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规模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探索
——以甘肃省会宁县小杂粮发展为例

2015-04-10 10:41罗频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会宁会宁县杂粮

罗频宇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小杂粮规模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探索
——以甘肃省会宁县小杂粮发展为例

罗频宇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会宁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意义入手,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从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个性化服务、完善信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健全金融机构法制体系和加强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会宁县;小杂粮产业;金融支持

一、小杂粮发展对经济的贡献

(一)小杂粮概念

小杂粮是指去除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其他谷物,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特、杂。小杂粮一般说来包括的作物有:高粱、谷子、荞麦(又名甜荞、苦荞)、燕麦(又名莜麦即裸燕麦)、大麦、黍子(糜子)、薏仁、籽粒苋以及绿豆、小豆(又名红小豆、赤豆)、蚕豆、豌豆、豇豆、小扁豆(又名后豆)、黑豆等。

小杂粮医食同源,集传统保健食品和现在绿色食品为一身,小杂粮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比小麦的含量高很多,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控制糖尿病、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防癌之功效。

(二)会宁县小杂粮发展现状

会宁县种植小杂粮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会宁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小杂粮作为会宁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已发展为甘肃省小杂粮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绿色和无污染著称,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已经开发出来的小杂粮产品就有20多种,小杂粮的吃法就有100多种。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总人口67万。种植小杂粮具有旱地、坡地、海拔高、气候凉、降水不均等高原主体气候的最大优势,当地群众在种植小杂粮作物上总结出丰富的耕作经验,传统种植方式和科学种植方式相结合,使得会宁小杂粮著称全国。全县耕地面积226.06万亩,其中202.32万亩为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9.5%。小杂粮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5%左右,平均单产100公斤左右,年产小杂粮达8万吨。会宁县每年加工各类小杂粮1万吨左右,占小杂粮总产量的10%,农民自食和餐饮消费1.6万吨,占小杂粮总产量的30%,养殖业消耗0.6万吨,占总量的11%,有将近45%的小杂粮进入流通领域,销往河南、四川、广东等省的小杂粮大约3.5万吨以上。

(三)发展小杂粮的意义

会宁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甘肃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甘肃省后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经济发展首当其冲,要发展经济就要认清优势、找准市场、打造特色。会宁县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小杂粮系列项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生态意义

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育期短,适应性强,与会宁县夏秋雨热同季的生态气候相适应,产量稳定,并且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力稳定。小杂粮种植可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有力支持,从根本上改变旱作农业的生态环境,使会宁目前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达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同步良性发展。

2.社会经济意义

小杂粮是绿色食品,是国家的名、优、特产品,经济效益高。发展小杂粮可以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也带动了当地杂粮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小杂粮的研究开发、种植加工已经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伴随小杂粮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既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逐步走向富裕,是质量型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基本推动力。会宁小杂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小杂粮规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小杂粮系列项目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几年,会宁县农村金融体系不论是金融中介主体方面还是金融产品及服务内容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金融体系在效率、质量、总量、结构上仍不能满足“会宁小杂粮项目”的发展需求,整体上看,会宁县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时期,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成功、高效的支持模式。深入研究会宁县农村金融支持小杂粮状况,重构适合于小杂粮发展的金融政策,无疑对会宁县小杂粮的长足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小康生活质量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金融支持小杂粮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宁县金融机构体系单一

会宁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比较单一,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比较低,金融机构为农户以及农村企业的金融供给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不宽

会宁县金融机构的业务网点少,覆盖率低,与覆盖全县的小杂粮产业不相适应。全县只有21个银行网点,每个乡镇一级平均仅有1.58个网点,行政村至今没有网点。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分布不均衡,经济条件好、繁华村镇的网点多一些,稍微边远的地方的网点过少甚至没有。据统计,农户获得一笔贷款,平均要跑3—4次,每次要花3—4个小时,每笔贷款平均支出50元交通费。尽管如此,金融机构网点撤并之风仍在延续,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金融服务力度。

2.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不明

会宁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农业银行、农信社和农发银行,他们三者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错位,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承担了政策金融业务。会宁农村金融发展方向不明,表现在农村金融体制不能适应小杂粮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农信社、农业银行和农发行受到中央银行、银行业自律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的多头管理,这些管理主体之间的目标不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缺少协调和沟通,金融机构难于适应,金融机构自主性差。

(二)针对小杂粮的个性化金融创新不足

当前,会宁县金融服务仍然停留在办理存、贷、汇以及代收税费等业务,信贷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产品,无法满足小杂粮产业发展对金融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业务覆盖率很低。金融网点的营业面积狭小,电子化程度低;基层网点的员工多为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和应届毕业生,对银行新型业务还不够熟练,办事简单生硬,灵活性差,柜台服务质量低,不够细致周到;金融服务的“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负担沉重。对于落后乡镇村民的信贷门槛仍然过高,一些有在小杂粮产业链上创业意愿但无法满足信贷条件的潜在农户被拒之门外。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得不彻底,向农民宣传金融法规、市场动态、致富信息等工作开展得也不尽如人意;农户贷款难等问题都与金融机构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管理流程上没有创新和个性化不足密切相关。

(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中间环节多,利息率高

在小杂粮种植中,客观上农户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很强烈,但主观上农民向金融机构表现出的贷款意愿并不大,而且部分乡镇的信贷额度呈现萎缩,主要原因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品种少、期限短、利息高。小杂粮要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做到延伸小杂粮的产业链条和生产周期,这与传统周期性强的以农资为标的的小额贷款相比,当前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新农户融资需要。另外农信社资金规模有限,遇到大规模的贷款,农信社首先要取得农行贷款,然后再贷给农户,增加中间环节,增加资金成本,导致利率提高,农户负担的贷款利率一般在10%左右,高于城市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农信社资金营运少,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瓶颈”问题突出,农信社信贷资金来源单一,筹措资金能力弱的问题亟待解决。最后,一些农户还会选择民间借贷,虽然手续简易、形式灵活,但贷款成本较高,部分民间贷款利率高达基准利率的3倍,高额利息增加了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负担。

(四)信贷担保机构缺位

因为农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给农户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缺失。一方面,在担保物选择上,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抵押仍然是最主要的担保方式,由于农村土地目前仍属于集体性质,所以其所有权不具体不细化,导致农村房屋和土地难以成为有效抵押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尚未涉及到村一级农户,而小杂粮种植业主要由村社一级农户承担,这就造成实际担保业务的缺失。

(五)农业保险涉农不深

农村政策性保险缺位,商业性保险涉农不深。因为传统农业属于高风险弱质产业,涉农保险业务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农业保险停滞不利于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从而恶化其信贷条件,增加其获得贷款的困难,提高农业资金成本。但是小杂粮种植农户的保险需求却异常高涨,82.2%的农户有保险需求,但实际上有75.4%的农户因为支付能力有限和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没有得到保险保障。

(六)金融法制不健全

会宁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市场化不高,信用不发达,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和个人都缺乏信用道德观,失信现象严重。由于相关法制法规滞后且执法力度不高,一些企业和个人就利用这种缺陷,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导致不良资产产生。此外,会宁的农户信用数据不完善且开放度低,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失信惩戒,社会道德风险增加。使得银行、信用社不得不小心翼翼放款,削弱了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样将长期影响和阻碍会宁县地方经济发展。

三、会宁县小杂粮规模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探索

(一)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

会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发行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各个金融机构必须把国家的宏观政策与会宁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支持地方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充分利用好农发行的政策扶持

会宁县农业发展银行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按照国家农业资金运行管理的相关规定,支持并引导会宁小杂粮种植、生产和购销企业走产、购、销、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发挥农发行的支农优势,针对小杂粮的主要产地、重点加工和购销企业重点扶持。

2.重点依靠农业银行、信用社的金融支持

会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农业银行、信用社支持的主力军,农业银行、信用社的服务宗旨和方向的选择和实施,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农业银行与信用社同时要加强合作,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支农”服务水平。一要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贷款营销意识。双方共同诚实守信,实现共赢。二是要开展小杂粮市场的调查研究,细分市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银行要主动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产,密切农户关系,逐步建立农户资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家庭财产、品德、信用程度、资金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规律等。三是农行要加大对重点小杂粮农户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简化贷款手续,从而大范围支持小杂粮种植户。

3.发展区域金融机构

区域性金融机构作为大中型银行服务的补充和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工具是小杂粮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已经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区域投融资和金融服务的责任,所以区域性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合理定位,开创新的服务,与县域小杂粮发展紧密结合,寻找双赢的模式,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创新适合小杂粮项目的个性化金融需求

在保证办理存、贷、汇以及代收税费等业务的基础上,要重点满足农户发展小杂粮产业发展对金融多元化服务的有效信贷供给,提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在期限、利率、规模、品种方面做文章,降低信贷门槛,创新流程,提高业务覆盖率。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农扶农,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要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办小杂粮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最大增值效益。因此要探索农产品加工业以农户为主的模式,应支持农民自主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

(三)缩减信贷中间环节,降低利息率

农信社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所以要拓宽农信社的信贷资金来源,创新业务模式,增强资金筹措能力,彻底解决农信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要缩短资金来源链条,有效减少中间环节,简化流程,以降低资金的中间环节费用,达到降低信贷利息的目的。比如,农业银行或者农信社直接向农户提供贷款,避免原来的“农行—信用社—农户”模式。

(四)完善信贷担保机构

会宁县政府相关部门要倡导或者出资成立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方式,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户信贷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农户信贷担保本身具有的政策性和商业性双层功能,实现信贷担保机制的有效运作。尽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体土地允许流转的有关政策,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宅基地、耕地、企业存货、应收账款、农作物的收益权等担保标的范围。

1.积极发展互助性会员制农户信贷担保机构

模式为“农户联保+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科技合作社会员在自愿组成联保贷款小组并由农村科技合作社提供资金担保的基础上,当地的农行或信用社向社员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农行和科技合作社共同作为贷款的管理者和风险责任人。

2.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扩大担保业务范围

担保机构要探索新型担保工具和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除了上述的农户联保、互保方式外,也要发挥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可对林权、农机具抵押方式进行探索。同时要突破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限制,激活农村静态资产,使其价值化,可作为新型担保品。最后要完善产权、经营权抵押制度,提供配套服务,建立规范的抵押物流转市场。

(五)深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会宁县要大力引进有经营特色的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险公司在会宁县设立分支机构,夯实保险基础。稳步完善保险代理机构,形成多层次的保险中介市场。加强保险业务创新,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满足小杂粮发展的需要。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推行保单的标准化、通俗化,规范合同内容和格式,规范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和时限,提高理赔服务质量,提供快捷便利的理赔服务。

(六)健全金融法制体系

人民银行要加大投入,加强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增强央行的服务能力,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同时建立企业、个人征信相关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规范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提高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最大力度地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最后要完善金融犯罪的刑法制度,加大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秩序,有力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引导

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农村小杂粮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响应国家的三农政策,提高和改进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把尽可能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会宁县属典型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储蓄能力差,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人民银行要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发展思路,全力扶持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

四、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会宁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深入研究并制定适合会宁县小杂粮发展的金融政策,这对促进会宁县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1]甘肃统计局.甘肃农村年鉴(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王玉芳,马雪峰.临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邓莉,冉光和.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

[5]张方波.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晋阳学刊,2012(6).

编辑:崔月华

TP31

A

2095-7327(2015)-05-0013-04

罗频宇(1976-),男,甘肃会宁人,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副教授,金融学硕士。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厅2015年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B-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会宁会宁县杂粮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我在会宁等你
细粮VS杂粮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