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学生的“粉丝”

2015-03-31 00:32王德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粉丝积极心理学

王德明

〔关键词〕南风效应;破窗效应;积极心理学

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好班级是被“抬”起来的,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适当的夸奖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成为学生不断前行的

动力。

文理分班后,学校对我委以重任,让我担任政地、史地两种组合混合班的班主任。走马上任伊始,看看班级正襟危坐着一群本年级的时代“风云人物”,貌似整装待发,随时即可伺机而动,我似乎看到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危机四伏,这个班主任做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为了给这些“山大王”们一个正式的“下马威”,我制定了“铁的纪律”,试图通过设置的重重“高压线”捆绑住那蠢蠢欲动的心。他们一开始还能够安静几天,环境稍微熟悉,有些小家伙就按耐不住地跳出来了,开始挑战“老班”的底线,这让我想起了“黔驴技穷”的现代版本。班级也因此进入了“事故”频发期,甚至小“事故”不断,状况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防不胜防。从出现的问题来看,“品种”比较齐全,几乎各种不良现象在班级均能发现。面对这些活力四射、麻烦不断、随时不知会发生什么状况的不定时“炸弹”们,虽然我不断见招拆招,见“弹”拆“弹”,但精神高度紧张,又疲于奔命,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晕”,两个字“晕倒”,虽频频接招,却又应接不暇。

学生小倩躲在宿舍里一刀一刀地割手腕,被发现时已经鲜血淋漓。等我魂飞魄散地赶到医院,家长一个劲地追问包扎好的学生:“是不是王老师说你什么了?是不是因为王老师帮你调了座位?”我无语,因为我没有发言权,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只能孤独无助地等待小倩的“判决”。

有位学生总是喜欢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班级同学老是丢钱,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水果,也被她半夜起来转运到自己的柜子里。迫于无奈,学生的钱都交给我,需要开销再从我这边领取。有一位恋爱狂人,一个学期竟然连续三次恋爱,而且与同班第三任男友旷课外出爬山游玩。

还有一些男生夜晚翻越宿舍和校园两道围墙,步行数十里到黑网吧通宵上网,清晨才恋恋不舍返回。至于抽烟、喝酒、打牌、下棋等违纪行为在这个班级都是排不上号的小问题,“事故”频繁发生导致我都麻木了,无暇处理。

因此,我已经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变成副业,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班级。上报政教处,会见家长,处理班级突发违纪事件,不久,我的情绪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有时激怒之下,恨铁不成钢再加上情绪失控,我会怒不择言,一次又一次残忍地揭开他们的伤疤,曝光他们与兄弟班级之间的差距,肆意贬低他们的人格,深深地伤害本来以为他们已经失去的尊严。不觉之中习惯以差班和差生视之,学生似乎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眼光。于是,我开始对学生开展全盯人战术,“围追堵截”“盯管跟”“打卡压”,凡能用上的招数都用上去了。甚至在班会课和教育违纪学生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用“年级最差的班级”“差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等敏感话语刺激他们。

令我难过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在我的刺激之下好起来,反而一次又一次向校规校纪、“班级文明公约”“勇敢”地发起冲击,发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呐喊。我的“铁血”班级管理模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导致师生关系极度紧张。

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和“南风效应”警示我们,教师要勇于成为学生的“粉丝”,当学生在出色表演时,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伴奏,更要成为鼓掌者与喝彩者。我不计后果地对学生指责,甚至恶毒地讽刺挖苦,慢慢地给学生和班级带来心理暗示:我们就是差生,我们班级就是差班,这是无法改变的。我的一再批评只能让他们坚定这个想法,强化这个印象。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暂时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个好人了,不相信自己可以变好。既然是破的东西,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所谓的“差生”或者“烂班”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干脆坏就坏到底,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打破窗户,也不要轻易定性哪扇窗户是破的。我们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及时修补好被打碎的玻璃窗。即使你所任教的确实是问题班级,如果你戴着有色眼镜,以对待差班的眼光和态度管理班级,处理师生关系,那你面对的就是彻头彻尾、不可救药的差班乱班;如果你报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他们就会珍惜你的评价,班级也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面对“问题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我们不妨学会欣赏学生身上的“优点”,成为学生的忠实“粉丝”。我必须寻找一个机会,让学生们改变此前我对他们的不良评价。

有一天,班级有位女生哭哭啼啼地告诉我,说中午在食堂吃饭时,隔壁班级学生骂我们班级是差班,骂我们班学生是“垃圾生”,还说这个破班拖学校的后腿,高考肯定一个本科也没有。边上几个“打架大王”跃跃欲试,准备打得那个家伙满地找牙,被我制止了。我冷冷地告诉他们靠武力虽然可以“封口”,但封不住人家的思想,他们才心不甘地作罢。

此时一个灵感不期而至:不妨以“谁说咱们班是差班”为主题,开一次主题班会,变“刺激”为“激励”,并以此为契机实现班级发展方向的根本性转变。果然,学生们对隔壁班级学生的评价非常震惊,也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深深后悔。学生们各抒己见,我也在主题班会上检讨自己的过失,列举班级的一些闪光点,表扬了一批学生。

主题班会以后,学生比先前懂事多了,常规纪律大有好转,学习风气良性发展。我也顺势转变了教育策略,对其偶尔的失误采取“闭眼”战略,不放过他们任何一个进步和成功的“精彩瞬间”。在班级进入良性发展的过程中,我班的科任教师也惊奇于班级惊人的“蝶变”,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如英语老师认为在我班上课是一种享受,历史老师说任教这个班级是自己的福气,语文老师感慨自己很幸运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级授课,数学老师在面临减少一个班工作量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向校领导提出保留这个班级等。这些信息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们成为他们“粉丝”的快乐。学生在感动着科任教师信任的同时,也对自己和班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了,学生的素质也不断提高。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我用心良苦的赏识之下,学生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好评如潮”,下半学期实现了大逆转,常规跃居年级前列,成为先进班集体,高考获得了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优异成绩。

新学期开始,当学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校,面对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带着与各路高手一较高低的雄心壮志时,可谓气可鼓,不可泄也。班主任要趁热打铁,开学几天就要趁势把班级的气势“打”起来。可以在班会课及与学生个别交流中把开学几天班级可圈可点的表现作充分的肯定,给班级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定位。譬如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这是我带班以来最优秀的一个班级,站在窗外看着大家埋头学习,我都不敢走进教室,怕打扰大家的学习。我为班级优秀的学习风气和同学们刻苦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样,学生们怕破坏班主任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旦在学习和纪律上有所松懈,马上会警惕并自觉“改过自新”。为了巩固班级管理的成果,我在家长会上或者平时与家长沟通时总要善意地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学生的缺点,让家长们感受到他们的子女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里,并把各科教师的评价反馈给学生,使打造优秀班集体成为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的共识,学生便会更加珍惜这样一个班集体。如果教师一味地讽刺挖苦学生,一味地贬低学生,一旦学生忍无可忍,就可能在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不但班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还可能伤害到师生之间的感情。

当然,一个班集体在成长过程中也不乏问题和不足。对此,班主任切不可“小题大作”,而要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难得糊涂!我们不妨将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及班级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当作班级管理的“花边”或者“故事”,而不应无限夸大,将其当作危言耸听的“事故”来处理。要将班级和学生个体取得的巨大成绩与进步视为“惊喜”,表明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充分肯定;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小状况表现出“出乎意料”的惋惜之情,从而通过“南风效应”引导学生走出因“破窗效应”造成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心理,打造一个更加优秀、更加和谐的班集体,促进班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

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21500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粉丝积极心理学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