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关照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探究

2015-04-03 15:55周清文姚琴高月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酒国葛浩文目的论

周清文++姚琴++高月琴

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针对莫言作品英译本的读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手段,使译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翻译的文化交互功能。本研究从目的三原则角度分析葛浩文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探究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目的论葛浩文《酒国》《红高粱》翻译策略一、引言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译者们功不可没。而葛浩文对其作品的传播起了巨大的影响。葛浩文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翻译已年逾三十载,译作丰硕,其翻译观点和风格亦自成一派。他是中美媒体笔下“唯一首席接生婆”,又被夏志清先生称赞为“公认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文军等对葛浩文的翻译观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介绍,它将葛浩文的翻译观分为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忠实、翻译即背叛、翻译是重写以及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由于莫言作品大多描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北高密乡的人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酒国》与《红高粱》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为英译过程设置了很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重点考察葛浩文处理特定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来认识和探讨葛浩文翻译风格。二、翻译目的论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包括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曼塔里阐发的行为理论和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理论。而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达到一致,必要时会对原文信息进行再加工,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变动。而保留多少,改动多少就要视翻译的目的而定。目的论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即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内文连贯的要求,是针对译文内部及其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互文连贯的要求,是针对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忠实原则必须首先服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强调“合适”(adequacy)而不是“对等”(equivalence),并且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而预期目的则应反映目标语读者的要求。译本的读者,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译者为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达到目的语读者的预期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或是归化,或是异化,或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盲目地忠实于原文。三、葛氏英译本《酒国》《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本文研究的文化负载词是包含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信息的词语或词组。葛浩文曾提到,好的翻译第一要“忠实”,忠实即形式对等以及译文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两方面。在英译莫言作品《酒国》《红高粱》的过程中,他通过直译,直译加注解,删减和重写等翻译方法,使得译文与原文达到形式与语用功能对等,以满足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从而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下文将通过列举《红高粱》和《酒国》中的例子,详细阐释葛浩文的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直译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通常在目的语中不能找到相对应的适当表达,而尽可能将源语文化信息全面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又是对翻译忠实的要求。笔者发现,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葛浩文常常采用直译的手段,较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特色,忠实地传递出原文的风味,以满足读者阅读期待和文化交流的目的需要。例如:这时,就可以在盐水口子设都,亮出铁板国旗号,您就是铁板王。(莫言,《红高粱》,第282页)When thats done, we can set up capital in Saltwater Gap under the flag of Iron Society, with you in command.(Mo Yan,,p298)原文中的“盐水口子”是莫言文学创作中所用的一个形象化的地名,若译者将其直接音译为“Yanshuikouzi”不仅无法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有效信息,也损失了原作生动形象的特色。译文中,译者将“盐水口子”直译为“Saltwater Gap”,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通过首字母大写让读者知晓该词为专有名词,又因为“capital”一词已包含地名之意,因此也无需补充说明解释。该种处理手段使得译文与原文在修辞和信息传递方面求得等值,通过变通做到了忠实原文。2.直译加注对于含义较晦涩的文化负载词,当直译难以直接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时,译者常常采取直译加注的手段,通过解释说明文化负载词的深刻含义,确保原文和译文信息对等的同时,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以一种语义连贯的方式理解译文,在意义与形式上不引起任何不适应。例如:他哼哼哼地奸笑一会,道:那姓莫的小子其实不姓莫,他本姓管,自吹是管仲的七十八代孙,其实是狗屁不沾边。他现在成了什么作家,牛皮哄哄,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呀,他那点老底儿,我全知道。(莫言,《酒国》,第172页)With a sinister heh heh heh,he said, Mo is not the real family name of that rascal Mo Yan, you know. His real family name is Guan, which makes him the seventy-eighth descendant of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so he claims. In fact, thats pure bullshit. A writer, you say? To listen to him, youd think he was some sort of literary genius. Well, I know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im. (Mo Yan, , P178)此句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在“Guan Zhong”一词后加了“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传达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式的名字,更是将名字特有的历史文化含义(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传译过去,便于目的语读者阅读理解。此外,“姓莫的小子”一处,在译文中具体翻译为“rascal Mo Yan”,明确指出“Mo Yan”,而不是简单直译为“Mo”,避免译文读者误解出现第三个人物。3.删减葛浩文在处理对于目标读者略显陌生的文化负载词时,采取了大胆删减的手法,从而使译文更连贯。这也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即译文必须符合内文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是针对译文内部及其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例如:有朝一日我碰上他,一定要和他展开一场血腥大辩论,我要驳得他哑口无言噤若寒蝉,然后还要揍他一顿,让这个小子七窍流血鼻青脸肿魂飞魄散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莫言,《酒国》,第53页)If I ever meet him,I tell you, hes in for the verbal fight of his life. (Mo Yan,,P53)此处译文中,原文的“我要驳得他哑口无言噤若寒蝉,然后还要揍他一顿,让这个小子七窍流血鼻青脸肿魂飞魄散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整一个长句子被完全删减不译。葛浩文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效果,为了满足出版方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并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他在获得原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对可能妨碍读者接受的地方进行了删减,从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原文中后半句话通过中国成语的大量堆砌,勾画出说话人义愤填膺的形象,然而倘若在译文中将每个文化负载词都一一翻译,会使译文佶屈聱牙生涩难懂,使译文的流畅连贯性受损。因此译者对妨碍读者阅读理解的地方进行删减不译,对于确保译文的连贯性来说显得颇为必要。4.增减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译者为了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在删减部分文化信息的同时,还会适当增加信息。这种看似不忠实的做法,最终目的是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无论是删减还是增加,都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为目的。例如:您的论断等于给我喝了一杯定心酒,就像李玉和被鸠山逮捕前喝了李奶奶的那杯酒一样。(莫言,《酒国》,第24页)Your judgment would be my liquor of assurance,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as that glass of liquor the martyred hero Li Yuhe took from Aunt Li just before he was arrested.(Mo Yan,,P23)李玉和,鸠山以及李奶奶都是中国七十年代经典样板戏《红灯记》里的人物,对于熟悉样板戏,特别是经历过文革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三个人物的关系一清二楚,共党英雄李玉和喝了李奶奶的酒定心壮胆后,被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逮捕,最后英勇就义。但倘若在译文中,采用同样的明示手段,其所提供的信息无法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产生关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被鸠山逮捕”这一信息,简单翻译成“before he was arrested”,省略“鸠山”这一不重要且对于目标语读者略显陌生的历史人物,通过增加“martyred”一词用作定语修饰“hero”,从而使译文读者根据语义推断人物的命运发展,不仅取得同样的语境效果,而且有效避免读者付出过多的认知努力,进而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5.重写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系统本身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需要对源语进行适当转换,或再创造,从而使译入语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这一翻译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重写,重写而达到“意义忠实”。译者为了达到“意义忠实”放弃源语的语言形式,确保译文流畅性和可读性。例如:老师,您是我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老师,我发现您不但是写小说的行家里手,而且,您还是品酒的大内高手。(莫言,《酒国》,第90页)Sir,you are indeed my true,my genuine, mentor, for not only are you a master novelist,but you know your way around a liquor bottle.(Mo Yan,,P90)句中的“大内高手”,本指皇宫内负责警卫的武功高强之人,文中表达品酒水平高超。而译者意译为“you know your way around a liquor bottle”,此种看似“背叛”的重写方法实则符合忠实原则。葛浩文通过重写,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做到对源语的意义忠实,从而使译文更好地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四、结语以弗米尔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等值论的束缚,给20世纪后期的翻译理论吹来一股清风,它不再把传统的等值奉为最高准则,而是强调翻译目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阐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即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原文的地位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仅仅是译者采用的多个信息来源,在读者目的原则的指导下,翻译在再现原文信息的同时,要确保译文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被接受者理解和接纳,译文才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本文以莫言作品《酒国》《红高粱》为例,通过对原作和葛浩文英译本的对照阅读,侧重探究译者对原作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手段。上述几个例子表明,对于汉英表达功能相对对等的文化负载词,葛浩文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通过直译,让原文作者去接近译文读者。而对于原文含义晦涩,无法直译讲清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则通过加注补充解释。如若加注较为繁琐,或者难以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时,则采取删减、增减、重写等手段,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连贯性和可读性为目的,将原文的信息加工处理后,有选择地传递给译语读者。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在翻译具有中国鲜明文化特色的莫言作品中,葛浩文先生力求在忠实与背叛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较好地做到了使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同时,他对于带有中国乡土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也为汉英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参考文献:[1]莫言.酒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2]莫言.红高粱家族.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4]浩歌.圣童浩歌对话录之一[EB/OL].浩歌博谈,2010-08-27.[5]李雪涛,顾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三题[N].中华读书报,2011,(11).[6]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4).[7]赵娜,李培,岳玉庆.从目的论看英文版《狼图腾》——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语文学刊,2009,(2).[8]史国强.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当代作家评论,2013,(1).[9]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10,(6):10-15.[10]许方,许均.翻译与创作——许均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J].小说评论,2013.24-10.[11]柴立珍.葛浩文翻译观探析——以《玉米》英译本为例.时代文学,2013,(7).[12]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中国翻译,2012,(1).[13]陈小烨,陈可培.关联理论观照下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译本为例.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中国翻译,2013,(13).[15]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外语教学,2007,(6).[16]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17]Howard Goldblatt.The Republic of WineYan Mo.Skyhorse Publishing,2012,12.[18] Howard Goldblatt.Red SorghumYan Mo. Arrow Books Ltd. 2003-05-01.[19]Howard Goldblatt.The Writing Life[N].Washington Post,2002-04-28(BW 10).[20]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Litd.1997.[21]Shuttleworth,Mark&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2]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3]Goldblatt, Howard. Border Crossings: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A]. In Corinne Dale (ed.).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24]Goldblatt,Howard.The Writing Life[N].The Washington Post,Sunday,2002,4.基金项目:1.北京市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部分成果。2.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项目号是S1310022033。

猜你喜欢
酒国葛浩文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论《酒国》中的酒与“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