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概况

2015-04-04 10:08熊小娟张斌善胥红志
陕西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叶蜂成灾白僵菌

熊小娟,张斌善,付 园,胥红志

(1.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陕西 汉中 2.南郑县林业工作中心,陕西 南郑)

汉中市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概况

熊小娟1,张斌善1,付 园1,胥红志2

(1.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陕西 汉中 2.南郑县林业工作中心,陕西 南郑)

摘要:本文概述了马尾松腮扁叶蜂在汉中的发生及防治,并对发生原因、危险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汉中;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

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pinivora)是1998年定名的扁叶蜂科新种[1],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等地。2006年,该虫在汉中市的南郑、勉县、宁强、略阳等县发生,至今仍小面积成灾,但其在陕西的发生及危害尚未见报道,为此,予以概述。

1 发生概况

马尾松腮扁叶蜂1997年前后在重庆的永川市及四川省大竹县发生,所采集的标本经萧刚柔鉴定为扁叶蜂科一新种。重庆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永川市森防站、永川市红旗林场、大竹县森防站的技术人员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药物防治、生物防治、老熟幼虫在地表的分布规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预报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2006年,汉中市南郑县新集一带马尾松林开始遭受扁叶蜂为害,面积约400余hm2,2007年勉县发生约66 hm2,宁强、略阳发生不足0.7 hm2。略阳、宁强、勉县在发生一年后,扁叶蜂突然消失,至今再未成灾。根据南郑县发生现场调查,发生区一般林分郁闭度较大,地下枯枝落叶较厚,山脊一般不发生。扁叶蜂从2006年发生至今,每年都在成灾,且成灾的地点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林地,具体成灾范围也在变化。汉中市南郑等县马尾松腮扁叶蜂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习性与重庆、四川等地的马尾松腮扁叶蜂一致。

2 生活史

马尾松腮扁叶蜂在汉中市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越夏冬、越冬,翌年3月中旬化蛹, 4月上旬羽化成虫,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4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出现幼虫,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7月下旬后老熟幼虫叶丝下垂入土越冬。成虫羽化后于地表作短距离爬行、展翅等活动。成虫产卵于去年生的针叶上,每针4~8粒不等,初卵幼虫在当年生嫩梢叶基部吐丝连缀针叶,取食松针后随虫体增大转移到老针叶片上吐丝缀合针叶作虫道,食老针叶,食量逐渐增加。7月下旬后老熟幼虫坠落入枯枝落叶层越夏、越冬。

3 虫源

汉中市1980年和2004年两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均未发现马尾松腮扁叶蜂,该虫是否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据重庆市的研究及南郑县森防站的观察,马尾松腮扁叶蜂以老熟幼虫在地下枯枝落叶层及表土内越夏和越冬,马尾松种子不可能带虫,幼苗也不可能带虫,而汉中市一直没有移植马尾松大树,说明不存在借助交通工具人为的远距离传播。如果是外来物种,只能依靠自然迁飞,这样在分布上应该是连续的,而与南郑、宁强相邻的四川省广元市,更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但未见该虫的成灾报道,据此可以推断,马尾松腮扁叶蜂为汉中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两次普查未能发现该虫,是因害虫基数过小或调查时间密度不够。

4 发生原因分析

主要有三个方面:气候变暖,使一些生存在适生边缘地带的昆虫存活率提高,成灾变为可能,马尾松腮扁叶蜂被发现及成灾可能就是如此;昆虫生存环境改善,近年来由于村民生活改善,用柴量减少,剔枝和采拾枯死松针等现象及于绝迹,加之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林分郁闭度变大,地下枯枝落叶层变厚,为害虫越夏和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马尾松腮扁叶蜂繁殖能力较强,据南郑县野外采集的标本,雌雄性比接近5:1,雌虫又能进行孤雌生殖,这样可以使害虫群体生殖潜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5 危险性分析

勉县、宁强、略阳在发生一年后自然消失,说明秦岭南坡气候并不适宜该虫的发生,偶而的成灾是由于连续几个暖冬使其越冬成活率提高,经过几个世代的累积而造成的。马尾松腮扁叶蜂在南郑县的新集连续成灾,每年危害面积虽然仅270~400 hm2,但害虫在林内呈聚集分布,局部灾害较严重,经常能将发生范围内马尾松针叶全部食光,造成一定的材积损失。同时其主要为害期与松褐天牛产卵期相吻合,所以很容易引起松褐天牛及其它害虫的大量繁殖,而松褐天牛又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马尾松又是松材线虫病易感树种,因此马尾松腮扁叶蜂对汉中市巴山区域马尾松林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6 防治

6.1 药剂烟雾防治

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的区域地势平缓,林分郁闭度较大,适宜烟雾防治,重庆市用溴氰菊酯在成虫期喷烟防治效果,但南郑县在其发生初期,采用触杀能力很强的功扑乳油喷烟防治幼虫,经几年连续观察,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四点:因马尾松腮扁叶蜂生活习性,发生初期虫巢很小不易被发现,马尾松腮扁叶蜂在马尾松针叶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选择适当的地方构筑虫巢,多个幼虫聚集于虫巢中,从其中出而咬断针叶基部,将其拖至巢中取食,虫粪及残叶被幼虫所吐的丝固定在虫巢内,把幼虫和外部环境隔离,直到幼虫老熟而进入地下枯枝落叶中越夏、越冬;在其成灾之前未引起重视,而成灾时幼虫个体发育已接近老熟,耐药性较强;幼虫取食在虫巢内,基本不裸露,农药很难与其接触[3];喷烟防治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而害虫的防治期正是汉中的雨季,适宜防治的时间较短。另外,该虫在汉中市发育不整齐,且密度不足够大,防治措施很难选择。

6.2 生物防治

鸟和一些捕食蜘蛛是其主要天敌,林内虽然较多,但由于害虫绝大部分时间在地下,且深度达10 cm左右,成虫期较短,羽化高蜂期不很明显,卵期也不到20 d,因此天敌很难真正用于防治。

野外调查发现,经常有老熟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因此,从2009年开始,南郑县用球孢白僵菌进行防治。所用球孢白僵菌粉每克400亿孢子,用滑石粉按1:1的比例配制后进行喷粉。经过连续2 a防治观察,喷粉15 d后的杀虫效果超过70%。白僵菌粉在喷洒后,能很好的附着在树冠。死亡的虫体白色僵硬,体表长满菌丝及白色粉状孢子,孢子可借风、昆虫等继续扩散,感染其他害虫。白僵菌防治与喷烟防治相比效果明显,虽然防治成本较大,但白僵菌对环境友好,对害虫天敌安全,持效期长,因此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是理想的选择。

[1] 萧刚柔,曾垂惠.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叶蜂(膜翅目:扁叶蜂科)[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 5): 488-490.

[2] 罗正均,张力,杨德敏,等.马尾松腮扁叶蜂幼虫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5):686-692.

[3] 杨德敏 ,张宏 ,罗正均,等.马尾松腮扁叶蜂老熟幼虫在地表层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J].重庆林业科技,2004(2):20-21.

CephalciapinivoraOccurrence in Hanzhoung City

XIONG Xiao-juan1,ZHANG Bin-shan1,FU Yuan1,XU Hong-zhi2

(1.HanzhongForestWorkStation,Hangzhong,Shaanxi723000;2.NanzhengForestWorkStation,Nanzheng,Shaanxi723100)

Cephalciapinivora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in Hanzhoung,together with its causes and hazards resulted were described.

Hanzhong;Cephalciapinivora;occurrence

2015-01-08 作者简介:熊小娟(1974-),女,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及管理工作。

S763.302

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5)02-0096-02

猜你喜欢
叶蜂成灾白僵菌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木石也可成灾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麦叶蜂的破绽
沙棘木蠹蛾成灾原因及控制措施
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效应
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
威宁县危害松树叶蜂种类及分布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