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当代价值之生态经济

2015-03-31 12:31张月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蕴含了丰富的生态辩证法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维度主要有四维: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谐社会。其中生态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物质变换理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和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之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美丽中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辩证法 价值维度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南。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践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2]的生产劳动为中介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不是脱离人与人的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3]

(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

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这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但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化自然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人类主体意志烙印的自然界,这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的“周围世界”。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界始终处于由自然进化向自然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化深深影响和改变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但是并没有消灭自然进化规律。马克思则指出:“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4]

(二)人的自然性与属人性的辩证统一

“人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 [5]西方哲学家把人看成一种动物。从阿那克西曼德到柏拉图,从霍布斯到尼采都认为人是一种动物。也有人说,人是一种有文化、有思想的动物。人有自然性,也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动物性。无论人类历史有多悠久,无论人类的文明进步到什么程度,人总是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因为人和动物一样,不能控制自己体内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能改变自己的温饱与饥寒、舒适或疼痛的感觉。同样,人同动物一样,都具有发育、生长、衰老、生病、死亡的过程。但是,人是不同于动物的,因为人具有意识、思维、精神。人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保护世界和创造世界。人不仅能创造了一个新的物质世界,而且还创造了一个自我世界——精神世界。人具有物质、精神两象性,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6]

(三)人、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7]世界有两种主要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构成一切社会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8]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是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价值维度之生态经济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物质变换理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和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之中。

物质变换即“代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对任何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的理论。物质变换理论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理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经济学说的基础。它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又强调了自然客体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也点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具体时间路径,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生产和自然生产之间进行相对等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摆脱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类型已经逐渐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并在发展中具备了独有的特征。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经济,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对生态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生态经济的科学理念。

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性战略体系,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实践。

生态化产业体系是集能源、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社会、法律法规、民主政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各个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管理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化工业是指:第一,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工业化;第二,作为一个过程,指的是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依靠科技创新可以加快对污染物的再利用和充分治理,维护生态平衡。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文明的自觉发展应当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个特殊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是人类亘古以来的向往和希冀,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走文明自觉的发展道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应当肩负起这个使命,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7

[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5]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

[6]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7]徐民华,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

[8]陈墀成、蔡虎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9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编号:13YJCZH107)、佳木斯大学交叉学科项目“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研究”(编号:jc2014—01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14G024)阶段性成果〕

(张月梅,1977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