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与绍兴的情缘

2015-04-10 07:25佘德余
关键词:南社柳亚子蔡元培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柳亚子与绍兴的情缘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柳亚子从青少年起就参加了爱国知识分子活动的行列,十六岁在上海参加了绍兴人蔡元培创办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二十岁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其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领导的光复会,深受光复会英烈的影响,其后与陈去病、高旭创立“南社”,与“南社”中的绍兴籍社友来往密切,交情深厚,以后又与鲁迅相识,受其影响,接受经亨颐邀请,赴上虞白马湖游览,可谓是与绍兴很有情缘。

中国教育会 ;光复会英烈;南社;鲁迅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庐;再更名弃疾,字亚子,以后就以亚子行世,江苏省吴江县人。青少年时的柳亚子就具有一种忧国伤时的怀抱,很早就参加爱国知识分子活动的行列。一九〇二年至上海加入蔡元培创办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鼓吹反对清王朝的民族革命。一九〇六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又加入了由陶成章、蔡元培等领导的光复会,对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牺牲的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王金发等绍兴英烈充满无限敬意和赞颂之情。一九〇九年与陈去病、高旭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以后以“同盟会”身份加入国民党,始终不渝地奉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政策。一九二八年与鲁迅相识,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同国民党内的极右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号,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成为民革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柳亚子革命的一生中,与绍兴籍革命伟人蔡元培、鲁迅,与为推翻清王朝而牺牲的光复会英烈,与南社中的国民党左派人士邵力子、经亨颐及南社社友诸宗元、宋琳、陈微庐、陈越流兄弟等皆有密切的交往,并曾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受经亨颐之邀偕夫人至上虞白马湖,拜访在此养病的何香凝女士和经亨颐,同时游览了绍兴古轩亭口、青藤书屋、快阁陆游读书处等名胜,因为“阴霾天气不放晴,惆怅东湖未可行。更须兰亭觞咏地,汽车草草指西兴”而恋恋离别绍兴。

一、与革命伟人蔡元培、鲁迅的交往

柳亚子与蔡元培认识最早。一九〇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蔡元培与叶瀚、蒋观云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陈去病和柳亚子先后加入了中国教育会。中国教育会决定在各地分设支部,陈去病在家乡同里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柳亚子也在家乡黎里成立了“中国教育会黎里支部”。十一月三十一日,中国教育会决定开办“爱国学社”,“爱国学社”以蔡元培为总理,吴敬恒为学监,以灌输民主思想为己任,重振精神教育。在“爱国学社”,作为学生的柳亚子结识了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章士剑等大批著名人物,柳亚子与“爱国学社”的师生亦师亦友,如鱼得水,经常饮酒赋诗,相互酬唱。一九〇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由蔡元培出任总编辑的《警钟日报》在上海创刊,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三位南社元老曾在该报“杂录”发表诗文,成为撰稿人。一九〇六年由蔡元培介绍加入了由他和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领导的“光复会”。中国教育会是当时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在近代革命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她开创了继维新派民权宣传后中国民主思想传播的新阶段,把舆论准备推进到以民主共和为核心的新高度,培养和聚集了一批反清反专制的革命骨干,直接为同盟会、光复会输送了力量;同时也促成了革命学术团体国粹派的诞生,也孕育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蔡元培当年创办的《警钟日报》,其时南社诸子尚未闯出名气,是蔡元培积极扶掖,经常刊登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的诗作,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反清反专制的文化人,为南社成立发展积贮了人才。在南社名单中,虽然未见蔡元培的名字,但蔡元培对南社帮助很大,与南社中的许多文化人皆有交往,且对南社予以一贯的支持与关心。一九三四年三月四日,南社于上海北四川路新亚酒店举行临时雅集,到会社友和非社友109人,蔡元培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出席了此次雅集。后来由胡寄尘提议,柳亚子仿照《东林点将录》和《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办法,将蔡元培列为第一号“梁山开山头领托塔天王”,当时的《上海市年鉴》也将这一消息编入。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柳亚子发起组织了南社纪念会,函聘蔡元培为名誉会长,由此可见蔡元培在南社中的巨大影响。

柳亚子对蔡元培一直敬重有加,一九〇七年写的《怀人诗十章》[1]

其二曰:

元祐党人推司马,襄阳耆旧数庞公。

天门詄荡无崖岸,坐我光风霁月中。

将其视为汉末的庞德公,北宋的司马光,令他尊重敬仰。写于一九三四年的《是夜季新招饮,即席赋谢,兼呈蔡孑民先生暨儒堂、树人、力子、仲鸣、楚伧、少屏》七律诗中称他为“士论堂堂尊一老”,并在诗句下特别标注“谓蔡孑民先生”,称扬他在众文化人心中的受赠形象。写于一九三七年的《蔡孑民先生七十双寿诗》云:

并世勋名推逸老,他年评价胜尼山。

三千弟子谁衣钵,倔强昌黎早俯颜。

六代才华徐叔美,千秋名德孟光贤。

人天俪侣堪模范,记取樊英答拜年。

又把蔡元培喻为现代的孔子,其思想学识训育了众多年青学子,由此,推及其夫人,喻为人间的模范夫妻。蔡元培去世后,柳亚子写了《纪念蔡元培先生》[2]一文,忠实地概括了蔡元培一生业绩的三个阶段:“第一,是从发起中国教育会到创立光复会,并主持同盟会上海分会,替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不拔的根基。第二,是从民国元年掌教育部改革学制废止祀孔到后来主持北大,爱护五四运动,使新文化事业有一日千里的趋势,直影响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的大革命。第三,是从发起民权保障同盟会到参加鲁迅先生的葬礼,他公然以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在朝人的资格,来推进革命,领导民众,替后人抗战军兴全中国各党各派精诚合作开一个未来的先例,这一是何等的伟大。我觉得蔡先生在这三个阶段中,所做的工作都可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划时代的记录吧。”

鲁迅未参加南社,却于一九一一年三、四月间与宋紫佩一起发起组织了南社分支“越社”,率领越社成员组成的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创办了《越锋日报》,聘请陈去病任总编辑,亲自主编出版《越社丛刊》第一集,为绍兴的光复做出了贡献。“越社”活动时间不长,因与主政绍兴的王金发有矛盾而离开绍兴北上就职,随后“越社”由于《越铎日报》内部发生了分歧,也就停止了活动。鲁迅与陈去病相识较早,而与柳亚子的相交则较迟。据柳亚子写于一九五〇年的《十二月二十日访王重民于北京图书馆嘱追和鲁迅先生赠诗漫成一绝》[1]中自注云:“一九二八年余在上海,始识鲁迅先生,曾共宴饮二度,一为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作东道主;一则迅翁赠余诗,所谓‘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者是也。‘一·二八’后,以党人牛兰夫妇被捕绝食事,达夫发起,召沪上文化界联名电蒋政府司法院长居正,主持正义,签署人三十六人,合天罡之数,余为及时雨,迅翁则玉麒麟也。”可见,柳亚子与鲁迅相识始于一九二八年。柳亚子记得,当年秋高气爽,作家郁达夫为招待兄嫂郁华夫妇,特地在杭州聚丰楼摆下宴席,邀请了名满天下的鲁迅和才女林徽因,同席作陪的有柳亚子夫妇。席间谈笑甚欢,乘着酒兴,柳亚子向鲁迅索诗。鲁迅因刚添了儿子周海婴,心情甚好,慨然应承。几日后,柳亚子就收到了一件堪称国宝的鲁迅亲笔诗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可以说,这首诗是鲁迅诗集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高度的完美。鲁迅将此诗赠予柳亚子也非偶然,以柳亚子诗酒傲公侯的清高,加上在文学领域的地位本来就能赢得鲁迅的赞赏。所以说他也无愧接受这件珍品。柳亚子也深知这件礼品的分量,一直藏如珍宝,陆续在诗幅上题字达百余之多,且不敢藏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对毛泽东和朱德表敬忱之心,献给了国家。

一九三〇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鲁迅与柳亚子皆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柳亚子写下了《新文坛杂咏》七绝组诗,其一云:

逐臭趋炎苦未休,能标叛帜即千秋。

稽山一老终堪念,牛酪何人为汝谋?

称扬鲁迅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为推进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难作,第三国际党人牛兰夫妇在南京狱中绝食,鲁迅与柳亚子、丁玲、茅盾、田汉、洪深、陈望道、楼适夷、姚蓬子、郁达夫等联名发电营救。

鲁迅逝世时,当时柳亚子正处在“神经麻木症第一次发作,而又非常厉害的时候”[3],没有出席丧葬,只是叫工友送了一个花圈去,后来成立了鲁迅先生遗著委员会,柳亚子也名列其中。他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委员会的责任,但在精神上,倒也不失为一种安慰。

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九日为鲁迅逝世五周年,柳亚子写了《十月十九日为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敬赋一律》,诗云:

鲁迅先生今圣人,毛公赞语定千春。

死开铁血鏖兵局,生是金刚历劫身;

团结未坚愁抉目,澄清有待漫伤神。

沪郊展墓知何日?护榇难忘民族魂。

诗人抚今追昔,感念时事,真诚准确地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功绩,其悼念鲁迅之情,与忧国忧民之心合为一体,愈见得悲愤深广。

鲁迅逝世六、七、八周年纪念皆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阻挠,未能举行。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九周年,当时正值八年抗战胜利之后,柳亚子深情地写下了“十月十九日,为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纪念。前七日《大公晚报》罗承勋索诗,有作》二律,其一云:

迅翁遗教堂皇在,不作空头文学家。

抗战八年成胜利,和平初步乍萌芽。

光明已见前途好,曲折宁讶远道赊。

论定延京尊后圣,毛郎一语奠群哗。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中终于一九四四年十月十日签订了关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国内和平的协议,因而取得抗战伟大胜利。作者一方面对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目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实质丝毫没有改变,内心又感到忧虑重重。为此表示要遵从鲁迅遗教,决不做空头的文学家,要切切实实的参加革命实践。同时又写了《鲁迅先生九周年祭》文,深情回忆与鲁迅交往及鲁迅逝世后几次纪念活动的情况。他由衷赞扬鲁迅是“不悖于现代中国人为人的道德底一位现代圣人”,并表示“在光明的大灯塔前,在道路的纪程碑前,我们真要像咆哮般大喊着鲁迅万岁了!”再次表示要继承鲁迅的遗志,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

二、感受光复会英烈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王金发等英雄牺牲精神的熏染

柳亚子于一九〇六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此前,他曾在“中国教育会”的“通学所”学习催眠术,“由‘会稽山人’教授,实际上就是陶焕卿先生。他名成章,浙江绍兴人,是‘光复会’的巨子。”[4]可见陶成章还是他的老师,也是光复会的领袖,他们之间曾经相识。至于他和徐锡麟、秋瑾有否直接见面来往,则未见资料记载,但作为“光复会”的领袖,而且后来由于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使柳亚子深受影响。写于一九〇七年的《有悼二首,为徐伯荪烈士作》,其一云:

胡尘遍中原,侠风久不作。

史公起东粤,手揭荆高幕。

王万更延陵,连翩踵芳躅。

惜哉剑术疏,遗恨终寥廓。

桓桓东海君,祖列中山族。

投身入穷庐,缨笠不辞辱。

得当竟报汉,一击天地复。

副车中非误,环柱走已蹙。

大憝既伏诛,群胡争駴愕。

遂令旃裘长,天半惊魂落。

成败非敢论,此功良不薄。

歌颂了徐锡麟继史坚如、王汉、万福华之后,又一个向清王朝统治者发动袭击,有效地震慑了清王朝统治者。他虽然起义失败被杀,但英名长存!不久,清政府又逮捕了共同密谋起义的秋瑾,并将其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柳亚子又深情地写下了《吊鉴湖秋女士》四律,其一云: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

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

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何如!

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

赞扬了秋瑾这位巾帼英雄为争取民主共和,不惜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一九〇八年七月四日(农历六月六日)是秋瑾牺牲一周年纪念日,柳亚子又写了《天梅以和巢南〈西泠吊秋社诗〉见示,即次其韵,并寄秋社诸子》四绝诗,其三云:

素车白马已成陈,点缀湖山尚有人。

赢得九原遗恨在,独怜沧海未椎秦。

再次对秋瑾的英勇牺牲深表怀念。其后又作有《过秋墓作》、《秋社故址题壁》等诗。柳亚子又于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的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日的《天铎报》相继发表《呜呼陶先生》《追悼徐烈士》两文,再次赞扬“会稽陶先生,国学钜子,党人健将。驰驱海内,数十年如一日”,“自伯荪先生手诛伪抚恩铭于安庆,而革命之风潮始大溯”的丰功伟绩,并告诫“国人皆奉先生为典型,使民国前途日趋巩固。慎勿排挤倾轧自坠,致令无以对先生于地下也!”[5]一九三七年写了《金缕曲·越风社黄萍荪集岳鹏举,于少保、张苍水、徐伯荪、秋竞雄诸墓摄影,颜曰“湖山正气”属题此阕》词作,表现了对光复会先烈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感情。

王金发,字季高,绍兴府嵊县人。光复会干将,反袁世凯的斗士,后为袁世凯杀害。闻讯后,柳亚子于1915年写了《闻王季高、姚勇忱遇害有作》二绝,其后又有《梦王季高》七绝诗,诗云:

生前浑未识荆州,死后精魂入梦游。

应为鼓鼙思将帅,北征心愿几时酬。

深沉怀念王金发的英勇牺牲精神。

三、与“南社”中绍兴籍社友的密切交往

诸贞壮(1875-1932)名宗元,绍兴府山阴人。清宣统年间(1909-1911)与同乡胡栗长为江苏巡抚满人瑞莘儒幕僚,南社成立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江苏虎丘之张东阳祠,得其两人掩护,其功甚大,为浙江第一批参加南社社员。柳亚子写于一九〇九年的《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同邑陈巢南、吴县朱梁壬、虞山庞檗子、云间陈陶公,上海朱少屏、娄东俞剑华、冯心侠、宝山赵夷门、丹阳林力山、毗陵张采甄、张季龙、魏塘沈道非、山阴诸宗元、胡栗长、歙县黄滨虹、顺德蔡哲夫、福州林秋叶、太原景陆咸来莅止,盖自社事零替以来,三百年无此盛矣!诗以纪之》[6]诗题中就提到他。入民国后,与黄节、邓实等人在上海创办“国学保存会”,筹办《国粹学报》、并加入民盟会。一九二四年,诸贞壮在杭州担任浙江督军卢永祥的秘书,而且帮助卢永祥打败了江苏督军齐燮元,柳亚子曾作《寄林秋叶、诸贞壮杭州》诗曰:

勾践当年启霸图,夫差愎谏卒为奴。

千秋种螽谋臣在,霸越亡吴事有无?

他在《南社纪略》书中回顾此诗说:“第一首(即《寄林秋叶,诸贞壮杭州》)是那年(即1924)八月廿七日做的,正是齐卢开火的一天。林秋叶、诸贞壮都是南社社友,同时又是卢永祥的秘书。我这首诗的命意,是以勾践比卢,夫差比齐,希望林、诸两位做文种、范蠡,建亡吴霸越之功。”可见柳亚子与诸贞壮之间的感情之深。诸贞壮经历坎坷,他一度居住于西湖红桕山庄,楼屋数楹,藏书达一万五千余卷,内多古今名人书画,由其姬人居守。后在沪工作,往来于沪杭之间。民国十八年(1929)杭寓失火,所藏图书、字画殆为灰烬,待其得讯归杭,徒存颓壁断垣,一片焦土。其时贞壮五十五岁,忧伤之余,白发盈颠,俨然一古稀老人。逾年大病几死,及愈,便以所遭不幸,病痛之状写成七言绝诗七十二首,名为《病起楼诗》。柳亚子于一九三〇年为其作《题诸贞壮〈病起楼诗〉》,诗云:

与人家国原多事,托意风骚剧苦辛。

一病翻教吟笔健,先生毕竟是诗人。

虎踞龙蟠付夕阳,秦淮流水绕宫墙。

威兴蒋帝何年歇?长向青溪拜女郎。

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又给予鼓励。据柳亚子《南社纪略》所载,诸贞壮只参加了南社第一次成立大会的雅集活动,但他多次在《南社丛刻》发表诗、词、文章。他交游甚广,与南社中吴昌硕、苏曼殊、黄节、陈去病、刘季平、陈伯严、郑太夷、林景行、同乡胡栗长皆有诗词酬唱,诗、词文皆有很高有成就。

陈越流(?-1923)名樗,绍兴府诸暨人。兄弟六人,长兄陈无用,字虑尊,二兄陈无名,字微庐,三兄陈蜕,字仲觚;四兄陈无私,字淡园;五兄陈梨梦,以字行。五人中依次小一岁,越流最小,距长兄相差十余岁。他体质较弱,自坠地直至中年不离药饵,因自号“药叉”。陈氏兄弟六人皆为南社社员。民国四年(1915)五月九日南社于上海愚园十二次雅集之后,柳亚子与高吹万、姚石子三人同游杭州,时值冯春航在杭州湖滨演剧,杭州丁氏兄弟白丁、不识、展庵和陈氏兄弟虑尊、微庐、越流以及林秋叶、程光甫等人殷勤接待,流连二十余天,在西泠印社举行南社杭州临时雅集,柳亚子介绍陈氏兄弟六人加入南社。据《南社丛刻》第十三集陈无名《与柳亚子书》云:“蒙召我入南社,不才之木,见顾匠石,荣幸何如?”[6]并赠陈氏兄弟《南社丛刻》第八集至十二集共五册。自此,陈氏兄弟与柳亚子、姚石子、冯春航等书信往还,交流频繁。冯春航还跟随陈越流学习写诗,居然斐然成章。陈氏兄弟六人在《南社丛刻》第十三集、十四集、十七集、十九集、二十二集陆续发表诗词、文作品。其中《与柳亚子书》竟达五十馀篇以上,还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等诗作,同时还有评论。冯春航、毛韵珂的戏曲演技的诗词之作。民国十二年(1923)陈越流至上海,寄住在冯春杭家,此年九月积食致疾,误于庸医,致病加重,十月廿一日,竟客死上海。《柳亚子日记》记载“得陈越流噩耗,越流名樗,字药叉,书法古拙,学黄学斋。诗文亦奇崛,名下士也。患消渴疾,死于冯春航家,诗以哭之”。又有《追悼陈虑尊、越流昆季,兼示其犹子仲光,再叠前韵》,诗云:

邻笛无端变徵声,故人心迹证双清。

最怜季孟同时尽,敢道才华与命争。

红蜡听歌愁旖旎,白衣纵酒记将迎。

何堪今日山阴道,独遣狂咸慰我情。

对陈越流及其长兄陈虑尊相继去世表示惋惜之情。

柳亚子与邵力子,经亨颐不仅是“南社”社友,而且还是国民党中的同僚,且思想倾向基本相同,拥护并坚定奉行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反对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支持共产党毛泽东领导的全面抗战,他们之间交谊较深。

邵力子(1882-1967)初名景奎,改名闻泰,字仲辉,笔名力子,绍兴陶堰邵家溇人。光绪三十三(1906)年协助于右任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队考察新闻,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五月,又协助于右任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并担任主编。南社创始人陈去病的《南社雅集小启》、高旭《南社启》、宁调元的《南社诗序》以及柳亚子等合拟的《南社条例十八条》等,都率先在他主编的《民吁日报》上发表。民国三年(1914)参加南社,时为《民立报》主编,先后参加了南社第十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雅集活动。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时任《民国日报》经理兼编本埠新闻,与柳亚子、叶楚伧、陈望道共同发起成立“新南社”,柳亚子说“新南社是以《民国日报》为大本营。”新南社第一次聚餐会后出版的《新南社月刊》、《新南社丛书》担任编辑主任,第二次聚餐会上发表演说,为社刊编辑事务主任,是“南社”同人中参加雅集和聚餐活动最多的一人。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右任招饮,旋约溥泉,邵力子及傅学文夫妇,朱少屏、柳亚子及夫人佩宜同游牛首山,柳亚子有诗纪之。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柳亚子《与邵力子书》对于其发表关于焦土政策,全面抗战诸文提出了批评,可见他们之间的诤友关系。一九四九年四月十六日邵力子与同乡宋紫佩、寿石工等出席了北平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南社、新南社临时联合雅集活动”,柳亚子曾作《题南社、新南社临时雅集社友题名录》七律二首纪之。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晚号颐渊,绍兴府上虞人。光绪十七年(1891)游沪上,寄寓伯父经元善家。戊戌政变,经元善联合蔡元培等维新人士联名通电反对建储之举,旋遭清廷通缉查办,伯侄寻亡命澳门,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归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专攻教育与数理,计时八年毕业。期间与孙中山,廖仲恺相识。宣统元年(1909)归国,先后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校长多年,民国十年(1921)迫于省长齐耀珊反对学生运动的压力辞职,回家创办了上虞春晖中学,一时国内知名人士如夏丏尊、朱自清、杨贤江、朱光潜、丰子恺、王任叔皆来校任教。民国十三年(1924)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加入国民党,先后担任国民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央执行季委员。一九二八年冬,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极右势力屠杀共产党人,经亨颐反对“政治寒流”,与何香凝、陈树人、柳亚子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寒之友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互相砥砺,坚守革命情操,拒与浊流合污,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经亨颐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专门组织书画义卖支援抗战。二十六年(1937)夏因病返家上虞白马湖,二十七年春返沪治病,不久去世。

经亨颐参加南社活动较迟,其南社社员编号为823。一九二三年十月十四日成立新南社,郑逸梅编著的《南社丛谈》[7]中附《新南社社员录》二百十六人中有“经子渊”之姓名。柳亚子为其写的《经颐渊先生传》中称“十六年夏,余游南都,始识先生……二十一年秋,始复相见。时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养病于先生白马湖私邸,余渡海往诣,与先生同行,下榻长松草堂三昼夜。酒酣往来,抵掌高谈,未能忘情于天下事也。”[3]柳亚子写于一九四〇年的《经颐渊挽诗》云:

五绝颐渊旧著声,病床殡舍若为情?

辨奸每詈东窗妇,得婿宁辞左袒名。

早死羡君成解脱,余生留我砺坚贞。

放翁家祭知何日?白马湖头絮酒倾。

对经亨颐的一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也抒发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九三二年十月,柳亚子接受经亨颐邀请,携妻郑佩宜与南社社友朱少屏、徐蔚南一行四人经普陀赴上虞白马湖游览,经亨颐已经五十六岁了,拄着拐杖亲自前往曹娥车站迎接,并陪他们一同乘船到白马湖“长松山房”。柳亚子拜访了在白马湖养病的何香凝夫人。经亨颐与何香凝乘兴合作画了《岁寒三友图》,柳亚子随即在画上题诗云:

烱烱长松不世姿,罗浮消息证南枝。

可容添我成三友,劲节虚心洵足师。

画以明志,诗以寄情,珠联璧合,表达了他们之间的诚挚感情。柳亚子一行在上虞住了三晚,游览了青藤书屋、古轩亭口,陆游读书处快阁,正如其《别绍兴》绝句所云:

阴霾天气不开晴,惆怅东湖未可行

更负兰亭觞咏地,汽车草草指西兴。

对未能尽兴游览鉴湖、兰亭等名胜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1]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蔡孑民先生纪念集[M].金华:浙江研究社,1941.

[3]柳亚子.鲁迅先生九周年祭[M]//文明国.柳亚子自述:续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文明国.柳亚子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5]郭长海,金贞菊.柳亚子文集补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柳亚子.南社丛刻:1-22集[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7]郑逸梅.南社丛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林东明)

Liu Yazi and Hi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haoxing

She Deyu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From his early youth, Liu Yazi participated in the patriotic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At the age of 16, he joined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and Patriotic Society founded in Shanghai by Cai Yuanpei, a celebrity from Shaoxing. When he reached 20, he was introduced by Cai Yuanpei to join the Guangfu Associ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ao Chengzhang, Xu Xilin and Qiu Ji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martyrs of the Guangfu Association, he subsequently established the Southern Society with Chen Qubing and Gao Xu, and had a close tie with the members of Shaoxing descent in the society, thus developing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hem. Later he made acquaintance with Lu Xun, under whose influence he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of Jing Hengyi to make a tour to White Horse Lake in Shangyu. One cannot deny hi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Shaoxing.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Guangfu Association; Southern Society; Lu Xun

K825.6

A

1008-293X(2015)06-0021-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6.004

2015-07-21

佘德余(1943-),男,淅江建德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南社柳亚子蔡元培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