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一本哲学书?

2015-03-31 23:10宋铁军
能源 2015年2期
关键词:导论读物哲学

宋铁军

在激变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利用哲学寻找因应之道。

一生至少要读一本哲学书吧,无论是为了重塑或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还是寻找方法论;无论是为了让自己更睿智,还是要消除各种疑惑。但是,正如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认认真真读一本哲学书,确实需要勇气。

我岳父是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老人家的书房里,哲学书籍即使称不上汗牛充栋,也是百科全书级。从第一次进入书房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了,我粗浅的哲学常识主要来自于浏览书柜里的哲学名著的封面和提要。说来惭愧,30年我都没有勇气认真阅读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最多也就是认真浏览),原因很简单:望而生畏。

这也是我推荐《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的首选理由。严肃的哲学著作,不令人望而生畏,应该是畅销的前提之一吧。本书的中文译者张卜天的译后记中提到,其实许多人并不是不想了解哲学,但面对着冠以哲学之名的浩如烟海的书籍,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相关读物,要么是非常专业的、晦涩难懂的专著,让人望而生畏,要么是一些快餐读物,把哲学庸俗化简单化,再就是一些空洞无物,夸夸其谈的伪科学。读者最缺少,或许也是最愿意读的,可能首先是一本较为浅显的、颇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哲学入门著作,它不仅能使自己乐于读下去,而且讲的是正规的哲学,不会有什么误导。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很难得的哲学入门读物。前几天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的最新中文版本,我记不清这是第几版了,但至少见过不同年代出版的三个版本。出版社宣传的“十年常销”,不是虚言。

《大问题》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被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评论者普遍认为,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大问题》谈论的是哲学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包括: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的本性、真理的追寻、自我、自由、道德和好的生活、正义和好的社会、美等。

书评家imorange橙伯总结了本书的框架,可供参考:开宗明义,先作“生活有何意义”的发问。第二个问题是“上帝”,探讨信仰。于是,“实在”与“真理”便出现了,亦即我们所称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追问完个人问题后,我们将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由,道德,正义。

作者从最浅显的道理开始,把读者引入哲学殿堂。哲学经常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深奥和抽象的专门学问,但哲学其实是发端于令人困惑的个人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哲学意识,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惨事件,比如当我们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公平的时候。有时哲学尤其是于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不得不作出某种决定,这种决定,将会影响我们和他人以后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学、做生意或参军,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等等。

而我们与哲学的联系基础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儿,比如我们对朋友撒谎,于是我们开始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我们被某种暂时的错觉或幻觉所折磨,于是,开始好奇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某种事物是否真实;我们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些时候哲学与我们相遇了,我们开始跳出繁琐的日常生活,来思考问题和看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一本哲学书?作者回答,思想决定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什么是值得相信的,什么是不值得相信的。思想赋予了生命以意义。我们的心灵需要思想,就像身体需要食物一样。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我们被生活的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整个国家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

而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作者的答案是,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尽可能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自己的观点。作者希望读者把以往的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自己观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问题》还有一个令人深刻的观点:哲学可以让人们应付困境,应对激变,在动荡的时代,人们更需要哲学。

作者提到一个概念,正符合了今天人们面对的挑战。这个概念就是“未来震撼”,它指的是人们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无疑,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不安情绪。从大势上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在重新定义整个世界,许多规则被推翻或改写,许多行业在洗牌。老一代人面临被淘汰的境地,新一代人也有成长的迷茫。

社会在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革,变革使许多人不适应但又必须适应。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业、住房、养老等切身问题越来越尖锐,各个群体的人们都会面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矛盾和冲突都在加剧。这些好像都是社会学层面的问题,但细细想来,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大问题》一书开篇讲的是,黑格尔在1806年秋天德法战争爆发前夕依然潜心学术。作者认为,拥有哲学,就拥有一种对他们自身以及未来的洞察,这种洞察能够让他们直面困境,甚至是社会的崩溃以及接踵而来的巨大混乱。

我的理解是,在激变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利用哲学寻找因应之道。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有趣的但是又具有哲学深刻的问题,各位不妨给出自己的答案: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3、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任务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行为、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4、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5、一个好人(一个不去做恶,制作分内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论读物哲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菱的哲学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