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

2015-04-07 02:38程凌华牟丹娅景威铭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技术高新区园区

程凌华 李 享 牟丹娅 景威铭 高 鉴 韩 勇

201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

程凌华 李 享 牟丹娅 景威铭 高 鉴 韩 勇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围绕又“高”又“新”的目标,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大力扩展国际化开放合作,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国家高新区快速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方面卓有成效,做到了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成为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有效引领新常态的排头兵先锋队。

以下根据2014年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数据,对高新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国家高新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稳增长,高新区支撑作用逐渐显现

2014年,全国高新区共有74275家企业纳入统计,115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26754.5亿元、工业总产值169936.9亿元、净利润15052.5亿元、上缴税额13202.1亿元、出口创汇4351.4亿美元,剔除2014年新升级1家高新区的影响因素,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创汇的增速分别为13.4%、12.2%、20.9%、19.5%、5.2%(参见图1)。

图 1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9607.0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重达10.9%,其中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达到50%以上的为4家,30%以上的为13家,比重达到20%以上的为33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实际上缴税费总额为13202.1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119158亿元)比重达11.1%,较2013年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在经济规模总量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二)重质量,高新区保持高效集约发展

国家高新区着眼于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式促进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高效集约利用。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能力继续提升,人均经济效益指标较2013年稳步提升。2014年,国家高新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额、人均出口总额分别为148.5万元、111.3万元、9.9万元、8.6万元、2.8万美元,同比增长8.7%、7.5%、15.9%、14.5%、0.9%(参见表1)。

同时,国家高新区经济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国家高新区纳入统计企业共实现营业利润16432.9亿元,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同比,营业利润增长18.3%,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3.3%)的5.5倍;园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6.6%、19.9%和20.6%,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同比,利润率、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率分别提高6.6%、2.0%和0.5%(参见图2);2014年国家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为29.5万元/人,是全国劳动生产率(7.2万元/人)的4.1倍。

表 1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人均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三)国际化,高新区竞争实力逐渐增强

国家高新区的国际化以经济国际化和创新国际化为目标,以推动企业国际化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通过产品国际化、要素国际化和组织国际化并行,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国际化水平,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产品国际化以有形产品的出口、无形的服务贸易出口等为主要内容。国家高新区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通过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出口,优化和升级出口贸易结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2014年国家高新区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国家高新区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货物及服务出口25650亿美元)的比重为17.0%,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8%,与2013年水平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2277.5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0570亿元)比重为34.5%,较2013年提高5.0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企业实现技术服务出口总额226.7亿美元,占全国服务出口(2222亿美元)比重为10.2%,较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同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服务出口占高新区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52.3%和5.2%(参见图3),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同比,较2013年分别提高5.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服务出口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图 2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要素国际化以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跨国流动为主要内容。国家高新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积极主动地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吸纳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全球创新成果、人才和研发机构云聚国家高新区的良好氛围。2014年国家高新区积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外资研发机构1639家,较2013年增加127家,外资研发机构成为有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115家国家高新区内共有留学生创办企业26969家,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中有留学归国人员11.1万人、外籍常驻人员5.6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4万人,国家高新区吸纳大量国际优秀人才就职。同时,国家高新区积极引入国际资本进入,企业通过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方式吸引大量国际资金。2014年国家高新区及其直属企业吸引外资实际投资额为70.1亿美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5.2%,是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速(1.7%)的3.1倍;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为375.6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5.6%,其中,内资控股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为279.2亿元,占高新区全部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的74.3%。

图 3 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服务出口情况

组织国际化是企业主动进行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体现。国家高新区大力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境外知识产权、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2014年,国家高新区纳入统计企业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846.4亿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6321亿元)比重达13.4%;11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营销服务机构3392家,设立境外技术研发机构514家,设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365家。国家高新区大力促进企业国际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支持企业申请境外专利、注册商标,2014年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中有57家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试点园区,占全部园区近一半;同时,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3600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34895件,共有263家企业参与形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内资控股企业拥有境外专利8293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26865件,共有206家内资控股企业参与形成国际标准的制定,内资控股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数量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均超过60%(参见表2)。

表 2 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资控股企业和全部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情况

(四)护环境,高新区大力践行绿色发展

国家高新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用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全力构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经济,形成生态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根据2014年底对国家高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国家高新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39.0%(数据来源:调查问卷;N=85);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中有64家高新区获得国际或国内认证机构评定认可的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占到高新区总数的近六成。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平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496吨标准煤,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计算,万元增加值平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497,较2013年下降4.4%。

二、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全面稳定提升

2014年,国家高新区继续发挥科技集聚地和创新孵化器的功能,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和科技要素投入等方式引导企业直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继而更加突出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通过成立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自主研发、引进和购买国内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合作开发,推动国家高新区内协同创新的孕育与成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国家高新区内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良性互促的局面,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筑平台,高新区着力打造创新环境

国家高新区中集聚的众多大学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搭建园区创新平台提供知识载体和技术源头。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各类大学615所;研究院所2219家,其中国家或行业归口的研究院所55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34个,其中国家级632个;累积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9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65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4个(包含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4个。

同时,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人力资源、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人才服务机构1358家;会计师事务所934家;律师事务所1167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497家,其中专利服务机构897家。

(二)聚人才,高新区吸引培育创新人才

人才是最宝贵的创新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国家高新区为了使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通过不断的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国家高新区高标准招人聚才与立体化培育人才并举,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积累出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

根据2014年底对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国家高新区建立了灵活的引进人才政策(数据来源:调查问卷;N=85),包括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给予办公用房补贴、公租房配租和房租补贴,其子女在户口、教育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对海外人才落户创业给予相应的启动资金、股权投资等;近80%的国家高新区结合园区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建立了标志性专项人才计划(数据来源:问卷调查;N=84);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270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1250人为园区推选并入选;24个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优厚的待遇是国家高新区企业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1588.2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10.4%,是全国居民工资性收入(11421元)的8.0倍。

国家高新区有一支庞大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2014年115家高新区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2.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18.5%,占比较2013年的17.7%提升0.8个百分点;R&D人员161.7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21.3万人年,以原114家高新区同比,分别增长6.0%、4.6%。115家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794.1人年,是全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49.2人)的16.1倍。

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分别为495.4万人和185.3万人,以原114家高新区同比,分别增长10.1% 和5.8%。相较于高新区从业人员4.3%的增长速率,可以看出,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增长速率均高于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速(参见图4),国家高新区的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的结构不断优化。

图 4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情况比较

国家高新区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国115家高新区内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527.2万人,较上年增加67.0万人;从业人员中参加社保人数为1288.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4.4%;当年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49.4万人,较上年增加8000人。

(三)重投入,高新区创新资金持续投入

创新资金投入是支持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作为支撑。国家高新区通过不断加大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创新,有效利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从而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保障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持续增长。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545.2亿元,占高新区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4.5%,占比较2013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同比,财政科技拨款增长10.0%;根据2014年底对国家高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5%的国家高新区设立了科技专项资金,园区平均科技专项资金达2亿元(数据来源:调查问卷;N=80);2014年国家高新区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达到82.0亿元、用于扶持创业投资机构(含创投引导基金)的资金197.7亿元、用于扶持担保机构资金217.5亿元。

同时,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共享受税收减免1444.0亿元,较2014年企业享受税收减免规模增加224亿元。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共计562.1亿元、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共计142.3亿元、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共计4.5亿元。

截至2014年底,全国115家高新区的74275家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6704.4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18.7%;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995.7亿元(参见图5),占到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10060亿元)的39.7%;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比较,实现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全国R&D经费支出增长(12.4%)快2.1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园区生产总值(GDP)比例为5.74%,是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9%)的2.7倍。国家高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高水平。

图 5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内部科技/R&D经费支出情况

(四)促协同,高新区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科技、人才、成果和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优势,通过搭建平台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牵线搭桥,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推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

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257个,其中国家级72个;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41个,其中国家级117个。同时,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价值化,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累计建成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72个,其中经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99个。

图6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用于企业内部科技活动的金额为349.0亿元,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进行同比,年增长8.1%;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19.8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14.9%;其中,对境内研机机构支出201.2亿元、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46.8亿元、对境外支出58.8亿元(参见图6)。

(五)见成效,高新区创新产出硕果累累

截至2014年底,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技术中心8051家,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93家,占全国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的35.8%;高新区企业当年参与的科技项目数量达到29.3万项。

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当年申请专利数量为31.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1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的17.3%,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当年专利授权达到18.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3.3万件)的24.9%,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71.2万件,其中拥有发明专利为23.2万件,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2.2件,是全国就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5件/万人)的9.8倍。国家高新区逐步成为全国专利产出最丰硕的地区(参见图7)。

图 7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专利申请、授权、拥有数量情况

2014年国家高新区万人申请专利206.1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5.1件;万人授权专利118.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7.8件;万人拥有有效专利466.0件,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2.2件。与2013年114家国家高新区单位专利/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拥有数量进行比较,均呈现增长态势。而且,无论是国家高新区的单位专利产出量还是国家高新区专利的增长情况,国家高新区的水平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3、图8)。

表 3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拥有数量

截至2014年底,11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189270件,其中当年获得软件著作权41304件;拥有集成电路布图5639件,其中当年获得集成电路布图1254件;拥有植物新品种1154件,其中当年获得植物新品种289件。以原114家国家高新区同比,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的拥有量分别增长33.8%、50.3%、14.6%。

国家高新区在实现创新经济价值方面成效显著。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产值达到55133.7亿元,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5539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4.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2.8%;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非常活跃,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679.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亿元)比重为31.2%;国家高新区企业当年新增注册商标数为3.2万件,高新区每万人拥有注册商标为156.1件,较2013年同比提高19.1件/万人。

三、国家高新区企业加速成长健康发展

(一)创生态,高新区承载大众创新创业

2014年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发展,科技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持续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服务机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日臻完善、持续优化。

图 8 国家高新区专利数量和每万人专利产出量的增长情况

国家高新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成为创新和创业互促发展、相互助推的培养皿。一方面,在北京中关村、深圳、武汉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杭州、无锡等创新型科技园区,活跃的创新活动为创业者拓展出全新的创业领域,创造出更多创业机会,在高新区的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下,承载这些创业活动的新型孵化器和创业空间蓬勃发展。高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柴火空间、天使汇、西湖创客汇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和创业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新型孵化器和创业社区有效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思想、知识、经验等创业资源,使创业活动为创新提供实践和积累,从而推动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高新区在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方面积累较好的先发优势。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031家,其中国家级285家;科技企业加速器27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分别为1449.9万平方①此处数据来源于2014年科技企业孵化器统计调查结果,27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面积。米和2548.6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73.0%的面积供在孵企业使用(参见图9),截至2014年底,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共有在孵企业24833家。

图 9 2014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使用面积用途分布情况

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的27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获得各级财政资助资金10亿元,单位孵化器获得各级财政资助资金358.5万元,较2013年单位孵化器获得财政资助提高4.4%;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计14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减免税收政策审核,当年共享受免税金额1.4亿元,单位孵化器享受免税金额95.5万元,较2013年提高43.5%。

随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逐步形成和优化,国家高新区创业活动空前活跃。2014年,全国115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76.3万家,其中当年新注册企业13.3万家,当年新注册企业占工商注册企业总数的17.4%,该比例较2013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中有4.9万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企业,占当年新注册企业的37.2%。截至2014年底,纳入火炬统计的2014年新注册企业共有1157家,实现营业收入459.3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23.1%;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共计5.1万人,2014年新注册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较2013年增加超过6000个。

(二)重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汇聚高新区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始终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上报统计数据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4746家,占全国上报统计数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2556家)的39.6%,占园区企业总数的33.3%。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分别为97932.7亿元、79283.7亿元、7355.3亿元、4996.7亿元和2017.5亿美元,占园区企业总体的比重均超过35%,特别是净利润占到48.9%(参见图10)。

图 10 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成果产出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数量占比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占园区企业总体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比重均超过70%(参见表4)。

表 4 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情况

(三)拓渠道,高新区畅通企业融资途径

国家高新区吸纳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打造科技金融全产业链,催化和完善高新区资本市场,为区内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速推进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

国家高新区积极设立引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银行1957家,其中355家科技支行;担保公司741家;小额贷款公司724家;科技融资租赁公司476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1676家。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当年获得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额共计68.5亿元,与2013年114家高新区同比,获得风险投资增长一倍多。

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共有上市企业1135家,较2013年增加13家。按上市地点对115家高新区内的上市公司进行划分,在境内上市769家,占76.7%,其中:深交所主板上市225家,中小板上市157家,创业板上市205家,上交所上市283家;在境外上市202家,占22.2%,其中:在香港上市130家,纳斯达克上市65家,纽约交易所上市28家,新加坡上市20家,英国上市7家。高新区企业在其它地区板块上市企业有13家,占1.1%(参见图11)。

国家高新区在推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自2006年定位于为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转让和定向融资服务的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诞生于中关村科技园,“新三板”在国家高新区试点取得成功,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推广到全国。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有913家企业通过代办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是2013年新三板挂牌企业(356家)的2.6倍;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国家高新区中还有54家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挂牌。

图 11 2014年国家高新区上市企业地区板块分布情况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实收资本(股本)共计51546.6亿元,以原114家高新区同比,增长13.9%。其中:企业上市融资股本3836.3亿元,同比增长93.4%;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375.6亿元,同比增长23.3%。2014年国家高新区内的内资控股企业实收资本(股本)38510.6亿元,企业上市融资股本3431.9亿元,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279.2亿元,占高新区企业总体的比重分别为74.7%、89.5%和74.2%。

(四)规模化,高新区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企业7家,较2013年增加3家;超过百亿元企业349家,较2013年增加30家;超过十亿元企业3100家,占企业总数的4.2%,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超过亿元企业17533家,占企业总数的23.6%,较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参见图12)。

图 12 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分布

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平均资产40216.2万元、平均净资产17734.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30529.1万元、平均净利润2016.6万元、平均上缴税额1777.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0%、12.0%,8.8%、15.9%、14.6%(参见表6),国家高新区企业高速成长,规模化水平快速提升;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4%、资金利税率为13.5%,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表 5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平均指标对比

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得资金、增加资产,扩展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声誉,企业实力增加的同时收益相应增加。2014年,115家国家高新区的1135家上市企业的利润率为7.0%,高于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上市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额、人均出口创汇分别为148.5万元/人、111.3万元/人、9.9万元/人、8.6万元/人、2.8万美元/人,上市企业各项人均指标均高于园区企业总体的人均指标(参见表6)。

四、国家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

国家高新区通过在园区内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锁定高新技术产业为当前发展重点,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自身禀赋和特点,按照产业价值链分工要求,促进区内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本地中小配套企业协作,深化具有上下游产品互补关系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适应园区特色且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表 6 2014年国家高新区上市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 7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主要指标

(一)高端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壮大

2013年,114家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②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制造业)、高技术服务③高技术服务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指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实际没有第9类)等9大类。业的企业达31457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44.2%;从业人员达593.0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0.6%。以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主体构成。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总额分别为64463.9亿元、46362.7亿元、4873.6亿元、3168.9亿元和2458.0亿美元,占高新区总体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均在30%左右(参见表7)。

图 13 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

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11245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15.1%;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21927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29.5%,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已经超过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2014年,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分别为23813.1亿 元、2685.8亿 元、1409.3亿元、243.9亿美元,尽管在总量规模和高技术制造业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增长势头相当迅猛,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5%、17.8%、10.7%、5.6%(参见图13),均高于相应高技术制造业的涨幅。同时,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2014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增长的贡献度除在出口创汇上略逊,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高技术制造业(参见图14)。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方面贡献很大。国家高新区在响应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图 14 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贡献度分布情况

(二)集群化,高新区加强引导产业发展

国家高新区在推动产业集聚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一方面,国家高新区从搭建科技平台入手,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科学规划产业结构,以产业链条打造为目标,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以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和发展空间,以整体的、集群发展概念吸引和培育各种要素,形成产业属性相关、产业形态互动、发展过程互补,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根据2014年底对全国115家国家高新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国家高新区形成了明确的产业规划(数据来源:调查问卷;N=85)。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将114家④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纳入火炬统计的企业均不属于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无法通过高技术产业分析其主导产业。因此此处国家高新区总数为114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划分,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营业收入最大的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作为该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结果显示,2014年,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最多,分别有42家和35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11家(参见图15)。

图 15 2014年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对各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得出该高新区内高技术制造或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度⑤产业聚集度是反映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本文通过两个维度考察:第一是该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该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2014年聚集度超过50%的国家高新区为13家,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为35家,超过20%的高新区达到50家(参见图16)。

图 16 2014年全部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度情况

图 17 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各细类的利润率

同时,各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在部分地区有趋同的趋势,不考虑只有一家国家高新区的省份,2014年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内的多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相同(参见表8),国家高新区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地方建立超越地缘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经渐现成效。

表 8 2014年国家高新区按省份划分的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三)调结构,高新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014年国家高新区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高效的政策引导促进园区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国家高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为8.0%,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2014年高新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其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3%,低于高新区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1.3%,高出高新区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六类高技术制造业和八类高技术服务业中,利润率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类别,其中,检验检测服务、信息服务和医药制造的利润率均在10%以上(参见图17)。

图 18 2014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构成情况示意图

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为18808.1亿元,以原114家高新区比较,年增长24.2%;技术性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8.3%(参见图18),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406.0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2.2%,技术承包收入3756.1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20.0%,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8656.0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46.0%,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1287.1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8%。服务性技术收入占到技术收入的一半以上。

五、国家高新区差异定位突出分类指导

2014年,国家高新区继续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布局,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充,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15家。同时,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6家)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深圳、成都、西安。、创新型科技园区⑦创新型科技园区(21+1家)包括:天津、长春、大庆、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厦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郑州、洛阳、长沙、广州、中山、宝鸡,另加苏州工业园(本报告所有统计数据均未包括苏州工业园)。和创新型特色园区⑧创新型特色园区(12家)包括:石家庄、保定、包头、大连、南京、江阴、襄阳、株洲、惠州、南宁、桂林、昆明。等三类园区建设,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形成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特色发展道路方面积累成功经验、形成发展模式,发挥好三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升级高新区健康发展,紧抓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机遇,坚定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运用好后发优势,适应新常态发展,努力实现赶超跨越。

(一)试验田,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政策创新

2014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建设深圳、苏南、天津滨海、湖南长株潭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上此前已经批复建设的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达到7个。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从2010年起,国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开展了“1+6”和“新四条”政策试点,并于2014年对股权激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为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政策受益面,结合前期试点、推广和评估情况,2014年年末,国务院批准将股权和分红激励等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将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等4项政策推广至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并在中关村探索开展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资格程序便利化等4项新政策。

除了承担一批国家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外,一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在地方率先深入开展市级改革政策创新。如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开始实施“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上海张江示范区大力深化行政审批权下放试点、投融资体制改革、集成电路保税产业链试点、生物医药便利通关改革试点;武汉东湖示范区推动实施投资负面清单、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行政审批“一表申报、一口审理、一章审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作为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了全国首个《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率先在全国构建了市、区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专员终身责任制等改革措施。

(二)顶梁柱,三类园区带动高新区整体发展

2014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29161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19350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5343家。从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来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国家高新区总体的三分之二(参见图19)。

图 19 2014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从园区的平均规模来看,截至2014年底,园区营业收入超万亿的高新区有两家,分别为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营业收入超百亿的56家高新区中,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21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部跻身,12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中,仅有桂林高新区营业收入未超千亿。同时,园区增加值“千亿俱乐部”的十名成员,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成都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六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部位列其中,其余四名成员长春高新区、天津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均为创新型科技园区。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园区规模上优势明显,以园区平均值计算,2014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分别为12577.0亿元、6531.8亿元、934.5亿元、691.2亿元和214.9亿美元(参见表9),分别是国家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6.4倍、4.4倍、7.1倍、6.0倍、5.7倍。

表 9 2014年三类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规模情况

表 10 2014年三类园区主要人均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单位产出上表现出较强优势,按人均计算,2014年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额、人均出口创汇分别为153.2万元、124.2万元、11.2万元、9.2万元和3.7万美元(参见表10),分别比国家高新区整体人均创造价值高4.7万元、12.9万元、1.4万元、0.6万元和0.9万美元。

同时,三类园区的经济效益也表现较好。2014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内企业合计的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1%、19.9%、21.0%和12.4%,其中,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四个指标均表现较好,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利润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较好,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净资产利润率较好。(参见图20)

图 20 2014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2014年,三类园区在R&D人员和R&D经费均有较高的投入强度。通过对各类型国家高新区的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增加值R&D经费内部支出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科技园区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双高的第一象限,而其他国家高新区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双低的第四象限(参见图21)。

图 21 2014年国家高新区按类型划分的研发人员/经费投入情况

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三类园区的优势极为突出。尽管三类园区在园区数量上仅占115家国家高新区的33.9%,但是,通过对2014年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知识产权的园区类型分布进行细分发现,三类园区是国家高新区获得知识产权的主要力量,三类园区的各项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在国家高新区整体所占比重均超过70%,其中,当年申请、授权和拥有发明专利三类园区总体占比分别为73.8%、85.6%、85.3%(参见图22);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基本主要均出自三类园区。

(三)生力军,新升级⑨新升级高新区指2010年新一轮国家高新区升级扩容期以后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包括2010年新升级的27家、2011年新升级的5家、2012年新升级的17家、2013年新升级的9家、2014年新升级的1家。高新区量增质优待改善

2010年新一轮国家级高新区升级工作启动以来,截至2014年底,共有59家省级国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在高新区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⑩稳定期高新区指最早批准设立的北京中关村和1991年、1992年批复设立的51家高新区,以及1997年杨凌、2007年宁波和2009年泰州和湘潭共计56家高新区。的56家高新区。面对稳定期高新区已经走过的“一次创业”规模扩张期和“二次创业”质量提升期的发展路径,新升级高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提升的新阶段,新升级高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稳定期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发展潜力,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到量增质更优。

图 22 2014年国家高新区按类型划分的主要知识产权产出情况

截至2014年底,59家新升级高新区内纳入火炬统计的企业共有12248家,共实现营业收入39689.6亿元、工业总产值36830.2亿元、净利润1972.0亿元、上缴税额2300.5亿元、出口创汇544.2亿元,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例分别为17.5%、21.7%、13.1%、17.4%和12.5%(参见图23)。尽管在园区数量上新升级高新区已经超过稳定期高新区,但是,新升级高新区在经济体量上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重还比较小。新升级高新区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更多经济影响力大、技术带动力强的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扩充园区规模;另一方面,新升级高新区要加强火炬统计工作力度,尽力做到应统尽统、不虚不漏,使统计数据为园区谋划发展提供支撑。

图 23 2014年新升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新升级高新区的平均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0%、18.5%、19.0%和8.2%,低于全部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分别为1.7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参见图24)。

图 24 2014年新升级、稳定期高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尽管新升级高新区在经济规模和效益上较国家高新区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新升级高新区奋起猛追,以较高的增速为国家高新区整体调速不减势作出贡献。通过对2013年和2014年主要几项经济指标同比增速进行比较发现,新升级高新区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规模、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几项指标分别增长7.5%、6.5%、15.4%、8.6%、16.6%、15.0%,其中仅净利润和上缴税额增速缓于高新区平均水平。特别是,企业数量和吸纳从业人员两项指标,稳定期高新区的增速仅为3.3%和3.8%,新升级高新区的增速是稳定期高新区增速的2.3倍和1.7倍。

2014年新升级高新区内企业的从业人员,按职称划分,具有初级职称32.7万人、中级职称17.6万人、高级职称5.5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2%、5.5%和1.7%;按学历划分,具有中专学历66.6万人、大专学历63.8万人、本科学历43.8万人、研究生学历4.8万人(其中,硕士4.2万人、博士0.6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8%、19.9%、13.7%、1.5%(参见表12、图23)。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和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5.1%和7.2%,稳定期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和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7.0%和13.4%,而国家高新区整体该比值的平均值为32.4%和12.1%。新升级高新区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和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占比明显低于稳定期高新区,且只有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见,新升级高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还有待优化调整。

表 11 2013年、2014年国家高新区按升级时间划分主要指标比较

表 12 2014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分布情况

六、国家高新区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优势的率先突破带动面上发展的整体飞跃。国家高新区诞生23年来,历经“一次创业”规模积累、“二次创业”效益优化、“三次创业”战略提升,始终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主体灵活互动作为核心抓手,充分发挥政策洼地优势,将“人才、科技、资本”有机结合,坚持走“自主创新、内生发展”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发展路径,创新构建“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国家高新区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努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高新区要把握规划好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有战略眼光和国际目标,科学分析与区域周边发展的关联性,充分发挥政府创新诱发、产业催化和市场培育作用,在区域内建立以新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市场体系规则,为地方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图 25 稳定期和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分布情况

高新区企业数 年末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工业总产值 上缴税额 净利润 出口总额家万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中关村 15645 201 .0 36057.6 9289.0 1857.6 2582.0 337.3天津 3437 36.7 6815.0 3665.9 208.4 603.5 120.7石家庄 626 10.4 1582.1 970.0 81.9 97.1 8.9保定 192 10.5 1115.2 960.2 68.4 80.2 17.0太原 1130 11.8 1700.3 1440.5 51.1 28.6 2.6包头 520 11.6 1182.1 1209.9 65.9 98.5 10.8沈阳 841 15.3 1887.0 1510.6 88.1 126.8 33.5大连 803 19.5 2416.4 1672.5 111.5 144.5 62.3鞍山 554 8.8 2313.4 2632.2 162.5 213.2 13.3长春 791 16.4 5351.8 5131.8 707.4 563.0 30.8吉林 453 7.1 897.5 876.3 92.0 -35.4 3.0哈尔滨 328 16.7 2203.8 1605.6 153.2 84.4 17.8大庆 502 11.0 2321.5 1962.1 147.7 156.5 2.8上海张江 3783 75.9 12742.2 8110.2 702.0 996.7 361.9

2015年,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强政策的探索和创新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新区加快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励大众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创新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各服务机构提供互动平台和互动网络,推动各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制度化的协作,有效提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效率,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标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新引擎;积极开展国家高新区伙伴计划,搭建国家高新区创新网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联合推动“互联网跨界创新”工程。联合各地高新区,整合相关人才、技术、资本和产业发展资源,通过合作基金、联盟等机制,实现互联网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及国家高新区间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融合,探索国家高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高新区企业数 年末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工业总产值 上缴税额 净利润 出口总额家万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南京 389 19.8 4588.3 4299.5 223.9 177.2 87.1常州 1003 17.0 2287.6 2191.1 83.3 102.0 54.1无锡 1276 34.8 3175.1 3239.7 144.6 193.3 185.3苏州 1150 23.9 2897.9 2697.3 81.1 107.8 239.2泰州 292 3.7 793.4 784.0 65.7 49.7 8.3杭州 1860 25.7 3265.6 1780.1 192.4 347.8 58.6宁波 428 12.9 2255.4 1061.1 67.2 114.9 70.5合肥 663 17.4 3525.0 2791.5 344.9 312.3 67.6福州 184 6.3 727.1 758.2 26.0 38.3 43.1厦门 456 15.7 1919.5 1977.6 95.3 66.7 194.5南昌 377 11.1 1569.1 1354.9 143.7 57.4 22.4济南 622 24.0 3120.3 2250.5 282.0 248.4 62.6青岛 232 12.2 2419.9 1786.0 151.3 159.9 41.9淄博 452 11.3 2330.6 2220.9 194.8 123.1 28.6潍坊 500 15.3 2295.4 1706.4 159.1 216.7 36.9威海 231 10.7 1336.1 1339.2 78.6 103.4 48.0郑州 914 21.4 3782.2 3276.4 179.9 218.2 22.7洛阳 725 11.5 1653.4 1464.7 144.5 161.5 12.0武汉 3043 45.0 8526.1 6412.3 390.5 490.0 123.9襄阳 711 15.8 2450.7 2392.8 116.6 196.2 8.0长沙 850 25.1 3716.0 3565.9 151.5 192.6 21.3株洲 234 10.4 1624.3 1635.2 90.6 93.2 16.8湘潭 281 8.1 1270.3 1224.2 30.6 27.8 11.7广州 2381 44.0 5029.1 3610.2 210.3 427.9 135.3深圳 1435 44.2 4674.4 4920.1 309.9 520.1 171.8珠海 490 19.1 1973.8 1897.4 135.1 155.4 119.9惠州 335 18.7 2632.5 2490.9 104.4 92.4 229.8中山 406 9.1 1833.1 1705.0 63.6 138.5 86.6佛山 637 29.3 3474.9 3425.5 155.4 253.5 120.2南宁 686 15.7 1569.4 1266.9 65.4 132.6 17.7桂林 341 7.9 743.4 771.5 38.5 55.4 9.7海口 129 3.0 288.3 292.7 35.0 18.2 3.6成都 1724 29.1 5708.5 4288.3 295.7 501.4 199.3

高新区企业数 年末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工业总产值 上缴税额 净利润 出口总额家万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重庆 950 21.3 2021.4 1731.1 89.5 176.8 58.9绵阳 116 11.2 958.0 1239.0 46.9 12.7 18.0贵阳 656 25.6 2507.8 1986.3 335.1 152.2 35.5昆明 301 6.9 1548.2 979.3 65.2 44.7 4.5西安 3531 34.7 7753.2 6170.7 591.4 516.7 94.9宝鸡 471 14.0 1541.2 1525.1 99.5 51.7 6.9杨凌 162 1.9 160.1 123.1 5.3 6.8 0.2兰州 506 10.5 1540.6 877.2 187.4 77.8 1.8乌鲁木齐 292 8.4 991.8 560.1 131.9 207.6 4.7肇庆 153 4.9 823.2 827.8 20.8 13.4 7.2江门 237 5.5 332.1 345.8 11.5 11.3 13.3东莞 334 7.0 1362.8 1261.1 24.4 33.5 58.4南阳 173 4.7 294.6 279.5 15.5 23.5 4.0蚌埠 288 5.6 741.2 777.9 46.0 41.9 6.8芜湖 230 5.4 991.2 1034.5 28.9 52.9 7.6景德镇 153 5.8 838.8 844.3 32.7 17.6 9.8新余 196 4.5 646.9 649.5 19.3 25.6 3.1安阳 231 5.0 543.3 419.4 60.1 29.1 2.2宜昌 377 13.9 2096.6 2013.1 55.9 76.6 10.1济宁 480 17.1 2676.5 2426.5 96.4 111.7 19.1烟台 246 5.3 382.0 387.7 19.7 23.6 8.7唐山 152 1.8 118.8 133.4 8.0 9.1 1.2燕郊 200 3.0 540.6 465.8 27.6 19.6 0.6营口 275 4.6 520.5 540.3 14.0 20.6 11.4辽阳 42 3.8 857.5 663.2 67.8 33.4 17.0齐齐哈尔 49 2.7 190.4 210.2 7.9 7.0 3.4延吉 195 1.4 266.9 289.5 77.0 18.5 1.6昆山 911 27.5 2049.1 2051.3 79.9 84.2 66.7绍兴 255 3.6 208.2 199.7 9.6 7.0 6.2渭南 66 2.7 324.1 337.2 17.9 24.7 4.0青海 74 1.4 106.4 155.7 2.7 3.5 0.0昌吉 115 1.3 257.1 241.9 9.2 28.2 3.4白银 178 7.4 799.3 662.9 25.3 8.1 1.0

高新区企业数 年末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工业总产值 上缴税额 净利润 出口总额家万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柳州 208 9.2 1596.9 1506.8 85.5 74.8 9.6银川 70 1.5 204.3 203.7 1.6 15.9 3.4泉州 131 5.4 351.2 409.5 17.4 23.6 5.8上海紫竹 98 2.2 420.1 186.9 32.5 45.4 7.2临沂 374 6.8 1119.1 1115.7 44.4 78.5 16.8江阴 205 10.9 1919.1 1786.3 112.4 78.1 62.4益阳 238 2.7 602.2 555.9 17.4 18.5 3.2自贡 122 3.7 438.1 436.7 21.4 19.3 3.4承德 34 1.2 158.6 145.5 8.3 6.5 0.3本溪 114 2.3 234.7 233.5 22.6 18.2 0.8长春净月 767 12.7 971.9 643.3 68.8 116.3 8.8武进 361 8.6 780.8 774.8 30.3 60.9 21.0徐州 127 4.1 641.5 558.1 40.3 42.6 4.2温州 343 7.2 406.1 438.6 20.3 20.0 11.4马鞍山 147 3.3 727.8 588.7 20.2 22.9 6.4莆田 120 5.0 402.0 411.1 3.1 16.1 3.0鹰潭 101 2.4 464.7 465.4 15.9 20.6 1.1泰安 333 6.5 437.6 414.9 20.6 33.0 2.9新乡 171 5.1 662.8 636.5 19.8 88.4 5.1孝感 401 7.9 928.4 936.3 50.0 30.7 2.6衡阳 103 4.3 630.2 631.0 19.5 21.7 13.1乐山 82 2.8 275.5 317.1 8.7 7.0 6.4玉溪 48 1.9 972.2 831.2 534.6 55.6 0.0咸阳 71 1.4 416.3 411.1 72.5 16.5 0.8榆林 18 1.4 307.7 306.0 36.2 29.3 7.0呼和浩特 28 6.4 611.1 152.4 21.3 22.7 0.0阜新 182 2.4 179.8 198.9 5.4 14.2 1.7通化 57 7.6 614.7 647.6 10.1 36.8 0.2南通 382 9.0 1371.7 1013.7 60.8 70.9 38.9衢州 194 5.6 568.2 534.2 23.0 17.0 4.4漳州 291 8.3 650.9 658.3 29.5 46.5 16.9荆门 335 7.5 897.8 917.9 22.4 49.9 4.3石嘴山 95 2.1 164.3 140.6 7.6 8.6 1.5兵团 18 1.5 299.4 251.2 8.5 13.3 0.8镇江 269 3.8 293.9 152.6 9.5 6.9 1.9

猜你喜欢
高技术高新区园区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