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
——《资本论》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解读及其启示

2015-03-30 00:20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消费力资本论生产力

谭 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
——《资本论》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解读及其启示

谭 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从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的角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有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这与单纯从供求失衡角度解释经济危机相比,实现了由现象层面到本质层面、由对物象关注到对人的发展关注的转变。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与对工人工资的限制,导致生产力的绝对发展与消费力的相对萎缩,这种对立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润率下降至临界点时,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激化,引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消费力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力;消费力

马克思不仅有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也有丰富的消费力理论。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在1970~1980年代,学术界在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经济理论、构建消费经济学学科时,关注到《资本论》等著作中的消费力概念。袁培树、刘方棫等学者提出并研究了消费力范畴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合理组织等问题。[1][2]进入1990年代,学术界把构建消费力经济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拓展了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研究范围及内容,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及未来社会条件下的消费力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是2001年出版的《消费力经济学》成为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3]199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生产制约历史性地转变为消费制约,学术界主要围绕消费不足治理问题展开对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深入研究,洪银兴等学者提出,应通过培育和增强消费力来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4]自1990年代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思潮滋生以来,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由消费力不足转为消费力过度发展问题;当世界及区域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之后,其关注的重点进一步转化为消费力的不均衡发展问题。罗伯特·蒙代尔认为,“消费力经济研究是经济得以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21世纪的重大研究课题。”[5]

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散见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论著中,是在阐释社会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重大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本文围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存在的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矛盾这一主题,试图梳理和阐明《资本论》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严重供求失衡,其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即市场供给超过消费需求。经济危机的发生需要两个前提或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供给增加,市场渐趋饱和;消费需求不足,加剧市场供给过剩。不过,这只是马克思解释经济危机的一个角度,而不是唯一的角度。就逻辑而言,对于经济危机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的解读,属于对市场供求状况的现象描述,仍停留在表象层面。对《资本论》作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予了本质层面的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的冲突与爆发,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消费力不足。

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6]548“危机好像只能由各个不同部门生产的不平衡,由资本家自己的消费和他们的积累之间的不平衡来说明。然而实际情况是,投在生产上的资本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6]547,548对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爆发的结果;二是在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中,消费力构成生产力发展的限定;三是对生产力发展构成限定的消费力,马克思强调的是社会消费力,而不是绝对消费力。

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即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7]177这表明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满足消费需求,若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则社会生产失去必要及可能;二是生产商品的数量、种类、结构和比例必须符合社会需求,过少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过多则导致社会生产得不到必要补偿,从而造成再生产的障碍。这恰恰是消费力对生产力构成限定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是资本本身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8]108正是基于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才使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限定。因此,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协调一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回避的矛盾,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否持续的重大考验。

对于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我们可以作理论上的推导,即要么生产力超过销费力,要么消费力超过生产力,但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或逻辑推理。如果我们做现实分析,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力超过生产力的可能性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只有一种结果,即生产力过度发展、消费力发展滞后,最终表现为消费力不足的经济病症。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生动而深刻阐释,“这时,由于再生产过程的停滞,已经投入的资本实际上大量的闲置不用。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制成的产品作为商品充斥市场。因此,如果把这种情况归因于生产资本的缺乏,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好在这个时候,生产资本是过剩了,无论就正常的、但是暂时紧缩的再生产规模来说,还是就已经萎缩的消费来说,都是如此。”[6]547

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消费力落后于生产力,并最终形成对生产力绝对发展的制约,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生产力绝对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限定消费力的发展,从而孕育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消费力二者并非互为发展条件,而是互为发展制约,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发展机理密切相关。

二、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积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攫取剩余价值,“决不应当忘记,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或积累,也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6]272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须分两步走:一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尽可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二是通过商品销售,凝结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是两个过程或者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两个环节,各自具有特定约束条件,“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6]272然而,这两种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因为生产力的绝对发展和消费力的绝对限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种必然趋势。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他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生产,通过生产扩张——生产范围拓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效率提高等——生产出凝结更多剩余价值的商品。“这种增长方式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是为生产而生产。”[9]因此,扩张生产、实现生产力绝对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绝对发展既是原因,也是结果。生产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逻辑,也是决定一切的逻辑。

在其他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是消费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同步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生产力的绝对发展并没有带动消费力的同步发展,二者关系被人为割裂,导致二者不均衡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力不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而是为满足某种狭隘目的而被人为限定。“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程度。其次,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6]27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消费力的限定主要是通过对工人工资的限定实现的。本来,资本家是无须关心工人消费的,只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条件下,工人消费与劳动力相联系,进而与劳动力的货币价格——工资相联系,从而成为资本家为攫取剩余价值必然关注的对象。首先,资本家关注工人的个人消费,原因在于工人消费的结果是维持或再产出劳动力,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7]660。其次,资本家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其消费保持在最低限度。“工人作为商品的买者,对于市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作为他们的商品——劳动力——的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是把它的价格限制在最低限度。”[8]350也就是说,工人的工资仅能使劳动者维持其劳动力再生的最低生活资料消耗,而不存在供给劳动者发展劳动力、提高自身素养的余额。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商品的出售,商品资本的实现,从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8]35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消费力的限定还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限定实现,所依据的杠杆或工具就是资本家的生命线——利润率。“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时才能被雇用。”[6]548工人的消费力不仅取决于工资的高低,更取决于是否获得就业机会。

生产力的绝对发展与消费力的绝对限定在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裹挟下,各自背向而行,其非均衡发展态势日益把裂隙发掘成鸿沟,“这个内部矛盾力图通过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求得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6]273并为最终孕育市场供求矛盾、爆发经济危机准备了一切条件。

三、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对利润的过度攫取

“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6]288利润是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引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秘密所在。

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孕育并加剧了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以追逐利润为直接目标和根本动机,并且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指挥棒。“这种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现象,不仅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消费需求,也极大地削弱了广大居民扩大消费的经济基础。”[10]在利润诱导机制下,扩张生产规模与限制工人消费——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工资的限定——成为资本家牟利的必然选择,这决定了生产力与消费力背向而行,不断积累、加剧矛盾,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利润率的高低关乎资本家的身家性命,关乎生产的扩大与缩小。“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6]287,288利润率成为引发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引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触发点。“资本的生产过剩,从来仅仅是指能够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能够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6]284,285资本家对生产的全部关心都集中到利润上,如果生产不能给他带来他所期望的利润,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停产或减产,至于社会供给短缺、工人失业、资源浪费等,并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

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重性,从而具有双重目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人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则在于攫取利润。这双重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是相互矛盾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私人生产,为攫取利润,必然引发生产力与消费力的背向运动趋势,结果只能是触碰资本主义生产须“满足一定的需要”[6]177的限定。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彻底消除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

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与手段矛盾的必然结果。“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穷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6]278,279资本主义生产试图通过生产力绝对发展的手段来实现其攫取利润的目的,然而他们却无意忽视或无力回避这一手段必然限定社会消费力,从而最终构成对资本主义无度扩张的社会生产的限定。“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不一致。”[6]285发展生产力,却最终为生产力发展设置无可逾越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难以完成自我救赎的命运。

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突破临界点——致使资本家的获利水平下降到他所不能接受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会触发,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不过“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6]27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除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二者虽然可以通过经济危机——这种极具破坏力的方式——实现暂时的平衡,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续,其固有的逐利机制、忽视社会需求的发展手段就不会根本改变,这样,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仍然会重新滋生并日益积聚,结果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更加剧烈地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6]278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的彻底解决只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才成为可能。

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条件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独特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6]286归根到底,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若要解决二者的矛盾,须彻底消除其存在的特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双重目的的矛盾才会解决,生产手段与生产目的才会统一起来,消费力与生产力才会协调、均衡发展。从这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6]289

五、结 语

传统观点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读只是停留在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表象层面,而马克思的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理论则由市场表象层面深入到生产方式的本质层面,由对物象的关注延伸到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从而为我们认识经济危机或消费不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消费力即消费能力,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劳务)进行消费的能力。”[11]消费力归根到底是指人的消费能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应当把工人的工资“从资本主义的限制下解放出来,把它扩大到一方面为社会现有的生产力(也就是工人自己的劳动作为现实的社会劳动所具有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6]991,992,工人不仅要提高劳动力,更要发展消费力,从而为生产力与消费力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马克思是把消费力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与发展消费能力、发展消费资料是同步的;消费能力的发展也就是个人才能的发展。”[12]

马克思消费力理论对于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第一,生产力和消费力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生产力,而是消费力。”[13]生产力与消费力均衡发展对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民素养的全面提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购买力不等于消费力,劳动力也不等于消费力,培养劳动者,更要培养消费者。发展消费力既要保障劳动者劳动收入的稳步增长,更要注重消费者的素养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者素养和才能是构成消费力的核心与基础。第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分析,可以看到狭隘的生产目的是经济危机的源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同样不会自动创造消费力,满足消费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不会自动实现。生产力发展必须为消费力发展服务才是正确的选择。第四,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的基本思路是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释放居民的购买力,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消费力的培育、消费者的培育。“我们必须端正价值导向,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真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消费力。”[14]培育消费力,既培育了消费市场,又促进了人的发展,理应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的根本思路。

[1]袁培树.消费力范畴之我见——与王美涵等同志商榷[J].求索,1983,(3).

[2]刘方棫.论消费力的内部矛盾与合理组织[J].社会科学辑刊,1984,(1).

[3]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0,(3).

[5]罗伯特·蒙代尔.消费力经济研究是本世纪重大课题[J].新财经,2006,(3).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洪银兴.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5).

[10]丁兆庆.培植和壮大消费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理论学刊,2010,(4).

[11]尹世杰.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J].消费经济,1992,(2).

[12]洪银兴.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13,(1).

[13]方建中.消费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源[J].唯实,2007,(10).

[14]尹世杰.关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9,(2).

责任编辑:郑洪昌

F030

A

1005-2674(2015)08-020-05

2015-05-21

定稿日期:2015-07-1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0CJGJ45)

谭顺(1972-),男,山东淄博人,法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力资本论生产力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及其矫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