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及启示

2015-03-31 04:09孙刚成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会国际化办学

孙刚成,曲 歌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及启示

孙刚成,曲 歌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从登州文会馆算起历时约60年而终,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实现本土化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通过中国教会大学落户中国直接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师夷长技引入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实现大学精神的融入,再到海纳百川用先进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同时证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国外办学模式的复制或移植,而在于通过开放和包容实现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大化;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再次实现腾飞。

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民族文化

一、中国教会大学的缘起与发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应该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或者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实际上我们可以循着中国教会大学的诞生追溯得更久远,比如始创于1864年,并于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882年更名为“Tengchou College”的齐鲁大学前身登州文会馆;[1]创办于1879年,并于1882年正式开设大学课程的上海圣约翰学院等[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建的这一批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通常被称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教育机构,它们均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运行,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教会大学的产生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外来侵略,最初都有很强的文化侵略和思想控制意图,但是在中国本土诞生的最早的现代大学是教会大学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些高等学校切实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较多的积极影响,对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为了精神文化领域侵略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试图用外来文化教育事业影响中国,在中国开办了教会学校。可以说教会学校的产生是为了各国教派力量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教义。起初的教会学校多为中小学校,而后在华传教士为了配合“以华制华”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宗教影响,将注意力从初等和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传播宗教的人才,从而扩大西方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教会大学的建立是西方差会差传政策调整的结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直接传教活动受阻,新教在华各差会纷纷改变以争取下层群众为主的‘边缘策略’和‘成人战略’,教会教育事业工作成为提高传教的功效和质量,改善教会形象与对中国社会精神空隙进行渗透的手段,开始受到重视。”[3]起初的教会大学多为办得好的书院和教会中学合并改制而成。20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快速发展。主要的教会大学包括文华大学,北京汇文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医学院,沪江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华西协和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福州协和大学,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等。[4]145随着教会大学的发展,教育的专业化不断增强。传教士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学生已无法适应教会大学的教育要求。教会组织用管理教会的方式来开办大学,显然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免除中国人民的指责,在中国生存和发展下去,教会大学开始将办学的目标由传教为主转为教育为本。这一转变促使教会大学朝着正规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非基督教”运动以及“收回教育权”运动彻底改变了教会大学的组织建构和办学体系,直接结果就是教会大学“中国化”与“本土化”。[5]自此以后,教会大学便消失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从登州文会馆算起历时约60年而终,然而其对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教会大学兼具中西方教育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引进了中国,为新式教育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国办好高等教育去学习的。

二、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

(一)拿来主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

教会大学兴起之初,中国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无可借鉴的本土教育模式。作为西方传教士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多是完全按照西方原有的教育来办学育人。从办学的硬件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看,教会大学都拥有相对优越的办学优势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会大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外的差会。因为经费充足,教会大学能够在硬件设施上给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学校建设的校舍和教学楼以及配备的实验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十分先进的。在师资力量方面,早期教会大学的教师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不仅仅为学校的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为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可以说从洋务学堂到清末新学堂的兴办,大量的师资来源于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6]随着教会大学的本土化,学校开始增加中国本土的教职员工,接受中国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为更好地培养人才不断创新。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奠基人章开沅先生曾说:“西方传教士来华兴教办学,目的当然是为了‘化中国’,亦即是使中国‘基督化’,但结果更为明显的却是自身的‘中国化’。”[7]这也是“入乡随俗”的真实写照。“独立而非闭塞,博取众长借助他山之石以攻玉”,是中国政府包纳教会大学的观念根源。[8]正是中西合璧,才使教会大学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这一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师夷长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的融入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大学,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学、新知。虽然在办学之初按照西方办学模式建立了学位课程和学制标准,但其弊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自此之后,教会大学便开始了调整与融合。

教会大学的传教士们用他们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来办学,恰好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校氛围。与传统的中国教育相比,教会大学十分注重把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相结合,学校的主要功能则是培养人才、发展学校、服务社会。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在思想观念上,教会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任何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都可以生存在学校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言论。虽然教会大学传教的目的很重要,但其并不强迫学生信教,在宗教信仰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例如在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曾经说过:“我所要求的是使燕大继续保持浓厚的基督教气氛和影响,而同时又使它不致成为宣传运动的一部分。不应要求学生去教堂做礼拜,或强求他们参加宗教仪式,不应在学业上优待那些宣誓信教的学生,也不要给那些拒绝信教的人制造障碍。它必须是一所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大学,允许自由地讲授真理,至于信仰或表达信仰的方式纯属个人的事。”[9]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甘克超曾经回忆道:“教会大学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既不强迫信教也不歧视不信教的学生。尽管教徒学生很多,但自我六十二年前进入学校后,直到今天都不是教徒。”[10]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教会大学可以说是一个思想言论相对自由,文化较开放的所在。在师生关系上,教会大学也采取了十分开明的态度。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友爱和谐,打破了中国传统“学生必须完全遵从老师”的观念,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标榜教育民主,倡导学术自由是教会大学的显著特征。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大学精神崇尚的学术自由是相互融合的。

(三)海纳百川——用先进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

在近代中国兴起的教会大学,通过传播基督精神来发展教徒和布道人才,同时承担了通过现代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杰出人才的职能。这种做法与我国高校如今的办学目标是十分相似的。我国高校主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才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教会大学本土化在办学理念上的主要体现是中西结合。将办学方向由传播教义转变为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彰显出中国特色。在学术研究领域,则开始注重中国思想文化。由于当时社会转型,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其形成了自然而然的契合,恰好满足了国人对西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从根本上看,这种办学目标在于用先进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而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燕京大学比较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尤其注重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以增强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适用性。[4]146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教会大学中西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种办学理念迎合了国人的需求,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使人们能够团结起来,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起初教会大学十分强调宗教和英文课程,并不重视中文。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方式是行不通的。20世纪初教会大学在中国政府注册,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教会大学开始不断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教会大学的本土化实现了以西方先进教育模式为主,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教育的办学特色。无论是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是校园建设,均体现了中西兼容、注重实际的特点。在现代大学发展中,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如若失去了大学文化,那么这个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虽然教会大学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发展文化的产物,但在中国的土地上要求中国人单纯地学习西方文化并不现实。教会大学正是认清了这一事实,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做到文化开放,自由平等,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现代大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经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为了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也要充分利于国际教育市场的教育发展方向。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国外办学模式的复制或移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与世界接轨。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发展自身固有的文化,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把握新的动向,十分重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如何发展本国的教育是最为值得关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要吸取各国教育模式中优秀的方面来取长补短。通过与国外的大学互派学者访问,交换留学生,合作研究等方面,来进行交流与合作。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说:“要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加深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通过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才能建立起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1]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国外办学模式的复制或移植。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历史已证明,简单复制别国办学是行不通的。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模仿国外的办学模式,不能说美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办得好,就把他们的方法完全照搬过来。另外,用西方的教育观念来衡量我国传统文化关照下的教育发展,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立足中国教育背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国外的先进成果与我国实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国际化的核心是开放和包容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拥有的文化与教育也是不同的,只有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才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事物,教育也是如此。美国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历史积淀的国家,能够在文化界、教育界屹立在世界之林的顶层,其秘诀就在于其开放、包容、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特性。正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时在学术领域所产生的成果十分惊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正是开放与包容。开放包容的气度,博采众长的格局也是中国教会大学获得良好发展,培养出众多人才的关键。教育要从思想观念、多元文化等方面循序渐进地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如今,在我国的高校中,学校重视鼓励、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派遣教师、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开发实施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引进外籍教师探索开设国际课程,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大学本着以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为宗旨,创设多元共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包容。只有吸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才,结合我国的地域特色,才能真正产生共鸣。可以说,开放与包容是现代国际教育的两大主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这一原则,创建国际性的一流大学。

(三)国际化的归宿是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最大化

无论教育国际化的道路走得有多远,其最终归宿是优秀民族文化最大化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很重要,但是只有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和中国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创新,以发展本国教育文化为落脚点,以弘扬传统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为突破口,才可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再次腾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实现促进民族文化腾飞的历史使命。首先,要通过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经验,更新和改造本民族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成新的更高形态的高等教育民族化。19世纪末,教会大学发展初期,我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政策,当时教会大学完全照搬西方教育模式,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直至20世纪初,教会大学本土化之后,其发展才越来越好。由此可见,在借鉴学习他国教育模式、教育制度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怎样能与民族文化传统更好地适应与融合。其次,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不断接受国际化的洗礼,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取得民族化的形式,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民族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12]我国在今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注意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本。

中国的教会大学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取长补短,建立起重视教学质量、严抓学校管理、注重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强调社会应用的办学模式,有其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科研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宝贵的资源。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理应在中华文化传统优势的基础之上,合理借鉴已有先进经验创造厚积薄发的奇迹。

[1] 百度百科.登州文会馆[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xiv82swk0QcgwhZUNWs 7bdMVwZ5Z28duU4H7kLrtwhjOGfMxL2B2Hf1iU vy_FUP_4rqMu2cGK93tJVqExM_ea

[2] 百度百科.圣约翰大学[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IwYJFmTYGhNjKEGRLtL 8dfjJ1Z5ARDg1Hruvk90-wyml6DjecBSJqRIZw2cR 7dWuoUBhZu_MrsR0XPpL2dQRLeCAHXn7xjT3Tt CX07mJIO

[3] 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1.

[4]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陈才俊.华人掌校与教会大学的“中国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8,(7):97-103.

[6] 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26.

[7] 章开沅.章序[M]//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

[9]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4.

[10] 岱峻.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168.

[11] 唐景莉,刘琴.高等教育国际化:契机还是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4-10-08(2).

[13] 栾凤池.国际化与民族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之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5):41-44.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The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hurch Universities

SUN Gang-cheng,QU G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716000,PRC)

Chinese church universities,with a short life span of only 60 years with Tengchow College as its forerunner,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in terms of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abroad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them.Church universities directly introduc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abroad,brought in advanced education idea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and contributed to foste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y introducing wide variety of advanced concepts of school running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These are the roles that church universities played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u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history of leading countri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veal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copying or transplanting foreign educational modes,but maxim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an open and inclusive way.Only in this way,ca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ar again.

church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basis points of national culture

2015-10-21

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合理划定市、县、镇政府教育行政职能的政策研究”(GBPKT21)

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农村教育研究

G 649.2

A

1674-5779(2015)06-0104-05

猜你喜欢
教会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