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影响

2015-04-03 15:51闫欣媛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子女

闫欣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引发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受其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融入城市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不适状况。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教育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作为城市中的民族文化携带者与传承者,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长所采取的的家庭教育将对其子女融入城市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庭收入偏少,职业类型特殊,难以对子女提供全面详尽系统的家庭教育,因而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除此之外,家长对于本民族认同性的差异,也会对孩子融入城市教育的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一)家长的文化程度低,教育能力不足家庭教育能力是家长能够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而家长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家庭教育能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家长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在汉语水平方面,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来自于本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使用汉语或汉语方言的家长,汉语水平较高,不存在交流障碍。而来自于本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使用民族语的家长,汉语水平有限,如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家长汉语水平较低,基本只能进行简单的交流。由于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很难为子女提供学业上的直接帮助,对于融入城市学校教育吃力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而言,更为不利。(二)家长的城市认同感和融入意识较低家长作为家庭这个社会子细胞的实际维持者和操控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融入意识对孩子的融入情况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限制使得部分家庭处于城市边缘的尴尬境地,家长在从事耗时长、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工作时所积攒的不满情绪,极易通过家庭这个内部子系统传达给子女,进而影响子女对于城市的完整认知和融入度。(三)家长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强烈的民族观念的家长,在感到城市生活难以满足自身的宗教需求或是与本民族的某些习俗相悖时,往往更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回到故土传承民族文化,保留本民族根基。因而往往更关注孩子对宗教信仰的恪守,对子女的城市教育则关注较少,使部分孩子在面对较大的文化冲突时无所适从,很难融入城市教育。而对于不太关注民族身份的家长来说,他们往往更愿为子女的城市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之中。二、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影响(一)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子女学习适应性有着紧密关系,家庭的组织性、文化性和独立性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有预测作用,其中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最大的是组织性。组织性属于家庭系统维持维度,组织性较高的家庭,可以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组织性不高的家庭,子女生活涣散、上课不遵守纪律,影响了其有效地学习。对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影响作用第二的是家庭的文化性。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低,这无疑影响了他们对子女学习方面的辅导;加之流动人口的家庭文化生活条件与本地生源家庭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适应性。(二)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价值观及身份认同的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子女正处在心智的发育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价值观的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使子女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更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不论与同伴交往还是向教师学习都会有较好的表现,也更易融入城市教育之中。然而部分家长受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意识淡薄,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未能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指引,使其在面对较大的城乡差距、文化冲突、人际纷争等情况下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出现角色认同混乱,在城市教育的融入中出现不良反应。三、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建议(一)指引家长更好的承担教育责任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主要阵地。为了使两者配合好,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应该经常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更好的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扬长补短。同时,家庭也要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并且和老师研究具体的配合教育办法,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对于培养流动儿童的优良品德,改正孩子的不良苗头,对其健康茁壮成长是有好处的。(二)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由于存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不愿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家校互动。学校可以通过短信通知、发放家长报告书等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校表现,为家长进行及时的家庭教育提供信息。针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帮助。(三)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的关注在得到教育局、学校及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大众媒体(网络报刊电视等)的宣传,向公众详细介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融入城市教育的现状,积极组织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帮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活动中来,号召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群体以自己的才学、热情和激情,为这些儿童树立良好的模范榜样作用。通过组织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色活动,引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弥补家庭教育在儿童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参考文献:[1]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01).[2]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8(02).[3]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报,2007.[4]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06).[5]高政.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1,(12).[6]李文君,曾森.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7]宋茂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反思[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 (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