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4-10 10:24邹丽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多角度

邹丽红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通过不同时期历史纵向比较、同时期历史横向比较、历史和现实事件比较,即现实参与法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关键词]比较能力 纵向 横向 现实参与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08

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试题明显出现这样的趋势:选择题基本围绕某一主题情境递进式层层设问的纵向“问题链”形式,非选择题则主要围绕某一主题,系统应用学科内各部分有关知识的横向交融形式,而学生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试题实质上是对考生历史比较能力进行考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及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比较思维能力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互相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能力。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发现和认识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一、纵向比较能力培养

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国家、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立足于历史事物的综合内容,求同亦求异。在比较中既要从整体历史发展线索认识其共性和规律,又要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其个性及原因。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两大农民运动的基础知识,我们在复习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时就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求同的角度归纳得出:①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农民运动。②斗争的方式都是采取暴力的形式。③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的一面。④结果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⑤在作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从求异的角度,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①两次农民起义发生时期分别处于中国近代史哪个阶段?②斗争对象分别是谁?③两次起义有无特色?通过师生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论: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②太平天国的矛盾主要是指向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③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通过这样的比较,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横向比较能力培养

所谓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一般着眼于不同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并通过对出现的差异的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构建起生动的立体知识网络。

例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科技”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同时期的西方科技、中国明清科技的认识,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你如何看?一开始学生无从着手,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认识此时中西科技的具体表现。中国这时期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而16世纪中叶,对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对内容稍加总结便不难发现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采用的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的本质差别,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追问“为什么会出现此类区别”,学生对中西科技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会找出一系列不同点,比如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状况的不同。学生从这些分析、比较认识到中西科学犹如近代科学的晨光和传统科学的晚霞,也认识到科技文化要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这样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对同时期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对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十分有利。

三、历史与现实比较能力培养

现实参与法,即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中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关注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一直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比如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共15道历史选择题,采用科技兴国、改革浪潮、中美关系三个专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培养学生比较能力中还要特别注意历史与当今热点的比较,曹春华先生称之为“现实参与法”,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历史分析能力,而且使历史“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

例如,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和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问题由于社会形态、经济性质不同,我国西部大开发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只能从以下方面加以借鉴:①采取灵活多变的土地开发政策。②因地制宜,多种开发模式并举。③给某些地方更多的自主权。④依靠科技教育促开发。⑤注意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非遥远,学生怀着好奇心积极探究历史,认识社会并为参与社会做好准备。

四、综合比较能力培养

综合比较,即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由于历史事件本身既有历史性的纵向过程,又有共时性的横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这样更能把握对历史事物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比较。例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比较可正确认识、理解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由于这道题时间跨度较大,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两大事件的概况后进行设问:①这两大事件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②领导阶级分别是什么?③具体措施有哪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再对两国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比较,很快就能从五个方面分析出正确的答案:①从经济基础上看,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②从社会基础上来看,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缺乏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明治维新内幕府成为众矢之的,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支持倒幕派。③从领导力量来看,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国救亡运动,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缺少地方实力派支持;日本由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中下级武士等联合进行武装倒幕。④从改革程序来看,戊戌变法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日本是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⑤从国际环境来看,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对外瓜分世界要求更加强烈;日本明治维新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瓜分世界的高潮还未出现。

通过比较得出答案,学生同时也对中日两国历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有深刻认识。通过比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进而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体现。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在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设计出恰当而又具有可比性的问题,不可以为比较而比较。还必须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去比较,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比较思维的训练点,把历史比较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多角度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层次“读” 多角度“补”——有效使用希沃白板化解学生小古文学习困难
对一道解析几何证明题的多角度剖析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多角度分类评析单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对一道课本向量习题的多角度探究和思考
探析高考中物质的转化与性质发散式试题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自然对数函数的多角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