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

2015-04-10 09:24陈少涌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情报学情报竞争

陈少涌

(1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2014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

陈少涌1,2

(1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情报学界在2014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对我国情报学在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信息计量等情报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评述。

情报学 研究进展 研究综述 情报学理论 信息检索 情报分析 信息服务 信息计量

1 引言

为了更好地掌握2014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的总体情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分别对全年学术交流活动、代表性著作和主要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梳理综述。在研究主题划分方面,本文借鉴王益明[1]和迟玉琢[2]开展2012和2013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研究时的视角,分别从情报理论与方法、情报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情报服务和信息计量等五个主题领域切入,介绍各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2 我国情报学界的学术会议

2014年,我国情报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较为活跃,交流主题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和大数据研究及应用领域。

3月,2014竞争情报(北京)国际论坛顺利举行,该论坛由北京中兴新景信息技术研究院和SCIP美国战略与竞争情报协会主办。4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新形势下中国情报工作发展道路”的2014“春之声”竞争情报沙龙。6月,由南京政治学院主办的“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举行。9月,第四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吉林大学举办,论坛的主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该论坛已成为我国情报学博士生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9月中旬,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部战略情报研究工作协调组主办的“战略情报研究学术论坛2014”在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功举办。10月,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基层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现代信息环境下基层情报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旨在研讨信息环境下基层情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工作价值。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共同主办的“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情报价值学术年会”在上海图书馆顺利召开。10月下旬,由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竞争情报国际峰会在北京大方饭店圆满召开,本次会议以“大数据·大情报”为主题。10月底,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和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竞争情报事业20年暨第二十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2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与北京科技情报学会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国家竞争情报与决策科学化研讨会”;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竞争情报》杂志社等单位在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共同组织召开了“情报新工具开发利用与服务新思路战略研讨会”。12月下旬,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的“第六届国际信息资本、产权与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

3 我国情报学主要著作成果

2014年,我国情报学领域出版了诸多优秀著作,涵盖各个主题领域。

综合性的有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情报学进展:2012-2013年度评论(第十卷)》,这是对情报学研究进展的年度评论,反映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成果;此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赵海江编著的《图书情报学发展导览(2008~2009)》。

基础理论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包昌火和包琰所著的《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陈峰所著的《竞争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景龙著作《美国情报分析理论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裴成发所著的《信息运动生态协同演进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望俊成所著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规律研究》等。

信息检索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丹所著的《多语言网络学术信息挖掘与检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居然所著的《数字时代的信息搜索:中美企业员工新媒体使用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何力、周庆梅和马磊等主编的《科技信息检索》,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晴珊编著的《全媒体时代的医学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燕等编著的《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第2版)》等。

情报分析与研究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吴青娥、高峰和胡伟合著的《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由霍中祥所著的《公知公用技术信息的挖掘——谈企业全球化对失效专利信息的利用》,金城出版社出版了由马忠元翻译的《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晨生主编的《科技情报采集工具设计及应用案例》等。

信息服务方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由卜书庆等著作的《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与知识服务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苏新宁等人编著的《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颖梅主编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仁琼所著的《科技查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赵筱媛所著的《竞争情报助力产业发展:国际竞争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等。

信息计量方面,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编著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3年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著的《中国高被引分析报告(2012)》。此外,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悦和陈超美等合著的《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该书的出版将有力推动CiteSpace软件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

此外,海洋出版社还出版了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辑的《名家视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第5辑,分别包括《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与传播》《信息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开放获取的现在与未来》和《计量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4 我国情报学主要论文成果

过去一年,我国学者在情报学核心期刊和CSSCI引用期刊上共发表了千余篇学术论文,保持着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了2014年情报学文献数据(检索日期截止到2015年7月31日),通过对检索得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类,选取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了解2014年情报学在各研究方向的发展情况。

4.1 情报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学科基础理论、定位、内涵是一门学科的立足之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情报学学科的主体性不够明确,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客观上制约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壮大。针对这一问题,多位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我国著名情报学家包昌火分别通过研讨会、论文和专著等方式发表学术观点,他分析了近60年来我国情报工作存在的弊端,并分别从情报学学科定位、战略定位、人才培养和应用实践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情报界的发展路径,包先生主张:“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分离,并发展真正的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从而使情报工作回归耳目、尖兵和参谋的战略定位。”[3,4]田杰认为情报学应当是以《孙子兵法》为真正起源,以“决策需求—知识激活而谋划策略”为学科逻辑起点,以“谋划”为核心要素的一门学科[5]。彭靖里、李建平和王澜瑾发现目前国内的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错位,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6]。李志芳和邓仲华分析了情报学中的范式演变以及给情报学带来的影响,对在范式演变时期情报学应该作出的回应提出了建议[7]。

王知津、周鹏和韩正彪研究团队继续在情报哲学和情报理论体系开展深入研究。该团队首先采用德尔菲法收集我国情报学界专家关于情报学哲学理论的观点后进行了全面分析[8];然后在系统分析情报学哲学各流派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括情报本体论、情报结构论、情报过程论、情报认识论、情报方法论和情报价值论的情报学哲学理论框架[9];最后,该团队总结概括了北美情报学理论近20年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10],为开展情报学理论的中外对照研究提供了便利。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情报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借鉴与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丰富情报学研究内容。史海燕以阐释学在情报学中的应用问题为核心,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旨在系统性地揭示阐释学在情报学中应用的主要领域、具体途径和面临的问题[11]。刘建准、詹绍菓和姚伟通过对情报学和社会预警的哲学认知和哲学观及价值进行研究,揭示了情报学和社会预警在理论基础、交叉内容、哲学观、交融维度等方面存在理论交融[12]。

研究方法是情报研究和情报工作开展的手段和工具。储荷婷对国际图书馆情报学三大主要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评述[13]。针对大数据对情报方法研究产生的巨大挑战,谢新洲指出,首先是优化和改进,使现有情报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依然有效且更精确高效;其次是引进和创新,用新方法解决大数据为情报方法带来的新问题,充分挖掘大数据中蕴含的情报价值[14]。

4.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情报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2014年国内信息检索研究热点包括用户检索行为研究、检索系统改进、信息检索应用以及对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的总结回顾。

在用户检索行为研究方面,陈明红、漆贤军和李妍慧通过整合TAM与TTF模型来构建移动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从而探究移动搜索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15]。应璇和孙济庆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过程提出知识关联的新型思维方式,验证用户检索行为的“大数据”具备了高价值度以及价值数据挖掘的可操作性[16]。吴丹和李一喆采用用户检索实验的方法分析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检索的行为特点、行为模式以及网络健康信息对老年人日常信息获取的影响,该研究为建设面向老年人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指导[17]。另外,吴丹还和向雪一起基于包括模拟实验、日志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研究了社群类型和任务难度对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18]。

在针对检索系统改进方面,覆盖了方法、功能和性能等多个角度。刘晓亮提出了一种利用维基百科作为中介层的两阶段查询主题分类模型,以解决查询分类中的数据稀疏问题,提升了分类准确率与召回率[19]。唐晓波和房小可运用查询扩展中的局部反馈技术和伪文档反馈技术,提出一种面向微博的查询扩展方法,从而得到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检索扩展词[20]。刘立冬通过实例分析和比较了在CNKI检索“作者发文情况”的多种途径,为用户该检索功能提供有效建议,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数据库的改进建议[21]。徐红姣和高影繁对基于词典的查询翻译接口中实现的常用查询翻译消歧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对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影响基于词典的查询翻译性能的主要因素[22]。

信息检索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创新,将信息检索理论、技术和方法与特定领域相结合,有助于提升该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效率。学者们分别探讨了将信息检索相关技术和方法应用到石油化工[23]、种业管理[24]、专利价值分析[25]和事件分析等领域[26]。

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的总结和回顾是2014年我国信息检索领域研究的一大亮点。情报语言学是对各种情报检索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在情报检索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这一学科由我国著名情报语言学家张琪玉开创,对我国文献检索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系统地总结和评价标志性学术成果有利于我国情报学界对其继承和发展。张琪玉教授撰文自述了我国情报语言学的创建、研究方法、内容发展过程、学科体系完善和成果[27]。包冬梅梳理了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研讨会主要论文的基本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述,展示了张琪玉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术品质、研究风格和情报语言学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情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28]。戴维民分别从课程论、学科论、语言论、自然语言论、方法论、检索效率论、术语论、索引论、理想论、风格论等十个方面深入评述了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并作出高度评价[29]。曾蕾和韩建新分别评述了张琪玉对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30,31],郭丽芳和温国强通过回顾和总结,对张琪玉教授对中国索引学会和中国索引事业的贡献给出高度评价[32]。汪东波和卜书庆从应用的视角分析了张琪玉情报语言学理论在我国情报检索各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评价张琪玉情报语言学理论的效用和价值[33]。

4.3 情报分析与研究

2014年,我国情报分析与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包括情报研究理论、情报分析方法、情报分析应用和大数据情报分析。

理论是应用实践的指导,情报分析领域的理论研究进展将有力地促进情报分析工作。为理清我国情报学界眼中何谓“情报分析(信息分析)”,车尧、侯人华和沈丹系统地阐述了情报学与信息分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展示了我国情报学界有关“信息分析”的研究现状[34]。为提高情报工作体系和工作模式的成熟度,杜元清将“情报分析”工作划分为5个级别——态势感知、动态报道、信息构建、决策支持和决策代理[35]。严贝妮、刘静和胡雪环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方式对中外情报分析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外研究的演进过程与差异[36]。

合适的方法工具是情报分析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手段。侯丽和李亚子分别对情报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情报分析方法与情报分析软件的匹配程度和关系[37]。黄晓斌和梁辰论述了质性研究工具在情报学中的适用性,指出质性分析工具可用于辅助开展混合法情报研究[38]。刘桂锋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拟定量分析方法三个层次构建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体系[39]。此外,学者们还分别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到情报分析,叶春蕾和冷伏海通过提出一个新的主题演化强度指数从而获得更科学的主题演化结论[40],周志远等将贝叶斯网络应用于情报预测以提高预测准确率[41],李国秋和周西平分别将预测市场方法[42]和批判思维环节[43]引入到情报分析工作。

情报分析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和专利分析。在竞争情报领域,学者们分别在体系、模型、模式方面提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王翠波和吴金红构建了语义层面的多维技术竞争情报智能分析模型,以拓展传统封闭式技术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机能[44];李健和史浩构建了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竞争情报系统,实现大数据情报的收集、储存、分析、服务、反情报的有效拟合[45];钟辉新、张兴旺和黄晓斌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MDD模式,以实现企业随时感知、发现和行动[46];张兴旺、麦范金和李晨晖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动态信息处理体系框架[47]。田磊构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企业竞争情报挖掘模型[48];韩春花、佟泽华等构建了基于知识集成的竞争情报分析模型[49];李楠、吉久明等设计了基于事件抽取的情报系统,实现从海量信息中自动获取并组织情报内容[50]。此外,关于竞争情报的价值和贡献也成为关注热点。周文杰构建风险型决策中竞争情报价值核算模型,为编制竞争情报预算、评估决策事项中竞争情报的贡献提供了工具[51];郑彦宁和史建勇等人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分别对产业竞争情报的作用[52]以及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53]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专利分析领域,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面向不同领域开展专利情报分析,用以了解该研究或应用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常规分析;其次是将专利分析应用于特定需求,包括竞争态势[54]、技术评估[55]、知识转移[56]和技术预测[57]等。

大数据浪潮的到来,使情报分析和研究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背景下的情报分析研究是2014年情报分析领域的亮点,其中北京大学李广建教授、化柏林和江信昱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开展了系统化研究,取得的成果涵盖理论辨析、应用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该团队先对大数据分析与情报分析相互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充分认识和理解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把情报分析的特色与优势发挥好,从而对应大数据带来的挑战[58];进而从情报分析的视角剖析了棱镜计划的数据基础、分析过程与方法、实施目标,借此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分析[59];接着剖析了在大数据环境下不同领域情报分析的发展,揭示大数据对情报分析产生的巨大影响[60];最后,梳理了大数据分析方法,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情报研究的适用性,为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情报分析工作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参考和指导[61]。

4.4 信息服务

情报研究工作通过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成果,从而实现决策支撑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信息服务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014年在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集中在信息服务体系、服务评价、用户需求识别和用户行为研究。

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是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服务的目标、功能、组成要素并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付佳佳、范秀凤和杨眉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并从需求对接、服务规范、服务机制、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实施高校图书馆情报分析服务的策略[62]。刘细文和马费成则采用分层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层、要素层、目标层、任务层和服务层的竞争情报服务框架[63]。苏新宁和朱晓峰从组织结构、功能组成、组织功能关系三个方面构建了新型情报体系[64]。王根则在构建地方专利情报服务系统架构基础上,以东莞市为例提出了适应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创新发展的系统保障机制[65]。林甫将顶层设计概念引入对专利情报服务体系的研究,从参与主体、专利情报服务体系功能、专利情报生产流程和专利情报支撑体系4个维度对专利情报服务体系进行顶层分析[66]。体系架构具有较好的抽象和可复用性,一个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架构能对信息服务实践起到有力支撑,对其他开展信息服务的机构具有参考价值。

针对信息服务的评价是另一个研究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特定信息服务开展客观评价,进而发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利于横向对比以掌握整体水平。李泓欣和张学敏通过层次分析法及专家调查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式,构建了针对信息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实践评估[67]。汪怡、刘晓云和何军从商业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8]。曾硕勋、张雪燕和肖琬蓉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情报服务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找出影响服务效率的主要因素[69]。

信息服务的客体是用户,因此有效识别用户实际的信息需求,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前提。陈峰从产业竞争情报视角入手,先是针对需求识别方法较为分散的问题归纳出产业竞争情报用户需求识别的12种方法[70];其次针对竞争情报服务中“名”与“实”分离的现象提出竞争情报用户真实需求识别模型——冰山分布模型[71]。方法体系和操作模型的建立对竞争情报研究与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王庆红和王平则将可视化方法应用到用户需求分析,实现了包括用户需求分布、需求演化分析及兴趣图谱的呈现,有效提高了用户需求识别的效果[72]。

对用户信息行为进行研究从而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信息,是不断改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在用户行为方面都已经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周海花、华薇娜和皇甫青红通过共词分析方式总结回顾了近十年国际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73];张一涵和袁勤俭则对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方向[74]。此外,我国学者分别在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用户认知特征、用户兴趣分析和用户情感倾向等多个主题进行了研究。

4.5 信息计量

从发文数量来看,“信息计量”是2014年情报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与这一领域主题相关的论文数量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信息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二是将信息计量作为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研究。

鉴于信息计量学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因此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王岗编译介绍了比利时学者Raf Guns有关信息计量的研究成果——将信息计量学划分为三个层面的概念框架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型中各层面及其相互关系[75]。余厚强和邱均平继2013年之后继续开展代计量学研究,阐述其生态体系并据此构建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76]。引文分析是信息计量的重要手段,在分析方法上仍有持续的创新。赵蓉英、曾宪琴和陈必坤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文数据的新引文分析方法——全文本引文分析[77],祝清松和冷伏海提出了一种基于引文主路径文献共被引的主题演化分析方法[78]。此外,张金柱和张晓林提出了一种利用专利引用的一阶和二阶科学论文所代表的引用科学知识突变方法来识别突破性创新[79]。在学术评价方面,李仲谋在PageRank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评价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方法ScholarRank,并通过实证验证其有效性[80];王新通过实证比较了h-index和IF5及新指标hTci-median在期刊评价中的内涵和属性区别,结果显示hTci-median作为一个新的期刊评价指标有较好的科学性,能弥补h-index和IF5指标的不足[81]。

信息计量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将其当作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针对特定数据源开展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收集的2014年论文中标题包含“计量分析”或“统计分析”的文献数量合计就超过100篇,由此可见“信息计量”已成为易用、通用且实用的重要研究手段,应用相当广泛,这主要得益于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进步,以及引文数据库和各种分析工具的不断完善。安源和张玲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计量学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82]。从2014年的研究成果来看,信息计量应用研究的内容包括从共词、耦合[83]、同被引和合作等角度对文献、专利、作者或期刊进行基于共现的分析,研究某一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84],分析某一期刊或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85]并进行学术水平评价[86],借助包括CiteSpace[87]、NetDraw和HistCite等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分析,以图表和知识图谱[88]的方式呈现结果。

5 结语

2014年情报学研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术交流较为频繁,部分学术会议已成为情报学界重要的交流平台且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为我国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学术论文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学者们积极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介绍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积极开展新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探索,同时也积极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丰富我国情报学研究。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信息计量已成为广大情报学者普遍掌握的方法并得到普遍应用,在信息检索、情报分析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实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说明的是,过去一年以著名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其中张琪玉教授及相关学者围绕“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回顾,王知津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情报学理论体系上继续展开探索,李广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合大数据和情报分析开展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也成为去年我国情报学的亮点。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在繁荣和成绩的背后依然有巨大的不足和挑战。以包昌火研究员为代表的学者们却对情报学发展现状和未来充满忧虑,积极发文就学科核心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应对之策,呼吁情报学界重视学科面临的困境。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日益突显,情报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着情报学界同仁们继往开来在学术研究上大步前进,共同为情报学科的壮大和发展而努力。

〔1〕王益明,黄容,许春雯.2012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05):18-22+28

〔2〕迟玉琢.2013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 (06):8-13

〔3〕包昌火.对当前我国情报工作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J].情报杂志,2014(05):1-2

〔4〕陈峰.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的宝典巨著——评包昌火的《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9):142-144

〔5〕田杰.情报学的核心概念、真正起源及逻辑起点研究[J].情报杂志,2014(07):16-19+37

〔6〕彭靖里,李建平,王澜瑾.对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错位及其原因的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1):1-6

〔7〕李志芳,邓仲华.科学研究范式演变视角下的情报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1):4-7

〔8〕韩正彪,周鹏.基于德尔菲法的我国情报学哲学理论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89-96

〔9〕王知津,周鹏,韩正彪.当代情报学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14,33(2):116-129

〔10〕韩正彪,谢丽娜,周鹏.北美情报学理论近20年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05):131-140

〔11〕史海燕.阐释学在情报学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4(17):17-21+52

〔12〕刘建准,詹绍菓,姚伟.基于学科特征的情报学理论与社会预警理论融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6):12-16

〔13〕储荷婷.图书馆情报学界的研究方法:实践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3):3-14

〔14〕谢新洲.发展情报方法研究,应对大数据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2014(14):5

〔15〕陈明红,漆贤军,李妍慧.基于TAM与TTF整合模型的移动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06):179-186

〔16〕应璇,孙济庆.面向大数据的用户检索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 2014(02):140-143+176

〔17〕吴丹,李一喆.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检索行为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102-108

〔18〕吴丹,向雪.社群环境下的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实验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2):1-9

〔19〕刘晓亮.基于维基百科的查询主题分类[J].情报科学,2014 (05):131-136

〔20〕唐晓波,房小可.一种面向微博的查询扩展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4(01):130-135

〔21〕刘立冬.CNKI作者发文检索功能及问题实例分析[J].现代情报,2014(02):151-153

〔22〕徐红姣,高影繁.实用型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接口性能改进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01):124-129+135

〔23〕蔺军.专题搜索引擎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14(05):102-104+126

〔24〕谢颖.浅析信息检索在种业发展中的应用[J].种子,2014 (08):133-134

〔25〕王秀红等.专利文献检索及其在专利静态价值计算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76-80

〔26〕许鑫,张雯雯.基于网络搜索的事件分析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J].情报杂志,2014(02):23-32

〔27〕张琪玉.我的情报语言学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09):4-7

〔28〕包冬梅.传承学术思想弘扬治学精神推动情报语言学发展——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研讨会论文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11):107-112

〔29〕戴维民.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十论[J].图书馆杂志,2014 (06):4-13

〔30〕曾蕾.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和理念——有感于张琪玉教授创建情报语言学学科领域之巨大意义[J].图书馆杂志,2014 (09):8-13

〔31〕韩建新.论张琪玉对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的贡献[J].图书馆杂志,2014(10):41-48

〔32〕郭丽芳,温国强.张琪玉教授对中国索引学会和中国索引事业的贡献[J].图书馆杂志,2014(09):18-24+65

〔33〕汪东波,卜书庆.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从应用的视角评析张琪玉情报语言学理论[J].图书馆杂志,2014(09):14-17+39

〔34〕车尧,侯人华,沈丹.情报学下的“信息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4(07):33-38

〔35〕杜元清.情报分析的5个级别及其应用意义[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20-22

〔36〕严贝妮,刘静,胡雪环.中外情报分析比较研究(2000-2012年)[J].情报杂志,2014(05):9-12+8

〔37〕侯丽,李亚子.情报分析方法与情报分析软件的适用性探讨[J].情报科学,2014(04):114-121

〔38〕黄晓斌,梁辰.质性分析工具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4(05):4-16

〔39〕刘桂锋.国内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4(03):16-21

〔40〕叶春蕾,冷伏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技术主题演化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1):126-130+140

〔41〕周志远,沈固朝,朱小龙.贝叶斯网络在情报预测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14(10):3-8+14

〔42〕李国秋,吕斌.预测市场——一种情报分析研究的新方法[J].情报杂志,2014(01):11-15

〔43〕周西平.情报分析中批判思维的运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14(09):15-19

〔44〕王翠波,吴金红.大数据环境下技术竞争情报分析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情报杂志,2014(03):6-10

〔45〕李健,史浩.大数据背景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02):96-101

〔46〕钟辉新,张兴旺,黄晓斌.面向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模式MDD:监控、发现、决策的互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03):6-11+15

〔47〕张兴旺,麦范金,李晨晖.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信息处理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03):121-128

〔48〕田磊.基于领域本体的企业竞争情报挖掘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4(06):43-46

〔49〕韩春花等.基于知识集成的竞争情报分析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1):84-89+109

〔50〕李楠等.基于事件抽取的竞争情报系统[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05):77-82

〔51〕周文杰.风险型决策中竞争情报价值核算的原理与模型[J].情报杂志,2014(12):19-24

〔52〕郑彦宁等.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情报作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2):36-39+44

〔53〕史健勇.基于价值链重构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研究[J].情报科学,2014(05):37-41

〔54〕黄鲁成等.基于专利数据的全球高速铁路技术竞争态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4(12):41-47

〔55〕肖国华,张端阳,唐蘅.面向专利技术评估的专家维基系统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2):117-121

〔56〕程妮,刘航.基于专利引文的农业知识转移研究现状——2011年中国“收获和割草”专利分析[J].现代情报,2014 (06):79-86+91

〔57〕王曰芬,谢寿峰,邱玉婷.面向预警的专利文献相似度研究的意义及现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7):135-140

〔58〕李广建,化柏林.大数据分析与情报分析关系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5):14-22

〔59〕化柏林.从棱镜计划看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05):2-6

〔60〕李广建,江信昱.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4(05):7-12+19

〔61〕江信昱,王柏弟.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4(05):13-19

〔62〕付佳佳,范秀凤,杨眉.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与实践探索[J].图书与情报,2014(05):26-29

〔63〕刘细文,马费成.技术竞争情报服务的理论框架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4(13):5-10

〔64〕苏新宁,朱晓峰.面向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快速响应情报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14(12):53-77

〔65〕王根.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及其情报系统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4(09):92-96

〔66〕林甫.专利情报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6):17-21

〔67〕李泓欣,张学敏.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指标构建及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06):114-119+127

〔68〕汪怡,刘晓云,何军.基于商业生态视角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竞争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06):39-42+50

〔69〕曾硕勋,张雪燕,肖琬蓉.三阶段DEA视角下中国情报服务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9):36-40

〔70〕陈峰.产业竞争情报用户需求识别方法[J].情报科学,2014 (04):126-130

〔71〕陈峰.基于“名”与“实”分离现象解析的竞争情报用户真实需求识别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8):1-5

〔72〕王庆红,王平.企业用户情报需求挖掘及资源关联可视化展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03):27-32

〔73〕周海花,华薇娜,皇甫青红.近十年国际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共词分析[J].现代情报,2014(06):113-117

〔74〕张一涵,袁勤俭.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6):91-98

〔75〕王岗,Raf Guns.概念视角下信息计量学的三个层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9):46-50

〔76〕余厚强,邱均平.替代计量学视角下的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4(15):42-47

〔77〕赵蓉英,曾宪琴,陈必坤.全文本引文分析——引文分析的新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09):129-135

〔78〕祝清松,冷伏海.基于引文主路径文献共被引的主题演化分析[J].情报学报,2014,33(5):498-506

〔79〕张金柱,张晓林.利用引用科学知识突变识别突破性创新[J].情报学报,2014,33(3):259-266

〔80〕李仲谋.ScholarRank:一种新的评价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7):102-105

〔81〕王新.学科期刊的h-index、IF_5和h_(Tci)-median实证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06):105-112

〔82〕安源,张玲.文献计量学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图书馆,2014(05):63-68

〔83〕宋艳辉,武夷山.基于作者文献耦合分析的情报学知识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01):117-123

〔84〕洪海娟,万跃华.数字鸿沟研究演进路径与前沿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4(04):54-58

〔85〕赵红颖,郭秋言,杨晔.2008-2013年《情报科学》专论栏目载文评析[J].情报科学,2014(09):152-154+161

〔86〕娄丽娜.文献计量学在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S2):209-211+214

〔87〕刘佳,韩毅.中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及对比分析[J].情报科学,2014(12):53-60

〔88〕李文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4(01):104-109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14

Chen Shaoyo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2014.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information retrieval,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informetrics.

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 progress;Research review;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Information retrieval;Information analysis;Information serivces;Informetrics

G250.2

A

陈少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型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项目编号:4ATQ00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情报学情报竞争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情报
情报
情报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感谢竞争
交接情报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