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德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以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为例

2015-04-10 11:28赵静李少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德德国价值观

赵静李少敏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德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以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为例

赵静李少敏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对比中国与德国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差异,价值观视角具备典型性。基于多元文化解析视角,针对中徳大学生价值观对比问题。首先列举了两国大学生价值观差异的集体表现,之后基于文化视角对差异的原因展开了简要分析,最后对问题的相关启示进行了揭示,仅供参考。

多元文化视角;中德大学生;价值观比较;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

1.中德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

1.1 中德大学生基本人生态度的比较

1.1.1 金钱观

德国青年人对基本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和谐状况给予了非常充分的关注,对人际之间的情感和道义十分珍视,对财富和权力表现淡泊。根据对德国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最为看重的几个项目是“世界和平”、“个人和谐”以及“真挚友谊”,而最不重要的几个项目则是“社会权力”、“权威”、“遵循传统”以及“财富”[1]。

相比之下,中国青年人在价值观建构方面则与德国青年稍有不同,根据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取向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最为看重的几个元素是“健康”、“友谊”、“权力”、“社会地位”以及“金钱”。

就金钱观角度而言,中德大学生在价值观体系中对金钱都具有一定的轻视性倾向,但是中国大学生比德国大学生更加注重对金钱的追逐。

1.1.2 政治观

德国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趋向性以及热情明显缺乏,根据对这一群体开展的政治观调查,约有45%的德国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参与政治活动,而且有大约67%的大学生对政府存在不满情绪,认为政府没有给青年人的良好成长提供充分的支持条件,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以及自由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性支持资金,不断加强德国高校的基本设施建设工作[2]。

对中国大学生开展的调查可以表明,中国大学生对参与政治活动同样缺乏热情,而且对中国社会中编织关系网的做法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无奈情绪,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编织社会关系网的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中德学生对参与政治活动都比较缺乏主动性以及热情,相较之下,我国学生比较严重地遭受了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3],对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倾向以及人际关系格局表现出了被动适应、服从的心理倾向。

1.1.3 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德国大学生大多对自身的人生发展目标具有着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追求目标,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实现独立自主,依照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来开展生活实践,并且在追求明确目标的过程中具备充分的动力及自信。

中国大学生在设定自身的人生发展目标时则更多地表现出了个性化以及叛逆的心理特征,中国大学生在与父母发生意见相左时,很少会服从父母的指令,他们一般只会根据父母提出的参考意见,结合自身愿望实施最后的选择行为。

1.2 中德大学生的学习观比较

德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会表现出对良好学习成绩的强烈追逐,他们往往会依照自身的兴趣偏好以及人生发展价值规划来进行专业选择行为,一旦确定专业方向选择结果,他们就会以饱满的动力来投入学习,以实现对良好学习成绩的追求目标。德国社会特色鲜明的学徒制职业发展模式也是德国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诱因[4]。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发展特征,以及中国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职业与在校期间学习专业之间的脱节性,使得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明显缺乏努力学习的动力以及愿望。中国大学生往往在学专业课期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懈怠心理,对将来的就业前景以及职业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总之,中国大学生相较德国大学生在学习动力与愿望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缺乏。

2.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分析中德大学生的价值观差异

2.1 言语习惯

语言是实现行为目的的有效手段,中德大学生在语言表意习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德国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就是直白清晰,会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以最直接清楚的词句加以表达,而中国大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中则表现出明显的含蓄内敛特征,中国大学生受传统的“中庸思想”以及“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往往不会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加以表达,中国汉语词素本身具备的多义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人口语表达的丰富性以及变化性。

语言表达习惯以及方式的差异与语境符号密切相关,对于具备相同文化与生活背景的人来说,他们能能够对同一语境体系之内的语境符号实现通畅的理解,但是在面对跨国境、跨文化[5]的文化交流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在语言表意与理解过程中的差异与障碍。

德国大学生在商定具体事件时,往往会具体地对事件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细节进行确定,要在口语交流的表意中尽量充分地承载更多的信息,这就是德国人严谨仔细的行事风格的鲜明体现,也是德国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并保持稳定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2.2 人际关系认知

中国大学生与德国大学生之间的另一个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交换关系,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是人们通过基本的社会交往实践而形成的心理性信息交互结构。人们在实施社会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会建立各式各样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亲密关系、疏远关系以及敌对关系,这些关系都可以被理解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性距离,也可以被统称为人际关系[6]。

中德两国基于文化、社会、自然地理以及空间因素的差异性,两国大学生在实施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相应地形成了彼此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认知方式,导致中德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表现出在基本原则以及实践方式两方面的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制度,为国人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营造了等级式的观念取向,导致中国国民在开展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实施人际关系网的建设工作,总是倾向于在网状的人际关系结构中完成社会实践行为目的。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体系和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对群体化以及集体化生活模式的追求趋向,也是这种关系结构的产生原因。中国国民从生身之日起就处于一个错综陆离的人际关系网格体系之中,其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取得与其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表现状况密切相关,在这种网格形态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现象以及级差观念。

3.简析中德大学生价值观差异的启示

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基于高考制度,以分数为基准实施“择优录取”制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下,中国学生往往基于对分数追逐来开展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行为,对课程中涉及的应用性知识以及技能往往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其与考试内容之间的关联,对于考试无明显关联的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动力。德国的大学教育对考试成绩的看重程度明显弱于中国,往往对大学生自身具备的专业兴趣取向以及发展目标规划具有充分的关注,鼓励大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取向来开展大学阶段的学习实践。在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8],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好改革目标,就应当切实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依照大学生实际需求来进行大学专业课程设置。

第二,我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共性特征给予了比较广泛的关注,进而引致我校学生的个人潜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化发展特征逐步丧失,在求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下,我国大学生娃娃无法实现对自身现有素质状况的客观认识,这一点与倡导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德国高等教育具有极大的差异。

第三,尽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中国大学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可是他们并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应有乐趣,往往出于对高分的追逐目的而开展学习,这与倡导自由化、个性化发展的德国高等教育差异明显。

第四,中国学生相较德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用性表现出了强烈的怀疑心理。

4.结束语

基于多元文化解析视角,针对中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首先列举了两国大学生价值观差异的集体表现,之后基于文化视角对差异的原因展开了简要分析,最后对问题的相关启示进行了揭示,希望上述论述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

[1]谢冬梅.中德跨文化管理决策冲突化解的沟通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09-15.

[2]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06-18.

[3]蒋鑫鑫.中德语言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以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05-01.

[4]尹佳.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以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为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04-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 culture——a case study of Sino German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o Jing Li Shao-min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hanxi Datong 037009)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Germa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values of which are typical.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for the issue of values in German College students.First of all,the coll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the last of the relevant revelation of the problem is revealed,for reference only.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Germany;Comparison of values;The German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115

A

2095-7327(2015)-08-0109-02

赵静(1983.09.28—),女,汉族,河北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李少敏(1979.07.02—),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中德德国价值观
德国豹2号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