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的几点探讨

2015-04-13 01:59高博
时代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低碳发展绿色信贷

高博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领域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它就是低碳金融发展模式,虽然它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在实践阶段都尚处于萌芽时期,但经济形态的发展决定了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终将成为时代的主流。本文对当今国内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困境和相关对策作了全面剖析,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发展 金融革新 绿色信贷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领域也在不断地追求效率化、节约化,力求以最低成本来获取最高的财富价值,人们不再单纯的以无穷无尽的攫取自然资源方式来换取所需的社会财富。“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强烈关注的话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变暖,当代人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而损失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走上经济发展舞台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低碳经济提倡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节能,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和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低碳经济大大缓解了经济过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对于建立可持续和高效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低碳金融发展概述

低碳金融,简而言之就是“碳金融”或者“碳交易”。它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大到投资、融资领域,小到简单的商品交易领域,都无时无刻不贯穿着低碳节能的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经济发展不能以无限制地排放温室气体为前提,经济领域的投资、融资活动要仅仅围绕低碳交易来开展。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难题是如何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如何解决产能过剩,而后者的解决需要前者作铺垫。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低碳金融模式的辅助,合理高效的引导民间资本向低碳节约型产业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十二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汇聚于金融领域,低碳金融对经济领域有着良好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继续发挥金融杠杆在金融领域的调节作用,促进企业间资金的合理流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要重视金融企业的领头羊作用,金融企业是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相互传递的重要桥梁,影响着经济领域的融资、筹资活动。所以,金融企业要把低排放、低污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做好表率,争当模范,切实履行好应尽的义务。

目前我国尚位列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务,但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不能以资源换财富,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金融发展之路。

低碳金融使得金融系统变得节约化和高效化,体现了金融领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绿色信贷的出现更是体现了金融领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绿色信贷追求投资的利益最大化,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彻底摈弃了以往“高污染、高排放、高收益”的思想,掀起了金融领域变革的风暴,对金融领域的转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低碳金融模式下的信贷讲求投资、融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了我国银行金融业的发展。绿色信贷逐渐成为各银行盈利的主要支撑点,势必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低碳经济和政府的宏观政策相辅相成,使得金融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恰恰表明低碳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待完善阶段,金融领域的变革以政府财政部门的引导为主,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和深度,简政放权,促进民间资本的自由流转。当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融资、筹资方式正由传统的民间资本融资向绿色信贷过渡,银行系统作为金融领域发展的排头兵,要切实发挥在金融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向绿色信贷体系靠拢。

我国的低碳金融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优越性,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高速运行的重要保证。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力保金融体系平稳高速运行。中国人民银行曾在世界金融银行交流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绿色信贷,规范金融信贷业务”的主张,在这个会议上引入了“低碳原则”和“赤道原则”,对世界各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了突出贡献。“赤道原则”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西方各发达国家相继承担起保护地球环境的义务,“高污染、高排放”的理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亟需转型,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之路必须首先实现经济结构由“高耗能”到“低排放”的转变,政府要引导全社会接受并不断深化低碳节能理念,及时淘汰落后的产能金融政策,更新广大群众的信贷理念,倡导绿色信贷,及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严格把好低碳节能关。中国人民银行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完善低碳金融体系上,简政放权,将排放权贸易交给市场,力图实现碳交易的多极化和自由化。

第二,我国低碳金融模式发展的社会背景。2008年环境交易所走上了金融市场的舞台,环境交易所首先在全国主要大城市设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环境交易所为实现合理高效的碳交易创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碳交易不再只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是变成了企业的商誉,它具有了可变现价值,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实现经济利益的转换。迄今为止,全国各中小城市也争相筹划建设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第三,金融资本领域以节能减排为推力。如今,环境交易所占据了碳交易的主要市场,但“节能减排”交易仍在碳交易市场上坐拥一席之地。最开始成立节能减排交易所的城市是北京,并于2010年达成第一笔节能减排交易。政府不仅要重视节能减排交易,而且要鼓励社会各产业向节约、集团化发展,不断完善低碳金融发展体系,将促进绿色信贷放在金融发展的首要位置上。银监会要切实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督,保障低碳节能金融市场的稳步运行,创建低碳节能直通车,实现低碳金融信息共享的快速化和多元化。低碳行业越受重视,绿色信贷的开展越变得尤为可行。

第四,制约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因素。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日趋完备,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的低碳金融模式尚处于萌芽阶段,尚缺乏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相关经验,所以碳交易的类型和种类尚不够多元化,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足导致我国目前的低碳资本体系不够成熟,低碳金融领域缺乏掌握相关交易规则、经营理念的领军人物,人员结构层次的梯度化制约了低碳金融产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准入相关准则缺乏统一和协调性,筹资领域存在民间资本流转速率过慢的问题。CDM低端市场长期占据我国资本市场,导致资本流动性差,融资效率不断下降,资本回收期过长,从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值得引起政府注意的是,一个完备的碳交易市场尚未全面建立起来,很多交易者缺乏对碳交易相关事项的理性分析,而且国内缺乏相关指导、咨询机构,风险的不确定性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低碳金融领域的热情。我国目前也尚缺乏对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涉足,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明显与高GDP增长态势不相适应,这也是有悖经济发展趋势的体现。最后,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竞争和促进机制,缺乏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各金融机构间资金流动过慢,过分关注资金风险和资金短期收益,进而导致低碳经济所发挥的社会效益下滑,限制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中的指导作用。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并将该资金适时补充到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中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低碳金融领域的流转,把节能减排放在金融发展的首位,倡导低碳节能思想。另外,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增支减收策略应对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引导金融机构对低碳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支配作用。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低碳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赤道原则”的宣传力度,让各大金融企业切实体会到该原则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加快制定低碳金融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填补该领域的法律空白。明确绿色信贷体系下借贷双方的责任和相关义务,适时对资金链条进行全方面审查,金融机构也要做好信贷人的资产和信用等级评估工作,保证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三,审查各大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政策,规范资本融资市场的信贷行为。逐步建立以促进低碳节能经济为重心的政策性银行,为我国低碳金融市场的尽快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信贷资金的良性周转,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

第四,提升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的服务能力。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为推行绿色信贷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给予适当的优惠和补助,加快低碳企业迈入证券交易市场的步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第五,加快建设碳经济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我国低碳金融的竞争力。鼓励高校开设低碳节能相关专业,并给予财政拨款补助,建立全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开放导报,2010(3):88—89.

[2]柴青宇.以低碳金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薛进军,赵忠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4]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2期,第33.37页.

猜你喜欢
低碳发展绿色信贷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浅议城乡布局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问题分析
镇江市低碳发展经验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
低碳发展中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