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漂”众生相

2015-04-08 07:15采访并文滕朝摄影滕朝
电影 2015年8期
关键词:横店向阳

采访并文/滕朝 摄影/滕朝

“横漂”众生相

采访并文/滕朝摄影/滕朝

横店,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小镇,地方不大,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1996年,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影视基地——广州街。此后,秦王宫、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等影视基地相继建成。现在的横店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年代戏、古装戏的取景拍摄。2014年,横店共接待了178个剧组,输出演员31万人次。有几位常年混迹横店的副导演做了一个非官方的数据统计:横店目前有群众演员近10000人,特约演员1400人。

可能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横漂”的概念仅限于影视剧中的“路人甲”。但他们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表演能力又怎样?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笔者走访了30余位“横漂”,试图通过他们的陈述,还原横店演员的生存状态。

“横漂”构成:从群众→群特→特约的进阶

在横店,真正的演员构成是这样的:最底层的是群众,没台词,没镜头,日工资48元;上面是群特,即形象稍好,男,身高在175cm以上,女,身高在163cm以上,日工资70元;再上面就是特约,分为小特、中特和大特,有少量台词和镜头,日工资在150元以上不等。通常而言的群众演员,就是那些拿48元日薪的最底层演员。

最底层的群众演员,恰恰是横店剧组正常运转最夯实的保证。一个横店演员说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将横店影视城比作影视圈的“蓝翔技校”,群众演员都是技术娴熟的专业技工。这是北京等其他地方的群众演员所无法比拟的素质。因为在横店,群众演员走的是量,一个人可以选择几十条流水线上班,每天都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应变能力很强。而在北京,几十个群众演员等一个流水线,竞争压力太大。

广州街拍摄现场

横店有一群很有素质的群众演员。比如,拍战争戏的时候,道具给每个群演发子弹,后面的事情基本就不用现场导演教了。群众演员们熟练地拉枪栓、装子弹,他们端枪、卧倒、开枪的姿势都和军人一模一样。常年做群演的经历,以及传帮带式的学习,让他们在片场应对自如。

自如到什么份上?采访时看到一场群戏:一群士兵从城门楼里向外冲,一个“大炮”在城门里俯拍。等跑到城门楼底下时,有一个士兵停下不跑了,其他人还向门外跑去。这时,现场执行就生气了,“别人都在跑,你干嘛停下来了?”这个士兵很淡定地指了指头上的机器说,“这是俯拍啊,你的机器会拐弯吗?我没有必要跑出城门,只要在出画之前跑得对就可以了!”现场执行被驳得哑口无言。对于剧组来说,横店的演员经济实惠又好用。

群特,基本与群演无异,只是相貌身材略出众一些,此处略过不表。

特约,也分三六九等。最尴尬的是小

特约,不上不下,一天的片酬只有两三百。然而,戏还不是每天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月也接不到一个戏,只能闲着。横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跑特约的演员没法再回去跑群众了。对特约演员来说,不是他们不想赚这个钱,而是因为现在这个身份,再去跑群众的话,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如果一个特约演员去跑群众,这个组的副导演正好是上次找你跑特约的人,那么下次有机会他就不会再找你了。既然你都跑群众了,为什么还要再让你来跑特约?”也有一些特约演员晚上去夜市摆摊卖衣服、饰品补贴生活费,这要是让副导演知道的话,可能以后也没法拍戏了。在他们看来,如果一个演员将演戏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话,是不会做与专业无关的事情,没戏拍可以在家练台词基本功来磨练演技。所以,很多演员即使没钱吃饭,也只能咬紧牙硬挺着。

爆破戏拍摄现场。拍摄之前,现场导演都要跟群众演员说好炸点的位置,以防受伤。

在特约中细分出来的大特,他们中有一些人可以接一些角色,在一部戏中有几十场的戏,演员表中也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做到了这个群体的顶尖,属于横店A级甲等演员之列。不管是年代戏还是古装戏,大量需要一些像县长、大臣、富商、医生等有阅历的角色。所以,那些40岁以上,形象好,有一定生活阅历,再有点天分的“大叔”就特别抢手。

向阳(化名)就是这样一位演员。他现在接一部戏的片酬大概在1天2000元左右,“横漂”中算是相当可观的了。然而,2012年刚来横店时,他兜里也有只剩30块钱的时候。

向阳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虽然之前在深圳拍过戏,但来横店之后,一切从头做起。这里没人认识你,只能靠作品。有一次,他演文替(替主演拍全景戏或有背影的戏),和一个二线男演员演对手戏,要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露脸,也要表现出强大的气场。向阳拿到剧本后做足了功课,第二天拍戏,用一种阴阴的眼神瞅着男主角,楞把对方给瞅忘了词,连续5遍NG。虽然,只有一场戏,还是文替,但副导演从此记住了他的名字。“副导演之间都会有一些群,好的演员会成为一种资源,他们会资源共享”。

向阳的生活特别简单,拍戏之余,喜欢喝茶,看电视剧,和朋友聊戏。他经常去找住在隔壁的吴志全(化名)喝茶聊天。“吴老”同属横店A 级甲等演员之列。他今年马上就60岁,不同于向阳的草根身份,他属于专业团体出来的演员,之前在广西梧州的话剧团,是国家二级演员,话剧团改制,6年前来了横店。刚来横店也并非一帆风顺,只能接一些一天三四百的戏,还总是青黄不接。为了维持生活,他把妻子从老家接到横店,在横店承包了一个小宾馆,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有一定表演经验,形象上也沾了文人气质的光,“吴老”很快在圈内树立了口碑,“我目前拍戏最荣幸的一件事就是,国共两党的很多重要人物,陈独秀、张闻天、李宗仁、郭沫若、胡乔木、王稼祥、裴昌会我都演过了”。如果有他这个年龄适合的角色,很多副导演会不约而同的同时找到他。就在采访中,“吴老”还接到一个副导演的电话,几分钟便谈好了一部戏,加微信,发剧本。

“吴老”现在对于接戏比较挑剔,每月有着固定四五千的退休金,一个月保证有三五天开工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就在家陪陪老伴,练练书法,喝茶聊天。对未来的打算,他想在2018年,也就是来横店10年整的时候回老家,不必每天在横店等戏。如果有导演找他拍戏,他就立马飞到横店,拍完就回家。

黄小峰也是从话剧团出来的演员。在单位,黄小峰是业务主任,工作早8晚5,每天按4次指纹,月工资2600元。来横店,黄小峰是跟原来单位请了一年多的病假,最后实在兜不住了,主动辞职了。领导问他原因,他说,我出来14个月,赚了之前10年的工资。

演员在候场时坐在椅子上休息

黄小峰现在住的房子月租1700元(横店的房租一般在200-600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北京二环租一套四合院,身边的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但黄小峰却有着自己的生活标准。“因为我想有家的感觉,并且一定要有厨房,我要享受做饭的过程。”“家”对黄小峰,现在特别奢侈。多年前与妻子离婚,至今单身。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在横店的中年演员的情感状态,包括他的朋友向阳。作为一个演员,要做到事业和家庭两全很难。因为演员本身这个职业的属性就存在着不安定感,在社会上有一定偏见。

向阳的父母经常劝他回老家,就算租一个小区的车库卖日杂,也好过总在外面漂着。但向阳觉得自己还没到岁数,他只有靠努力向父母证实自己的选择。能让父母欣慰的是,经常在电视机上看到自己的儿子露脸。有时候,父母还会向亲戚邻居炫耀——今晚7点半浙江卫视孙红雷主演的《一代枭雄》有我儿子的戏,记得要看啊!这种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儿子情感状态的担忧。

都是单身,黄小峰和向阳并不觉得孤单。“我们还有很多知心朋友,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分享彼此的快乐,可以情感转移”。这种情感转移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聊戏,《康熙王朝》中康熙训斥百官的经典段落,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来揣摩。如果谁接到比较重要的角色,俩人就会坐下来一起讨论这个人物该怎么演。去年,向阳接到一场戏,和男一号富大龙演对手戏,饰演他的后勤部部长,有一页多纸的台词。头天晚上,黄小峰和向阳为这个角色聊到两点半,设计出了两三套演戏的方案,第二天,向阳自信满满地去了现场。演完之后,导演对他说:你在横店绝对会成为最牛逼的演员。

对于横店的这些A级甲等演员们,很多人都劝他们去北京发展。但他们还是喜欢横店的简单,“横店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我在横店就是‘鹤立鸡群’,如果到了北京就成‘鸡立鹤群’了”。黄小峰最快乐的是花钱给女儿买东西,几天前,黄小峰刚给女儿买了800元的衣服,“当我刷卡把钱花出去的时候,心里那个美啊”。

老公会每天都聚集着一大批等戏的群众演员,闲暇时打扑克

横店街头经常看到穿着戏服的演员

现状1.尊严之缺失

众所周知的原因,群众演员在剧组得不到尊重。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台词“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龙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个“死”字在前面?”可以说是道出了群众演员的尊严。

蒋潇林刚来横店时跑群众,有一次因为现场临时变动,要求找一个说台词的群众演员,蒋潇林被选中了。他在戏中是一名游击队哨兵,看到前方有敌情,就向远处的战友说了一句台词,然后扛着大旗在山坡上打旗语,滑下山坡,被炸弹炸飞。做完第一遍,武术指导让他把旗子往上拿一下,他照做,还是不合要求。如是者三,武术指导发火:“你是猪啊,不是让你把旗子往上拿,是让你的手往旗子上面拿一下”。蒋潇林很委屈,因为武术指导没有说清楚,就顶了一句“你早这样说我就明白了”。为这一句话,蒋潇林遭到了报复。后面拍戏时,蒋潇林拍了几条仍然不过,武术指导直接骂,“会不会拍戏啊,不行就滚回家种地,乡巴佬!”蒋潇林感到了极大的侮辱,但这毕竟是自己第一次有台词的戏,很重要,就强忍着坚持下去。但最后这场戏还是被武术指导给Pass掉,留给他的,是满身的伤。

当然,也有些导演知道群众演员的甘苦,拍戏之前就在全剧组工作人员面前下达命令:如果发现有谁对群众演员出现言语上的谩骂等不尊重人的行为,一律开除。现场的群众演员听到后都会感激涕零,打起12分精神,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做“活道具”,也要做个有生命的“活道具”。

现状2.生存之艰辛

每天早上4点半到晚上7点,在横店的老公会(横店演员公会旧址,群众演员等戏的地方)都会聚集着一批等戏的群众演员,这里有点类似于北影厂门口。如果你每隔一段时间都来看看,会发现有些生面孔出现,有些老面孔消失了。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群众演员流动性大,大到你能在横店坚持半年,就有资格自称“老横漂”。

横店的生活单调枯燥,如果不是真心喜爱,或是内心不够充实的人,根本待不住。横店没有繁华的娱乐购物场所,即使你穿一身名牌也没人欣赏。

很多人来横店是为了圆自己的“明星梦”,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在圆梦之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要解决:生存。横店房租不高,月租在200-600元之间,但物价不低,一顿饭起码也要15元。而一个群众演员就算是去跑70元一天的群特,一个月跑25天,收入1750元。就算加上超时费、躺尸费、淋雨费、开口费等补贴,一个月不过2000元出头,开销完基本生活费后根本剩不下什么。所以说,横店演员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比重越高,生活越贫困)特别高。

李荣波刚来横店两个月,他来这做演员很大程度上是受周星驰的影响,也想和周星驰一样,从龙套成为“星爷”。跑了两个月群众演员之后,就备受打击。除了赚钱不多,更多的是自信心的打击,“你跑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是不是做这个的料。刚来的时候还抱有很大希望,现在没机会了。”问到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在横店联系了一个师傅,想跟他做红木家具。他暂时还不想离开横店,“我还是抱有幻想,万一哪天碰到哪位导演了呢”?

与其他人的目的不同,李靖来横店是为了给女儿治病,因为他听说横店能赚钱。李靖之前是音乐教师,每月工资才800多。2011年,他来到横店。为了能接更多的戏给女儿治病,他3年没回过家。

古装动作戏拍摄现场,像这场淋雨戏, 群众演员会有淋雨费的补贴

对于绝大多数演员,拍戏最难熬的事情莫过于“等待”了。每次去拍戏,李靖都会习惯随身带一把折叠椅,这样可以让他在漫长的等待中能有地方休息一下。李靖最长的一次等了18个小时。拍戏前,李靖被告知自己的戏是0.1(戏的篇幅,在剧本的一页纸上占0.1的量),自己前面的那场戏也是0.1。于是,他没看通告,第二天早上6点便赶到拍摄现场了。等到中午,他就纳闷,前面0.1的戏怎么还没有拍完,一问才知道,这0.1原来是打戏,在剧本中就四个字“血流成河”。这场打戏一直拍到半夜12点,之后才开始拍李靖的那0.1。这个0.1又拍了7个小时。

2012年的时候,李靖参演了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在里面饰演渔夫——在影片开场前五分钟出现,故事也因他而起。角色看似很重要,对他的直接影响却不大,这个角色不太容易被人记住。“这部电影火了很多人,像是给空虚公子抬轿子的‘四大美女’,电影上映之后,很多电视台都去邀请他们做节目”。尽管没火起来,但从长远来看,毕竟在一部大电影里饰演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人物,以后再接戏的时候,他也敢要价钱了。

现状3.女性之尴尬

采访雅清是在一部年代戏的拍摄现场,她是跟组演员。当天拍摄室内戏,她和几个演员穿着护士装躺在椅子上候场,如果这场戏需要护士,现场导演就过来喊她们。一上午时间,她们只被叫过去一次,百无聊赖也只能躺在椅子上或眯一会,或刷手机。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吃够了剧组的盒饭,她叫了一份13元的牛肉拌面。

雅清本身是表演专业,在北京跑戏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男友。男友觉得北京太难混,想去横店拍戏,她也一块跟来了。然而,在横店拍戏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特别是对女孩子。横店的戏基本上都以年代戏和古装戏为主,这些戏对女演员的需求特别少,供求关系很不平衡,直接导致女演员的平均片酬始终不如男演员高。“戏少,价钱上不去”是横店女演员的一大尴尬。

01-新来的“横漂”都要从演员公会办理演员证、银行卡,工资也由演员公会统一发放。

05-在横店,女演员接的最大的戏就是宫女、丫鬟,有时候一站就是半天,特别辛苦。

雅清现在跟组的工资3000元,男朋友做演员副导演助理,工资4000元。他们现在租住在一个550元的房子里,虽然横店的房租不贵,但是物价却不比一线城市低,“很惭愧的说,我现在每个月还要向家里要钱”,两人的生活还是有压力。

也有一些女孩,为了面子不给家里要钱,来横店之前会有一些积蓄。迟芳(化名)来横店之前做了几年广告工作,年薪10万+。但是,从小的表演梦让她最后还是选择做一名“横漂”。来横店两年,她一直瞒着家人,每次给家人打电话都要迅速转换角色,以免穿帮,“这对我的演技真的很有帮助,有时候都感觉自己有点精神分裂了”。

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横店的女演员也要经受“潜规则”的考验,这似乎是女演员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雅清,长相甜美,更是成为许多副导演的猎捕对象。有一次,雅清试镜一个丫鬟,晚上,副导演助理打来电话,让她过去陪酒。雅清拒绝了。第二天,她的戏便被Pass掉。这种事情对于女演员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只要是稍微有点颜值的女演员都有过类似遭遇。更让雅清不能忍受的是,甚至有些剧组的场工都会以“我有关系”的名义试图潜规则女演员,加女演员的微信聊骚。

迟芳也是不喜欢这种“应酬”的人,凡是牵扯到演戏的“应酬”:陪酒、吃饭、唱歌,她坚决不去。为此,也少了不少机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是双方自愿的事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上赶着愿意“挨”的。一个中年大叔,在横店镇上开了一家卖手链、佛珠的小店。因为经常有剧组在拍戏之余去他店里坐坐,他也认识了不少导演、制片。一次,一个20多岁的女孩到他的店里,从下午2点钟一直坐到晚上11点。店要打烊了,女孩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最后,大叔明白了:女孩刚毕业,来横店一直接不到戏,实在走投无路了,想到了这条捷径。

02-横店的演员公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横漂”的利益。

03-中午休息的时候,雅清(左)和同伴叫了一份牛肉拌面。

04-为了能够上戏,女演员要经常应酬。

记者手记

横店,鱼龙混杂,真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背负着不同的故事,有的人因为公司破产想在这里从零开始,有的人是为了躲避情债,还有的人是犯了罪隐藏此地,山高皇帝远。曾经有一个叫张国锋(原名吉思光)的东北人,在家乡犯了抢劫罪,为了逃脱法律制裁隐姓埋名潜藏到横店做起了“横漂”。2009年,谍战剧《潜伏》火了,他却因为这部剧“遭了殃”。有群众发现十多年前的那个抢劫犯竟然“潜伏”在《潜伏》里。被举报后,十多年的抢劫案尘埃落定。凭借自身的“表演”天赋,张国锋在横店从一名群众演员一直做到有名有姓的小角色。

在横店街头,你随处可以看到写有“东方好莱坞”的标语。最常看到的,是那些画着浓妆、身穿古装的人,很容易让外来客生出穿越之感。横店影视城就像一个庞大的工厂,每天有无数条流水线在运作,横店演员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样,穿梭在各条流水线上:上午还在一号山头打鬼子,下午可能就成了古装戏里的路人甲。

在横店,有一种很特别的打招呼方式,见面寒暄,不说“你吃了吗?”而是“最近在哪部上戏啊?”作为一个演员来说,没戏拍也就等于没饭吃。“生存下去”是所有演员初到横店首先要解决的一大要务,其次才可奢谈梦想。不可否认,来横店的人各个都想当“王宝强”第二,只有在跑了几天戏之后,才明白,横店,至今没有出过一个“王宝强”。

这就是惨烈的现实。

一个横店演员说,来横店的演员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近一半的人掉下去,因为不够勤奋;又有近一半人掉下去,因为没天分。只有少数人活下来,因为他们既勤奋,又有天分。只有对这些少数人,横店才是天堂。

猜你喜欢
横店向阳
挤进横店的这些人 成不了王宝强
电闪雷鸣
说“南”道“北”
新年话“福”
字海拾“贝”
横店少了戏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关晓彤加冕“横店公主”国民闺女圆了公主梦
《我是路人甲》横店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