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5-04-04 19:45林文树徐华东董希斌
森林工程 2015年6期
关键词:森工农林卓越

林文树,徐华东,薛 伟,董希斌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成立于1952年,该专业在我国同类院校中最早被批准为硕士点(1981年)、博士点(1986年)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2009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林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3]。

2013年,森林工程专业成为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之一,2014年被教育部、农业部以及国家林业局联合列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改革试点专业[4]。为此,作者依据国家建设“卓越农林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森林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优质教学和实践资源为保障,构建新形势下的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1 森林工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过去,森林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属于“单一型”人才,而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传统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参加生产实习的时间相对不足;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深度不够,且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不能与林业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满足不了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的要求。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紧密,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生产实践。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5-6]。

2 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依据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思想,围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林业与林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森林工程专业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7-8]。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有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林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解决我国林业企业人才短缺而高等林业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

2.1 校内人才培养模式

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是指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内以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为主、基础课程实验课与必要的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依据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针对林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复合性和应用性,在前3年内,具体实施的改革措施为: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放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重新定位教学内容,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背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激励政策为动力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将理论教学与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相联系,重视土木工程与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在解决森林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要按林业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课内课内实践和实验环节比例,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至少达到总学分比例的20%以上。将森工学科前沿知识与科研背景引入课堂,将教师科研课题向课堂转化,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延伸性,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们对本学科的科研感兴趣。注重双语教学。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授期间,注重双语教学,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2)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林业生产实践,改变过去填充式教学,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法,对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森林工程专业制定了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特别是对于年青教师,要求他们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以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另外,森工专职教师与森工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共同授课,开设与森林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可以借助具体实际森林工程背景开展教学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也可以开设在企业现场,将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完全结合起来,“边教学、边实践”。教学手段上,激励老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与开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教育资源。如利用森林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作业与环境、木材生产与运输等进行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教学。

考试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课程考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发挥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森林工程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平时考核、随机课堂测验、课后作业、阶段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实验成绩或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测试和作业经过老师评阅后,会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返回给学生,以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试的方式有开卷、闭卷以及撰写论文等。对于课后作业,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从网上搜集大量的资料才能完成。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创新以及实验报告4个方面综合评定。

(3)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对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进行改革,构建基于不同模块(森林作业与环境模块、森工机械与智能装备模块、林区道路与桥梁模块、木材高效节约利用及生物质能源开发模块)的实验课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一套适合森林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逐步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9~10]。

(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与老师的比例,聘任一名优秀的本专业年轻教师作为8-10名本科生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升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

2.2 校外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中“1”是指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最后1年,到校外特定林业企业,集中进行企业一线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林业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依据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在最后1年,具体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包括:

(1)确定实践实训内容。根据所在实习与实践单位(林业企业或林业局)在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内容,确定森工规划与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防火、造林、森林抚育、现代林业机械装备操作等方面的实践实训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每个环节中去,真正将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2)撰写技术报告。在学生参加完每一环节的实践实训后,要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确保真正地掌握和具备开展林区各个重要环节生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森工规划设计与开发、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资源调查、营林、造林、森林作业与环境、林业三剩物的合理利用以及木质生物能源的开发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存在的问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实习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会有一位高校专职教师和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习成绩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评定。“双导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学生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除了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森林工程专业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并开设相关课程,同时定期邀请他们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及报告。

3 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教育理念的创新

(1)强化教育的实践性。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与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确定了学生在林业企业的实习与实训时间、“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充分强调了本专业的工程教育实践性。

(2)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了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森林工程专业将构建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在总结现有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制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骨干,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

(3)突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肯定林业企业在高级农林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企业的优秀专家请入大学课堂,为学生讲解企业生产、森林作业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共同探讨并实施,从而促使企业自觉承担起培养森工人才的职责。

3.2 培养方案的创新

(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森林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据森林工程宽泛的专业面,拓展培养方向,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既保证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标准的稳定性,又根据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应用人才。

(2)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单独制定的套路,提出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力的保证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便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打造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3)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契合。近年来,森林工程专业通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建设,已极大地提高了森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师资、教学学时和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很多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工作、轮训,甚至到跨国公司研修等方式来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森工专业还将从林业企业引进一批高水平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在林业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森林工程专业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性,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4 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为保证高质量完成森林工程专业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成立了森林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专家、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资深教授及专业负责人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解决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学院成立“卓越农林人才”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院长兼任,成员由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

科学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学校与林业企业共同建立健全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各个教学环节的指导、监督、考核与保障工作,确保森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 结束语

“森林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是基于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目前森林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并充分借鉴国外类似林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构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我国输送更多具有森林工程、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学生就业问题和缓解当前林区人才短缺的难题,促进林业相关领域技术升级和改革,带动林区经济发展,加快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郭克君.浅议森林工程专业体系建设和发展进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3(57):10-12.

[2]薛 伟,辛 颖,杨铁滨,等.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J].森林工程,2010,26(6):89-91.

[3]薛 伟,辛 颖,杨铁滨,等.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3):20-22.

[4]薛 伟,郭德禹,林文树.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6):186-189.

[5]辛 颖,薛 伟.森林工程涉外森林开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9-12.

[6]薛 伟,耿志伟,汪洪涛.面向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1):190-193.

[7]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1-42.

[8]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1.

[9]薛 伟,辛 颖,侯卫萍.基于特色专业人才质量培养体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1,27(5):87-89.

[10]肖生苓,王立海,董希斌.森林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猜你喜欢
森工农林卓越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沙巴大会魅力分享 森工健维盛装起航
家人相约年度庆典 2018与森工同行
森工健维年终庆典盛大召开 全国各地新老家人激情绽放——暨感恩一路有你,森工健维年终盛典表彰大会
森工健维招商会 不怕新人考察和提问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