我国牡丹栽培的历史

2015-03-29 01:33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伍春贤刘海涛
花卉 2015年2期
关键词:洛阳牡丹栽培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伍春贤 刘海涛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旧名还有木芍药、鼠姑、鹿韭、白术、百雨金、花王、洛阳花、国色天香、富贵花等,原产于我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散生于海拔1500 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约3000 年前我国人民就认识了牡丹,而开始应用牡丹是把其作为药用植物的,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972 年从甘肃武威县的柏树乡发掘的东汉古墓出土的医简中,有把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也可佐证。

至于牡丹的名称由来,据《本草纲目》载:“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近百年来植物分类学家对我国牡丹野生种系自然分类进行了研究,最早为牡丹定拉丁学名者为英国分类学家Andrews,他是根据我国栽培牡丹予以命名的。由陈俊愉和程绪珂主编、1990 年出版的《中国花经》中,有对牡丹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把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约始于南北朝,至今约有1500 年了。如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有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太平御览》也有载:“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 水际竹间多牡丹”。而据宋代余仁中本《顾虎头画列女传》中,描绘了庭院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是东晋画家顾恺之(344~405),这样牡丹的观赏栽培始期又可提早100多年。

到了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白居易的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显示出当时东都洛阳栽植和观赏牡丹极盛之况。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也表明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刺激牡丹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 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张邦基《陈州牡丹记》、沈括《牡丹记》十卷等,记述了牡丹的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嫁接、育种等,总结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栽培牡丹经验。北宋时,洛阳人不单爱牡丹、种牡丹,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繁殖、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 余个。宋代洛阳牡丹已被推为天下之冠,遂有“洛阳花”之称。

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明清时关于牡丹著述更多,如薛凤翔所著的《亳州牡丹表》 和《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和忌8 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中,则列出了古代和当时的牡丹品种共169 个。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又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表明当时牡丹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且此技术至今还在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是快速。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山东菏泽与河南洛阳为代表的我国牡丹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产业化已有相当大规模,出口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对牡丹的各种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种,开发出了一系列牡丹的深加工产品,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的《牡丹》,周家琪的《牡丹》,喻衡的《曹州牡丹》、《菏泽牡丹》和《牡丹花》,魏泽圃等的《洛阳牡丹》,王泳梅的《中国牡丹》等。当前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已达46 万多亩,高居全国第一,出口量也最大,洛阳的牡丹面积则有15 万余亩。

牡丹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公元724~749 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1850 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并培育出许多品种,1656 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 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包括培育出来的品种达100 多个。美国于1820~1830 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曾经培育了一种黑色花的品种。当今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20 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目前在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牡丹的栽植分布区,其中以河南洛阳与山东荷泽的牡丹最富盛名。牡丹品种目前已有1300 多个,花型花色丰富,花大色艳、花姿绰约、色香俱全、富丽堂皇、韵压群芳,可以说是色、姿、香与韵俱佳,观赏价值极高。

猜你喜欢
洛阳牡丹栽培
洛阳正大剧院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三不够”牡丹节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自然栽培的味道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牡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