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概述及战略

2015-04-09 05:43赖方忠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学术

赖方忠(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概述及战略

赖方忠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是指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含社科联)、行业协会(学会)等单位(组织)主办的、以中文为语言识别的、围绕一定的办刊宗旨登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学术综述、学术书评文章的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公开出版、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华文社科学术期刊数量偏少,应增加社科学术期刊的种数;社科研究队伍创新能力弱,办刊人员的编辑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科学术期刊组织——研究会、协会(学会)数量多,但其职能、任务有待进一步规范;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应全面提升社科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重在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培育以及编委会职责的明确与担当;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坚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阶段性的走出国门;针对国际学术热点问题、中国学术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对中国感兴趣的学术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期刊出版;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发展战略

一、相关问题的厘清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概念分析作为起点的。美国当代人类学家E·霍贝尔在论及概念的重要性时写到: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1]。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揭示了它们包含的特定范畴和研究对象。与此同时,对概念的研究与对问题本身的研究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概念不明确,难免在实践中产生不必要的争论。因此,有必要对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内涵予以厘清。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是指以中文为语言标识的所有社科学术期刊。这是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大陆地区主管、主办的华文社科期刊,也包括港、澳、台地区主管、主办的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还包括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主管、主办的华文社科学术期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以及囿于自身知识的缺陷,因此,本文研究的”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概述与战略”立足于大陆地区主管主办的中文社科学术期刊(以下统称为华文社科学术期刊)。

”社科”也是较为笼统的称呼。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区别于中世纪在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其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按照涉及的学科门类,将期刊分为自然科学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自然科学期刊按不同学科细分为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环境科学等类别;社会科学期刊则细分为学术理论类、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类、教育教学类、外语教学辅导类、信息文摘类等八类。另外,按照《中国图书管分类法》(第四版)的标准分法,社会科学期刊包括11类,即: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因此,本文论及的社科范围应是上述11类。

最后是关于学术期刊的问题。何为学术?早在1911年,梁启超就写过一篇题为《学与术》的文章,其中一段写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这是很有独到见解的。严复对学与术也有很好的说明,他在《原富》译本的按语中,有一则写到: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用知与行的关系来解释学术,和梁启超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辞海》的解释,”学术”是专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对”学术性”解释最透明的,当属王振铎同志。他在《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发表的题为《关于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中分析到:”所谓学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理,一是指方术。学理方面讲究渊源、承继、发展、创新、自成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严密性;方术方面讲究方法、技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综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简单说,学术性就是理论性与实践的统一,是学理与方法的统一。”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稿以学术论文为主,偶尔有学术综述、学术书评文章,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文章为主,其大抵可作学术研究的资料。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可对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做出如下解释: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含社科联)、行业协会(学会)等单位(组织)主办的、以中文为语言识别的、围绕一定的办刊宗旨登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学术综述、学术书评文章的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公开出版、发行的连续出版物。

二、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概述

(一)社科学术期刊数量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出版期刊共计9468种,2007年出版期刊共计9468种,2008年出版期刊共计9549种,2009年出版期刊共计9851种,2010年出版期刊共计9884中,2011年出版期刊共计9849种,2012年出版期刊共计9867种①。但主管机关和行业组织以及期刊研究人员,都没有对社科学术期刊的数量进行一个较为真实的统计。这不能不说是社科学术期刊界的一点疏漏。但是,从相关的期刊统计中我们也会估算到社科学术期刊的一个大致数量。从我国的人均占有量来说,这个比重应该是比较低的。从社科学术期刊的受众来讲,这个比重也不是让人很乐观。所以,我不太赞同部分学者以及相关机构的观点——”我国期刊数量众多,应限制控制发展”。

再从期刊的发行量来看。据相关数据统计,2006年期刊总印数是28.52亿册,2007年期刊总印数是30.41亿册,2008年期刊总印数是31.05亿册,2009年期刊总印数31.53亿册,2010年期刊总印数是32.15亿册,2011年期刊总印数是32.80亿册,2012年期刊总印数是33.48亿册②。从数量看,我国期刊的总印数在不断地增加,有学者就认为这是我国报刊转制改革”改、并、转、撤”的举措初见成效。如将期刊总印数同上面的期刊种类进行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2007年至2010年,我们的期刊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比重较为偏小;2011年期刊总数略有下降,2012年又稳步回升超越了2010年的期刊总数。但我们的发行量却在逐年攀升。总所周知,期刊的发行量并不代表它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另外,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如再用期刊的总印数来衡量期刊的发展恐怕会贻笑大方。对期刊的发展,笔者以为首先应具有数量上的优势,其次是质量上的提升,最后才是影响力(竞争力)的扩大、话语权的确立。

由相关单位统计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共计5756种。其中:社科学术期刊共计2040种。从这个数量上看,我国的社科学术期刊的确是数量太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哪有质量上的突破。笔者以为,我们应尽量扩大学术期刊的种数。扩大学术期刊的种数,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科联、行业协会组织广开学术之源,先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出版发行。内部刊物的时间应限制在3-5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发行量的大小、印数的多少、印张的数量标准来衡量该刊物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交由社会中间机构(独立的社会第三方)、民间学术组织进行评估,社会中间机构(独立的社会第三方)、民间学术组织对评估结果实行期限责任制。评价机构每年对刊物进行评估。经过连续3至5年评估达到一定标准之后,依据这个标准再向国家期刊主管机关申请刊号。评价未达标者则取消内部刊物的准印许可证。国家期刊主管机关也可委托社会中间机构(独立的第三方)、民间学术组织对现今的学术期刊进行评估、评价,对评估、评价未达标者撤销公开出版刊号,变为内部刊物。这种做法,国家期刊主管机关只需制定学术期刊的评估、评价标准,从而完成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至于如何发展,则交由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来进行;至于如何监管,则交由”学术期刊的评估评价标准”和社会中间机构(独立的第三方)、民间学术组织来进行。

(二)社科期刊研究队伍、办刊队伍的发展。

社科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经过长期努力,基本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各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办刊风格,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编辑队伍。但在这”两基本”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学术论文总体质量不高。一是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不高。众所周知,每年社科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较大,但被转摘、收录的却为数极少,被国外的几大权威机构和数据库收录的则是凤毛麟角,学术期刊的创新性排名也很低。这与我们的国情基本类似——文化大国创新小国,在社科学术期刊中的体现就是论文大国原创性弱国。二是期刊稿源的层次性差别突出。在一些”名气大”的刊物中,其稿源较为丰富,且作者队伍都是一些博士、教授、博导,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术期刊中,其稿源则较为匮乏,且作者队伍多是硕、博士研究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助教、讲师、副教授。稿源的层次性差异导致了学术期刊质量发展的显著差异,强者恒强,弱者永弱。三是社科学术研究队伍的功利意识突出,缺乏真正的学术钻研精神。在社科研究队伍中,大部分人为了职称的评定、经济待遇的提升以及政治资本的捞取,则拼命地撰写学术论文,甚至抄袭、剽窃已有的学术成果,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择手段,与科学研究精神背道而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出版转制政策的误读,交钱发论文的现象更是助长了这种行为的蔓延。

第二,社科期刊编辑队伍的青黄不接。随着社科学术期刊出版种数的增加,社科期刊编辑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宏观的视角。从微观局部上看,每一个社科学术期刊编辑部大多存在人手短缺的问题,甚至多数是兼职人员(在现有的编辑职称评定序列中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但同时也出现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教师职称序列以及研究员的职称序列,这在新闻出版总署的责任编辑注册中明显可以看出),专职编辑人员却很少。且编辑队伍断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在举例说明。

第三,编辑队伍的研究能力有待提升。编辑队伍的研究能力既包括期刊编辑学的研究能力,也包括对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研究能力。提升期刊编辑学的研究能力有助于学术期刊更好地发展,提升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研究能力有助于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先说提升期刊编辑学的研究能力。其研究内容包括期刊的选题及栏目策划、集稿及组稿、审稿与编辑加工、装帧与编排、校对与出版、管理与发行、作者与编辑及读者关系等等。提高编辑学的研究能力其最终目标是提升编辑的编辑素养。只有真正对这些问题适时展开研究,才可能会使社科学术期刊越办越好。

再说提升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研究能力。先言刊用文稿内容摘要(摘要)的撰写。当前,社科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多数内容摘要(摘要)都不能恰当地反映文章的学术思想。这就需要编辑的再次加工。试想如果一个编辑没有较高的编辑素养和较为充足的学术积累,如何能恰当地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学术创新性?再言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当编辑在对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稿件进行审核时,就需要编辑发挥其自身的学科(专业)方向的研究水平,及时准确地捕捉该论文的学术思想及学术创新性,从而对稿件做出恰当的判断——刊用、修改后刊用或不用。编辑审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含量;稿件是否正确合理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在研究中所发现和获取的知识;该稿件是否代表了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该稿件是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果一个编辑没有对该学科(专业)方向的知识积淀和学术积累,是无法恰当地做出学术判断的。

(三)社科学术期刊研究会、协会(学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研究会、协会(学会)发展较为迅猛。在这些研究会、协会(学会)中,有全国性的行业研究会、协会(学会),如: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为代表的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以中国期刊为代表的中国期刊协会(协会共有包括平面与网络期刊出版单位、期刊团体以及有关期刊专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单位等会员单位4000余家,下设医药卫生期刊分会、文化综合类期刊分会、冶金期刊分会等13个二级分会);有以编辑学刊物为代表的中国编辑学会;还有以管理学为代表的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等等。可以这样说,现阶段我们运行的这些研究会、协会(学会),既有以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来命名的,也有立足于全国、以行业来进行命名的;既有立足于区域来进行命名的,也有在一定区域内立足于行业来命名的;甚至还有跨区域的并兼顾一定的行业来命名的。这些社科学术期刊研究会、协会(学会),林林种种,要想穷尽真还得费一番功夫。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研究会、协会(学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科学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这发展的背后,有些问题应该值得期刊界人士的思考:研究会、协会(学会)成立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如何使这些组织真正发挥实效?国家期刊主管机关是否应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或规划?

(四)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

目前,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国家和省部级宣传部门、期刊管理部门,全国性学会(协会)以及省级行业学会(协会)主办的社科学术期刊评奖和评级活动。如原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每两年评比一次。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评奖活动的奖项的期刊,是全国期刊中的优秀期刊,其总体质量应当说是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好的。”中国期刊方阵”是2001年由中央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一定比例推荐的在本部委、本地区期刊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期刊。上述对学术类期刊的评选(评奖和评级)是从总体质量来考虑的,并没有对获奖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过专门的评估;并且期刊获得的这些荣誉都是阶段性的,并不是期刊的终身荣誉。

二是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专业出版机构组织主持的核心期刊遴选和统计源(来源)期刊遴选活动。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地区数十所高校图书馆和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遴选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要览》”;统计源(来源)期刊遴选体系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KI)制作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三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管理学院联合研发完成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RCCSE)。该评价系统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众多的期刊中挑选纯学术性期刊和半学术性期刊共计6170种参与评价,以”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论文数量多,被读者利用次数高、广受网络用户点击、二次文献转摘篇数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的期刊,基本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前沿)和”核心期刊”(那些发表基金论文数量相对较多、被读者利用次数较高、网络用户点击较多、二次文献转摘篇数较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较多的那些期刊)的概念界定为基本立足点,采用多项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学科期刊排行榜中的最前面的5%的期刊定为”权威期刊”,排在前6%~20%的定为”核心期刊”(权威期刊是核心期刊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与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权威地位和最高学术水平),得出了65个学术期刊排行榜(分学科的排行榜61个和分类型的高校学报排行榜4个)共计1324种学术期刊进入核心区(权威期刊311种,核心期刊1013种,约占总数的21.46%)。

综观这三种评奖(评级)、评价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评奖和评级活动,由期刊主办、出版单位主动申请参加,并填报相关表格;后两种评价是相关研究机构的主动筛选行为,不需要期刊主办、出版单位的申请;前一种评奖和评级侧重考核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后两种遴选活动侧重于考核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的评价。到目前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度过相关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做出评价的。虽然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于1992年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又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进行质量监管的依据。这两个标准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标准有要求,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断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且据我们所知,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衡量自己国家的学术期刊水平的客观标准。

虽然期刊的评奖和评级活动以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的遴选活动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和不足,但毕竟开启了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进步。但至于如何拟定较为统一的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学术质量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水平,期刊界、学界任重道远。

三、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

战略是规划、是顶层设计,战术是方法,是战略具体实施的策略。战略要靠战术来进行支撑。战略是指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指正确地做事。战略是方向,战术是手段。

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符合期刊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协调。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适应。在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当大有可为。宏观层面上,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学术期刊的资金扶植和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学术期刊办成精品,让学术期刊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微观层面上,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理论的制高点,密切关注学术发展状况与重大趋势,真正担负起坚持正确方向、培育优良学风、鼓励探索争鸣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

(一)全面提升社科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

在人类现代学术史上,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是一个时代认知能力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没有学术期刊,就没有现代科学;没有优秀学术期刊的民族,该民族就没有先进的科学和文化。

整体质量既包括学术质量和出版发行质量。出版发行质量在较短的一个时间内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学术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知识产品,传播科学研究成果是其根本任务,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永恒的主题。从期刊主办、主管单位来讲,则应加强期刊编辑部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重在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培育以及编委会职责的明确与担当。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编辑队伍。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刊物。恩格斯曾经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存的旗帜。”刘少奇同志提出:”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作。”编辑是关乎中国学术未来的一门大学问。一流的学术编辑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广博的学问家,还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编辑不是时代的旁观者,更不是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当代学术共同体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编辑队伍中既有学者化编辑的人物,又有编辑学者化的人物,这二者的结合,既”推动学术争鸣,鼓励学者不分畛域,会通中西,融烁古今,但论是非,切磋交流,升华认识”[2];又”扶持学派发展,支持学者冲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大胆探索,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2]。编委会虽不是国家规定必须设立的学术机构(或编辑机构),也没有具体的职责要求和学术使命,但大多数期刊都设有编委会(在刊物中均有明显标记),并赋予其相应的性质和任务。如中华医学会就对其所属的期刊的编委会就赋予了明确职责:《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中明确规定”编委会是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负责学术期刊学术领导的组织机构,受中华医学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坚持办刊宗旨;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广大读者的需要,研究期刊的总体设计及导向,指导编辑部制定编辑方针、报道计划;承担组稿、审稿、定稿工作,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培养壮大审稿队伍和作者队伍;收集读者、作者意见,研究解决期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关心编辑部建设和编辑人员的成长;加强与国外的联系,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3]。自科领域的期刊尚且如此,社科学术期刊又为何不可呢!

(二)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阶段性的走出国门。

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新出政发(2011)6号】,勾画出了”十二五”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蓝图:将推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发展方向基本明确,发展目标基本清楚——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合理的学术期刊体系。

早在2014年2月,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17家综合性学报做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以中国知网为载体,采用对纸质版学报进行同步重组的方式联合推出了数字化”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包括《文学学报》、《历史学报》、《哲学学报》、《经济学报》等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共10种。这种对综合性学报进行按专业同步重组是对分散资源的有序聚合,这是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的有益尝试,为国外学术机构及其研究人员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化及科学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讲,传播的受众极其狭窄,传播的影响力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笔者以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选择性、针对性、阶段性的方式走出国门。

选择性是指对走出国门的社科学术期刊,应有所选择,不是所有的社科学术期刊都采取这种方式。选择性既是专业范围的选择。如”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以一级学科名称来命名的专业刊物。选择性又是学科前沿的选择。与世界各国相比,我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领先的优势,我们就应该首先选择这些优势的期刊走出国门。选择性还是学术成就的选择。对学术成就而言,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鲜有优势,但对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优势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积极鼓励一些期刊向发展中国家”进军”。

针对性是指我们走出国门的社科学术期刊既有受众对象的针对性,还有走出国别的针对性。受众对象包括中小学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学术组织、各级政府机构等。对国外的中小学生,我们应该有哪些刊物走出去;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言,我们应该和他们交流些什么刊物;对学术组织和政府机构,我们又应该让他们了解哪些学术思想等等。走出国别是指我们的期刊在出版发行的时候,应根据国别的不同实施相应的策略——发行不同的刊物。即:同一种刊物,不能同时面向所有国家发行;不同的刊物,应面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行。

阶段性是指走出国门的期刊应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走出国门的社科学术期刊,应有一个较为细致的规划,分阶段的实施,不能一窝蜂地全面铺开。阶段性的规划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文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坚持分步实施的策略。如”高铁”走出国门,那我们就应该有”高铁”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期刊及时跟进,让国外了解高铁;再比如各国纷纷建有孔子学院,那我们就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期刊让国外学者分享。

第三,针对国际学术热点问题、中国学术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对中国感兴趣的学术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这是一个充满需要和被需要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学术热点问题需要中国学者奉献出自己的理论智慧。国际热点问题是中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舞台,更应该有中国学者的声音。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更需要世界。中国的学术热点问题只有中国学者最清楚。如果一味抛弃中国学术热点问题,极力钻研国际学术热点问题,显失学者的公允。中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研究中国学术热点问题,显示中国学者的声音,展现中国的力量,是中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的担当与勇气。

这是一个充满混沌与矛盾的当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是中国学术界和期刊界的使命和职责。

这是一个征服和被征服的话语时代。在众多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大多以英文为交流载体,英语是这个阶段的“最强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实感不安。作为刚刚踏入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初级研究者,我更感愤怒。假以时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希望中文成为大会交流的主流语言。

四、结语

学术期刊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前沿阵地。社科学术期刊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作为学术界和期刊界的一员,我们应切实履行引领文化发展、推动科学进步、传播科学理论的职责。

[注释]:

①②数据来源于2007年6月26日、2008年7月21日、2009年7月21日、2010年9月7日、2011年9月6日、2012年8月7日、2013年7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1][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

[2]一 哲.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发展的旗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2.

[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Z].2006,(3):2-3.

DevelopmentOverviewandStrategiesofChineseSoci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

LAIFang-zhong

ChineseAcademicJournalsrefertoserialpublicationsordistributionsthatareregularlyorirregularlypublishedpublicly.Thesepublicationsincludeacademicresearchpapers,academicreviews,academicbookreviewsandacademicpapersonphilosophicalorsocialscienceresearchwithhighacademiclevel,andmoreover,thesepublicationsbearcertainpurposesorprinciplesandthelanguagerecognizedorused isChinese.Meanwhile,ChineseAcademicJournalsrefertoserialpublicationsordistributionswhichare sponsoredbytheChinese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nd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sinmainland(includingtheAssociationofSocialSciences),tradeorvocationassociations(orSociety)andotherunits(ororganizations).ThenumberofChinesesoci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isrelativelysmallandthusacademicjournalsshouldincreasethesocialjournalnumber.Socialscienceresearchstaff’sinnovationcapacityisrelativelyweak,andtheeditingandresearchcapacityofthejournals’staffneedstobefurtherenhanced.Thereare alotofsocialsciencesacademicjournalorganizationsasresearchassociationsandsocieties,buttheirfunctionsandtasksremainstobefurtherstandardized.Furthermore,theevaluationorassessmentofsocialsciencesacademicjournalsneedstobefurtherimproved.TheactualdevelopmentofChinesesocialscience journalsshouldbebasedon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qualityofthesoci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 whilecooperatingwiththecountry's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iesandadheringtothepolicyofaselective, targetedandprogressivewaytogoabroadinordertomakeoursocialsciencejournalsrecognizedinternationally.Soci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needtobroadentheinternationalvisionsastoberunaroundthe internationalacademichotissues,ChineseacademichotissuesandinternationalinterestinChina'sacademic issuesforthepurposeofachievingactiveacademicexchanges.

JournalPublishing;ChineseSoci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DevelopmentStrategies

G237.5

:1674-5612(2015)04-0134-08

(责任编辑:吴良培)

2015-01-11

赖方忠,(1972-),男,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

猜你喜欢
社科学术期刊学术
社科成果展示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