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选择分析
——基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视角

2015-04-11 07:04王紫艳
关键词:读研报酬考研

王紫艳

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加之就业环境的紧张,促使相当一部分人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与此同时,随着“985”、“211”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项目的推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很多就业单位设置的“非‘985、211’院校同学禁入”的招聘条件更将相当一部分有志于考研的同学推上了“名校”的独木桥。然而,现实情况是,“985”、“211”等“名校”的招生人数毕竟有限,有相当一部分人注定要被挤下桥。这部分人如果依旧有意在国内读研,除了再战一年,就只有选择非“名校”的途径了。那么作者不禁产生疑问,是不是所有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都是被迫之举?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均是理性之举,那么这部分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选择是基于哪些考虑呢?在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来分析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选择。

在论述之前,需要首先澄清几个概念,本文所说的“名校”特指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府而实施的“985”、“211”工程中所列的151所高校,普通高校即为相对应的非“985”、“211”院校。在这里的定义仅为研究方便论述之用,不涉及各类高校的优劣之分。

基于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单纯依靠问卷调查很难全面反映真实情况,所以只针对一些客观问题在小范围内发放了问卷,而更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搜集资料。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普通高校研究生的读研行为是基于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考量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并非全是无奈的盲目之举。

一、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理性选择

1.自身因素的综合考量。霍曼斯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价值的大小,还会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58%的人第一志愿选择了普通院校。从其自身情况来分析,他们所参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专业水平。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名校,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积累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很多名校的某些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据报考某名校的同学回忆,他所报考的学校试题中,四道名词解释居然是四本书的名称,更别提简答题和分析题的难度,这对于四年在普通院校,为应付期末考试都焦头烂额的同学来说,单靠考研一年的挑灯夜战,任其再头悬梁、锥刺股,恐怕也回天乏术,所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水平选择学校成为了考研同学首先考虑的因素。

第二,备考情况。上述第一点,更加强调的是自身专业素养方面;而备考情况还包括准备时间的长短,自身心态的好坏以及考试的难易(例如英语分数的高低,参考书目的多少等)。也许有人认为像上述同学的案例有点极端,很多名校经过一到二年的辛勤努力还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这部分同学在及早准备的情况下投向了名校的怀抱。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非一开始就对考研十分笃定,他们往往徘徊于考研与就业之间,直到看清形势或者因为大四空余时间实在太多,才决心考研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此时距离考研已经为时不远。何况,据统计,大部分同学真正开始潜心考研,都是从大三的暑假开始,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望“名校”兴叹,考“非名校”才是上策。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成功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如报考名校的行为选择,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价值小但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即普通院校考生的行为选择。此外,好多同学偏科造成英语成为横亘在他们与名校之间的一条鸿沟,社会交换理论的刺激命题认为,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普通院校的英语分数比较低,很多专业参考书目更为简单成为使考生获得报酬的刺激因素,此种情况下,他们报考普通院校的倾向则更为突出。还有的同学心理素质比较差,平时成绩比较好,一到大考就跌,对于这部分同学,如果再附之以名校压力,结果多是名落孙山,所以他们也成为考取普通院校大军中的一员。

第三,年龄因素。这个不是普遍的问题,但对于一类人则较为关切。他们已经参加工作多年,考虑到自己的前途,毅然辞职,重新回归学校进行考研,枯燥晦涩的专业知识已经使其“压力山大”,再考虑到自己已是而立之年,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远比不懈奋斗若干年而得来的“名校”头衔更为实在。霍曼斯在其理论中指出,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显然,单就年龄因素而言,名校对于这个群体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

2.读研目的的理性归因。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全日制研究生占了87%,其余为在职研究生。对于这些在职同学,他们考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意图非常明显,即所谓的“混文凭”,这里的“混”并无一点贬义,而是表明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这种明确指向性不可谓不理性。成功命题指出,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往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研究生文凭所带来的升职加薪的报酬与奖励,使他们不再计较自己的文凭是否顶着名校的头衔。而对于占比绝大多数的全日制研究生来说,读研的目的是为了继续考博深造,日后走学术道路的同学只占了21%,这部分同学大多为报考名校落榜,然后调剂到普通院校,所以他们最后选择的策略是曲线救国。当然,用攻击——赞同命题的理论来分析,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这部分同学报考名校的行动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报酬,转而调剂于普通院校,内心自然会有情绪,他们肯定自己的努力,坚信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而这种心态下选择在普通院校读研的行为也是他们对自己不满情绪的发泄。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是应届毕业生或选择复读的往届生,他们不考博,读研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以后更好的就业做准备。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将准入门槛设置为研究生学历,包括公务员、教师行列,有很多岗位都要求硕士文凭,这就使这部分同学为了扩大就业范围而选择读研。而随着近年来考研学生的增多,无形之中抬高了考研的门槛,考“名校”研究生更是难上加难,在大部分就业单位尚无明确要求“985”、“211”院校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成功率,早日毕业参加工作,这部分同学选择了普通院校,亦可谓理性之举。

3.经济条件的务实选择。霍曼斯的理论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社会行动只不过是理性的行动者借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无数次搏弈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而已,这个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因素对于选择考研同学的影响。在被问及“费用对您读研有影响吗”这个问题时,28%的同学选择了“有非常大的影响”,33%的同学选择了“有比较大的影响”,两项比重相加占到了61%,可见,经济对考生读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作者所调查的师范大学,大部分考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研究生学费,低则几千,高达几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仅如此,读研的费用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费等,每一项对于尚在校读书的学生来说,都需要家庭来承担。报考名校,公费名额少得可怜,奖学金的名额有全国的同学在和你竞争;相反,普通院校公费名额往往较多,并且竞争压力也没有名校那么大,再选择一些消费水平比较低的城市,经济上的负担要小很多。

4.其他因素的全面比较。

第一,周围人的影响。大部分人考研会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更多地则是循着学长学姐的路径,同时参考自己本科同学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定,可谓轻车熟路。当然大部分人会被建议报考名校,因为有句话叫你的目标的高低,决定了你努力的程度。但是当考名校的尝试被证明失败,大家往往又会告诉你“学只是过程,上才是王道”。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对未来没有清晰认知的同学选择了听从过来人的意见。霍曼斯的成功命题遵循报酬原则,学长学姐的成功经验意味着考研同学行动的报酬和奖励,所以,他们听从周围人意见的行为也自然可以理解。

第二,学校师资和环境。理论上来讲,名校所获得的国家建设经费更充裕,总体专业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这并不排除,有很多普通高校,他们的总体实力位于较后,但个别专业建设名列前茅。加之很多普通高校往往是由于地域和经费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它们本身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所以有些同学在实地考察之后,选择就读普通高校研究生不可谓不理智。霍曼斯的理论中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学校的师资环境也是选择读研的同学所考虑价值中的一部分。

第三、社会关系。侵犯——认可命题认为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他会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社会关系对于考研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一理论在这里很好理解。当然考研主要靠自身实力,如果同时还能有比较硬的社会关系,可谓锦上添花,尤其是在复试阶段,提前联系导师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这之中一定存在不可告人的东西。大部分同学提前认识导师,只是为了加深导师对其的印象和了解。试想一下,面试时同样优秀,导师当然会选择自己更为熟知的学生。在与同学的访谈中发现,调剂时社会关系的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影响着考生所获信息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很多同学考上的成功率。所以,基于此种考虑,很多同学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普通院校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对未来大学生考研的参考价值

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动因对于徘徊在考研路上的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自身情况没有清晰的认知而盲目追随“名校风”的考研同学。我们说“名校”固然好,但是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综合考虑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读研,将是理性的选择。总体来讲,作者认为,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选择对准备考研同学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自身实力和备考情况理性择校。“选择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各有不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把握比较大的学校。如果要跨学校跨专业考研,更要从自身能力出发,切不可好高骛远。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兴趣考虑,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有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后要继续自己的专业,如果没有兴趣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这样浪费的不仅仅是三年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一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

2.明确考研目的冷静择校。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是择校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是已就业人员,仅仅是因为工作中升职加薪需要研究生文凭,那么除非单位限制必须为名校研究生,否则当然首选报考容易、离家近的普通院校;如果是应届毕业生,并且以后想要走学术这一条道路,那么应该选择一个专业排名在国内靠前的专业,而不一定非“985”、“211”莫属;如果你是想研究生之后就参加工作,那么最好结合自己计划的就业地选择容易录取的学校。

3.计算经济审慎择校。读研涉及一笔不小的经济投入,虽然现在国家奖学金、生活补贴等额度都比较大,但是研究生期间学生的社交关系不再像本科生那么简单,亲戚朋友的婚丧嫁娶,都应列入经济支出的范畴。此外,读研的经济投入还包括一项隐性消费,就是如果你这三年没有读研,而是直接工作的话,是有一部分收入的,而这部分收入因为读研而消失,所以也应该算在读研的经济成本里面。这样分析下来,尤其是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同学,一定要审慎考虑,选择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院校。

4.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定校。考研时一个人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多向有考研经验的学长学姐打听择校的方法,悉心听取父母师长从人生整体规划出发给出的建议,结合周围同学的选择做参考,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提高考研的命中率,最终确定自己的报考院校。

我们说普通高校研究生读研的行为选择符合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总体来讲是理性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在读研时都进行了如上所述繁复的考虑。此外,我们也不否认霍曼斯理论存在缺陷之处。以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合理性为指导,在选择读研时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更能提高行为的成功率,使未来的路走得更通畅。

[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许佳君,张华.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河海大学学报,2010,(1).

[3]高连克.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

[4]白玉,于欣欣.本科生考研择校指导策略研究报告——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

猜你喜欢
读研报酬考研
我的考研故事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谁没领到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