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村研究★

2015-04-08 14:39颜晓强
山西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居城中村杭州

洪 苗 颜晓强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8)

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村研究★

洪 苗1颜晓强2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8)

以山一村农居SOHO为例,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村改造建设措施,从村民社会保障、政府政策探索、企业招商管理策略等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城中村改造探索了新的可行模式。

城中村,改造,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学视角

1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村”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于城中村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共生发展的研究较少。随着城市文创产业的兴起,探索符合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背景的城中村改造新生模式,探讨与解决其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成为必要研究的课题。杭州2001年撤市设区后,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 068 km2,仅杭州市区“城中村”就有约300个,杭州地区的城中村更是数量众多[1]。探讨适宜的城中村改建方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是杭州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简单清除旧有村落的方式并不代表高效和集约。实际上,村落农居灵活多义的空间潜力和长久积累的乡土氛围,是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的优势条件,应充分发掘其在转型中的再生价值[2]。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84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03%[3],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杭州创意产业发展与城中村建设背景,城中村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村”模式研究,具有相应的社会意义。

山一村位于杭州滨江高新区南部区块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内,属于城边村。山一村农居SOHO以农居村落为基础,采用保留加开发的规划建设方式。不改变产权性质,农居SOHO空间进行租赁,通过招商引入文化创意企业,形成创意企业、农民、投资机构共同创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山一村包括柴家坞、章苏、孔家里、陈家村四个自然村,其中柴家坞作为试点已经改造完成,后续三个自然村作为二期改造正逐步推进。村内农居小楼大部分出租给创意公司作为创业与办公场所,部分作为园区配套用房。柴家坞改造整体保留了原有村庄建筑和道路系统等村庄空间结构,基本保留原有农居建筑外观形式。根据文化创意工作室的办公要求,对农居内部进行空间改造。创意团队在入驻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租赁房屋的内装修、庭院、通道等进行改建和装修,使得农居房在采光、消防、承重、照明等方面均能满足日常办公需要,从而形成了有机更新、错落有致的办公空间。政府对农居SOHO的道路、市政工程线路等进行改造,路灯亮化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安装室外节能路灯253套,配置垃圾箱75个,在周边道口设置大型指示标牌7处,公共厕所20个,建设完成停车场5个。规划开通停靠园区354路、822路、114路、340路、177路公交线,目前已开通177路公交车。通过村落的创意化建设,原有的道路坑洼、电信管线裸露、污水乱排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各类硬件设施配置完善,建筑改造符合文化创意企业的使用需求。园区与村民生活环境获得改善,形成了自然景观环境优越、兼有文化气息的新型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2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村”改造措施

村落建筑组合方式多、环境联系紧密的特点,能从多个方面放大创意产业灵活可塑的优势,成为天然的孵化器。山一村农居SOHO具备与现代城市不同的环境特质和整体空间特征,其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景观优美,与文化创意者的审美取向相一致,因而受到众多文化创意企业的欢迎与接纳。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村是近年来的新型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需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各类保障措施的探索,加速推动村落发展建设的进程。

2.1 农居SOHO改造过程中的村民保障

让农民自由选择是否出租和租赁的形式。山一村农居SOHO村落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农居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保留村民的房屋产权,原住居民可以通过租赁房屋获得相应的收入。例如柴家坞已经全部出租,成功引进中国美术学院创意发展公司等36家创意企业,二期农居SOHO也有200多家创意团队意向入驻,为当地居民带来较多的租金收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以一期柴家坞为例,2010年户均年房租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远高于滨江区农村收入平均水平。农居创意SOHO建设避免了对农居用房的大拆大建,对旧有农居加以保留利用,因而节约了村庄改造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且使村民有较高的收入保障,是一种符合现代农村改造趋势的发展模式。

2.2 农居SOHO改造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居SOHO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的入驻率,由于产权归农户所有,因而政府积极探索保障企业入驻和促使园区整体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例如在柴家坞改造中,由政府出资对通过认定考核的入驻团队,给予3年内每年5万元~10万元不等的房租补贴。在三年内减轻企业房租成本的压力,以此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加快园区氛围的形成。村内农居小楼出租给创意公司设立创业基地,原来的农居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2.3 农居SOHO招商策略

为加速农居SOHO招商过程,政府出台了各项促使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促使农居SOHO获得推动与扶持。例如,山一村农居SOHO主要执行《杭州高新区关于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融资政策,“企业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向银行借贷资金,给予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贴息”“对获得市以上的立项资助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平台项目,贷款利息超过50万元部分,再给予50%的贷款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期限不超过三年”[4]。除此之外,对农居SOHO内的创意企业提供配套政策扶持;政府赴各地进行招商活动,广开渠道宣传农居SOHO,以期加速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氛围。

3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村”改造问题与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村建设过程中,势必面临相应的社会问题。对于农居SOHO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应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优化农居SOHO的建设过程。探索并解决村落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村”建设质量的必要环节。

3.1 村民后续住房问题与利益保障

农居SOHO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是村民的改造意愿调查与利益保障措施。村民将房屋出租后,仅小部分村民仍居住在村内搭建的简易辅房,绝大部分自行租住到其他地区,或者在城市其他区域购房居住。村民拿到租金分散到其他地方租房居住,对邻里关系的断裂和农村原有地缘属性等消失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村民反映分散居住后邻里关系淡漠,农村的宗族纽带淡化。因而除房屋出租租金收益以外,探索合理途径让村民获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例如农民自保房屋出租以外,可利用村级经营性用房出租,政府投资建设配套用房出租经营等多种途径,促使村民群众自身利益和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保障。

3.2 企业与村民的社会关系协调

由于农居SOHO中农户与企业直接接触,因而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创意企业人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协调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园区的运营状况。其一,大部分农民仅出租房屋,仍然拥有房屋产权。因此房屋装修改造等方面,企业要与农户进行商议。由于农户农村生活中长期形成传统观念,对房屋布置的格局有自身的基于乡村传统的意向。但办公空间的改造有其特定的要求,原有农居内部的小空间难以适应企业的使用需求,且创意性企业对农居用房的改造,需要加入新的创意性改造元素。其二,企业运营过程中将面临部分需要村民配合解决的事务,与村民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部分企业租房获取发票,需要村民配合出具房屋农改非证明,而一些村民由于居住在外地等原因难以配合,造成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户与企业对园区建设的参与性,寻求两者间的相互协调,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必要解决的问题。由政府牵头强化入驻团队与原住民相互联系,通过政府组织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处理。另外基于企业个体需求,通过走访和问卷等形式对农户心理期望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联系相关设计企业,积极探讨符合农户心理接受度的农居改造形式。

3.3 农居SOHO企业的扶持发展策略

农居SOHO采取公司化管理运营,由白马湖创意城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园区物业管理,物业运营管理模式较为简单单纯[3]。农居SOHO内提供企业优良的自然工作环境,但缺乏能够吸引创意产业,并促使企业成长的措施与策略,缺乏对文化创意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与深度开发,物业管理模式无法对农居SOHO建设和园区整体运营管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且租房三年到期后,企业将不再享受政府的房租优惠政策。在走访过程中,部分企业认为租住在其他区域租金将更为低廉,可节约企业成本。山一村农居SOHO在企业发展的引导上缺乏有效措施,未来可能面临流失企业的尴尬。为使园区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从园区的整体运营角度入手,改善园区整体运营状况,从而保留原有企业并吸引新企业的入驻。其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性活动,提高园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意大利每年都会举行如米兰时装周、威尼斯双年展、米兰家具展等国际性创意展会,会展上汇集了各类创意性设计人员的作品,也把年轻设计者推荐给更广阔的受众,是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良好途径。因而以白马湖创意园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结合行业协会,策划开展推广型的会展活动,可将农居SOHO和入驻企业推向大众,吸引更多的文化创业者向农居SOHO集聚。其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通过政府引导银行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运作方法筹集资金,改善SOHO企业的运营效益。由于入驻农居SOHO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而从企业融资角度探讨相应方法,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可改善企业运营状况。

4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村改造保留现有的农居,减少了村落改造与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也相应减少了土地征用与大规模拆建带来的问题。农居SOHO创业模式,实现了原住民在角色上的新转变,使原住民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参与农居SOHO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户、企业对园区发展的共同参与,提供了城中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了现行杭州“创意文化产业村”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措施,从村民保障、政策支撑、企业招商等总结目前村落建设中发展策略。并基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村民、企业、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尝试从三者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创意文化产业村的改造与建设在国内尚属少见,因而需要进一步考察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索解决困境的思路,积累模式推广的方式方法。最终研究并形成以村落存续为前提,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城中村改造新型模式。

[1] 王 露.杭州城中村改造模式解读[J].现代城市,2009(4):33-34.

[2] 李凯生,陈 柯.城乡一体——城市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结合模式研究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3(10):107-110.

[3] 金 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杭州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61-163.

[4] 董巧巧,黄彬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调研——以杭州白马湖农居SOHO创意城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

Research on cultur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villages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socialogical perspective★

Hong Miao1Yan Xiaoqiang2

(1.LandscapeGardeningandArchitectural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Hangzhou311300,China;2.ZhejiangUniversityArchitectureDesignResearchInstituteCo.,Ltd,Hangzhou310008,China)

Taking SOHO of Shanyicun Rural Residence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sums up the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the 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ial villag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ial village from villagers security, exploration for government policy, and enterprise canva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oints out respective solutive strategies,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feasible model for urban villages.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y, socialogical perspective

2014-12-12

洪 苗(1981- ),女,讲师; 颜晓强(1980- ),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009-6825(2015)06-0005-02

TU984

A

★:本论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学视角下杭州城中村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村’模式研究B14SH08Q”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农居城中村杭州
杭州
全国科小院 山农居第四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绿色施工技术在农居建设中的应用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唐山市农居围护结构及采暖方式的调研与分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