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丝路文化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2015-04-11 05:51卢勇军
中国西部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丝路经济带陕西

文/卢勇军

专家学者为丝路文化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文/卢勇军

在近期召开的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会上,来自西北五省区高校、社科院、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就如何充分发挥地缘、区位、文化、旅游等多方优势,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好丝路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文化战略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建言献策,纷纷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嘉宾: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西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杨满忠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夏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王长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耀峰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陕西省政府参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齐勇锋:

古丝绸之路是在东西方缺乏联系的情况下,人们出于商业或边疆安全的考虑,自发的一种交流行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明为扩大互利发展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有计划的区域合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实施“西进”战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碰撞,特别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巨大挑战。能否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局面,成为新形势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国际合作的实施路径,依托上海合作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等区域性多边机制,按照“综合治理、文化先行、互利互惠、睦邻稳定”的战略方针,为建设睦邻友好、安全稳定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基础性条件。

一是要实行互利互惠、开放有序的文化战略,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文化如雨,润物无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形态既需要通过经济合作缩小差距、互利共赢,更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增强相互理解、同气相求。我们应当看到,自新世纪之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我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人文合作则仍处于落后状态。扭转这种局面,就是要在互利互惠、开放有序的文化战略指引下,加强区域国家之间的人文合作交流。要发挥我国文化教育的优势,扩大双向留学生互派培养,举办双边文化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重大人文交流活动,带动民间文化教育投资和文化产品展览展示,增强人员往来和相互理解。

二是要依据国家战略的指向调整我国区域文化战略布局,使之契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要求。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以及中原的河南,既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地区。其中,陕西、甘肃、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体现中华文明的主要地区。建议把国务院已批复的“河南、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延伸到陕西,形成陕甘豫三省联合共建、携手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要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沿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布局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外向型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支持我国文化骨干企业走出去,到中亚、西亚、南亚、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开展文化贸易,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文化贸易。

三是要针对新疆三股势力的问题进行特殊制度安排,保持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古称西域,位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区域,与俄、哈、吉、塔、阿、巴、印等国家接壤,民族、文化、宗教情况复杂。三股势力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也是与境外恐怖势力勾结的国际问题。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要按照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以实现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目标,在严厉打击恐怖暴力活动的同时,实行经济援疆与文化援疆并重的方针,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兼顾屯垦戍边与文化戍边,扩大主流文化阵地,发挥在稳定新疆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西建: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价值影响最深远、时空跨度最广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珍贵遗存之一,有丰富的文化符号价值。

其一,丝绸之路开拓了人类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交往的通道。由古代中国丝织品打开的这条商贸通道,不仅是一条影响巨大、流传广远的商贸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典范性、文明交往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带,对亚、欧、非三大文明形态的相互融合与吸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持久影响,深层因素源于文化的支持与文明的交往。众多民族的相互亲和、多种宗教的彼此交织,成为连接异质文明的重要纽带。探索这种交往的机制与内在规律,对今日异质文明的对话与交往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二,丝绸之路书写了人类最具典范性的民族融合历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丝绸之路影响力的延续,核心在于民族融合机制与多种因素的相互支撑与形成。如商品贸易方面的各取所需与等价交换,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尊重等。因此,如何内在地增进文化认同的自觉,增进文化凝聚力的有效建构,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的价值准则结合起来,走文明对话与和谐发展之路,是丝绸之路核心文化价值之所在。

其三,丝绸之路展现了人类最具认同性的文化自信。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西汉正式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诸国及汉朝使者和商人在丝路上往来不绝,大量的丝帛沿此路西运。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使古代中国进入兴盛时期,京师长安及丝路沿途城镇呈现一片繁华景象,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纷纷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形成了“万国来朝贡,五服还朝王”的空前景象,极大展现了汉唐时期国力的强大与充分的文化自信。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如何提升华夏文化自信,意义十分深远。

其四,丝绸之路传播了人类最具普适性的核心价值。它记载了中国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历史足迹,展现了中华灿烂文明和先进科技,广泛传播了最具普适性的核心价值——“和谐”思想。中国文化自古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善待他人。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成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今日建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要广泛传播和践行这种核心价值。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夏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杨满忠:

目前,我国各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打造新的丝路经济亮带,提出了很多具体设想。新疆的“桥头堡”,甘肃的“黄金通道”,青海的“战略通道”,陕西的“新起点”,宁夏的“北道锁关”,河南的“终点站”,广州、宁波、泉州的“起航点”,广西的“新门户”“新枢纽”,福州的“战略枢纽城市”,海南的“中转站”等战略亮点,均彰显出各地丝路文化的特色魅力。

但是,根据周、秦、汉、唐、宋、西夏、元、明的丝路文明的历史作用与地位,陕西长安仅仅作为新起点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黄金龙头”“神经枢纽”“战略高地”,应当是现代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的“新龙头”“新起点”“新枢纽”。为此,我们应对这个“龙头”“枢纽”战略内涵做出思考,提出实际的落实措施。

一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文化黄金龙头中心。成立全球丝路文明研究会,建立健康、实效的组织机构,汇聚全球丝路研究人才,做好基础推进工作;建立全球丝路文明基金会,多渠道筹款,解决研究、创业、发展资金;创办丝路文明刊物及其他综合媒体平台,创建全球丝路文明信息数据库,编辑全球丝路文明丛书,成立世界一流丝路文明博览馆,建立丝路文明影视制作中心;成立丝路文明社会公益宣讲团,举办多层次丝路文明讲习班,教育群众积极参与丝路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二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教育龙头中心。创办国际丝路文化教育中心,成立与相关国家多项联合的丝路文明联合研究基地,加强各高校、科研单位丝路文化方向的硕士、博士、留学生培养,打造跨国家、跨文化、跨语言的高端丝路文化研究、实践队伍;建立丝路文化产业骨干培训基地,重点培养丝路文化产、学、研三结合专业人才,引导丝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出台中国丝路文化教育纲要,系统高效地布局大西北丝路教育网点,充分发挥丝路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建立与中亚、西亚、南亚、非洲、欧洲相关大学的联合办学机制,重点培养应用性多语人才,打通语言障碍,加强民心交流,推动丝路文化的发展。

三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产业龙头中心。建立中国丝路文化产业基地,把中国特色文化与中亚、西亚、南亚、非洲、欧洲的衣、食、住、行、乐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21世纪丝路文明特色品牌产业,建立系统、高端的文化产品标准评估体系;建立丝路国家文化产业、产品贸易交流机制,在国家间文化产业人才、技术联合培养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新世纪丝路文化品牌产品;加强丝路国家经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尤其是中亚、西亚、南亚、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林、牧、手工、商贸、饮食、交通、建筑、航空等民生产业繁荣发展;加强丝路文化产品共有精神建设,提升文化产业、产品的国际认同力,推行民生文化产品连动富裕发展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社会服务效能。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长寿: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始于汉,盛于唐。沿着丝绸之路,汉唐文化处处传播,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汉唐皆建都于长安,使陕西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丰富的丝路文化资源。面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契机,必须立足好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加快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大力促进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发展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已取得巨大成功,需尽快推动二期项目;大庆路上的丝路群雕落成30多年,已成为古都西安标志性建筑,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重新建设丝绸之路公园;充分利用唐长安城的开远门遗址,展示丝路起点的遗产。

其次,铸造丝路影视精品。陕西是著名的影视重镇,近年来影视产业更是蓬勃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西影品牌,拍摄关于丝绸之路的系列电影。近年来,曲江影视与陕文投影视等强势崛起,尤其是曲江影视以纪录片见长,应迅速涉足丝绸之路题材影视制作;也可以西安广播电视台为主体,开通丝绸之路卫视频道,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现代传播平台。

再次,促进演艺娱乐产业。丝绸之路为陕西人张骞所开辟,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异域风情曾几度云集汉唐长安,为陕西演艺娱乐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演灵感。近来,陕西演艺集团所创演的歌剧《张骞》、民族交响乐《丝路畅想》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未来几年,还需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陕西演艺作品立足丝路起点,大力辐射整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最后,动漫游戏以及其他方面。动漫游戏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陕西动漫游戏产业迅猛发展。面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机遇,陕西动漫游戏创意也应紧抓丝绸之路题材,立足丝路起点,突显特色,使文化与科技充分融合,彰显陕西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动漫游戏产业。同时,在会展广告、工艺美术、体育赛事等多领域都可立足丝路起点,举办诸如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自行车赛以及开展有关国际项目合作等。

总之,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必须利用好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打响丝路起点品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陕西省政府参事 马耀峰: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来,沿路各省、区、市不断推出大行动、大策划,谋划各种经济带建设的高招、奇招。但是,绘制的丝路经济带建设蓝图、编制的地方行动纲领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政府、企业的行动中。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旅游与文化产业可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军,率先发展。一是政府要做“推手”,明确“多方共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机制。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市场的产物,实现了各方共赢。

21世纪丝路的复兴,必须由政府推动,依托有形的手,去推动无形的市场。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17亿,可由政府采取扶持政策,引导“一路向西”的旅游指向,即可烘热丝路旅游市场。加之,文化产业的政府“西向引导”,可令旅游与文化产业充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锋”。

二是企业要做主力军,明确企业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真正主体。丝绸之路的复兴,只有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才能够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真正主人,才能完成复兴之历史使命。旅游与文化产业需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形成产业互动,依托其精神愉悦、文化交流的功能,使丝绸之路成为一种“路径依赖”,令旅游与文化产业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旅游乐趣和文化热点。

三是旅游文化团体和文化名人要做生力军,明确文化旅游中的客主交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剂。亲戚越走越亲,两千多年形成的丝绸之路中断之后,“亲戚们”显得越来越陌生。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文化团体与文化名人相互走动起来之后,当沿路的中亚乃至欧洲的旅游文化团体和个人,频繁出现在陕西省的旅游文化舞台之上,我们的旅游文化团体和个人常常出现在沿线国家的舞台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由于旅游文化交往而带热并促进丝路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西安市要做“发动机”,明确世界古都遗产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几千年中,西安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几千年后西安应有历史担当,重新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再次实现丝路经济带之辉煌。随着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陕西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借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优势,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文化的率先发展,重现世界上最长的遗产廊道往日的风采。(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赵清)

猜你喜欢
丝路经济带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丝路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