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的经验与启示谈

2015-04-13 22:38王盼盼
时代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京津冀

【摘要】珠三角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以其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发展。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金融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支持是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劲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势必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如何构建京津冀区域的金融生态,政府和行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建议,使我们研究的关键,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金融生态的构建策略带给我们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生态金融政策 区域经济 京津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本保障,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珠江三角洲完善金融生态的经验与启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也是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珠三角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以其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龙头。金融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支持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强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促进金融中介机构的互动

打破珠三角区域内的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业和珠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吸纳香港资本参股珠三角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全面整合珠三角区域内的地方金融,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的金融水平。

(二)加强金融市场的衔接

体制内银行改革方面,通过探索银企关系,来促进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并探索对内、对外融资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探索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率先建立现代银行企业,使之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主体等。另一方面提高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使之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挑战。

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方面:把珠江三角洲作为起点,试办投资银行或金融公司,探索建立为企业改组、兼并、破产和转制,以及产权转让、当家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使这种金融机构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建立证券投资基金,探索稳定证券市场的多样化投资机构;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住房金融服务机构等。

货币市场方面应当完善两地拆借市场,扩大同业拆解市场的业务联系,逐步促进区域内的同业拆解市场合作。股票市场方面,可参考学习欧盟各国统一资本市场的做法和经验,成为一个功能更为全面信息更为畅通的完善创业板市场。

外汇市场方面完善信息交流制度,建立粤港外汇市场的联系网络,形成统一的报价系统和统一的外汇市场操作规则,实现与香港外汇市场的顺利衔接,并形成粤港外汇市场统一的风险防范机制。

保险市场一体化应当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保险市场开放的要求,开启更为广阔的营运范围,借鉴香港的经验建立会员制保险交易中心和保险综合培训教育中心,引进、吸收和消化香港保险业的现代化运作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等。

(三)促进金融监管协调和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实现粤港金融监管协调,应当以国际惯例所规定的香港实行的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为依托,通过健全金融法律体系,设置和完善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调整和改革广东省现行金融运行机制,从而使珠三角区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

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有很大的影响。要充分借鉴和利用香港和澳门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信用体系。

(四)加强区域金融业高级人才的联合培养

优秀的金融人才是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不竭动力。选派更多的金融从业人员参加各种高级进修、深造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长三角区域完善金融生态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也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一)民营银行的建设有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长三角区域强劲的经济拉动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与维护国家稳定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可是长三角区域一直存在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对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内在结构;可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将竞争机制引入了金融业,可以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可以抑制地下金融活动的生存空间,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长三角地区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地方政府也通过财政支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施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根据市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完善改革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规范信息披露,支持小微企业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民营银行也是微观金融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银行的不足。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业竞争,通过激烈的内部竞争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

(二)建立长三角金融合作区

长三角各地区政府克服了地方利益为重的狭隘思想,树立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为重,更多关注区域经济的繁荣,以区域经济繁荣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实施工作过程中要把政府间签订的各种“共同宣言”、“合作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全面退出对金融机构日常运作的干预,让金融资源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以效益为导向,实现市场化、效益型的自由流动,这种金融资源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既是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与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如何完善京津冀区域的金融生态

(一)政府扶持方面

1.制定天津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规划。天津于家堡金融中心旨在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天津市政府可以提出建设于家堡金融商圈的“三步走战略”,即制定一个短期、中期、长期规划。逐步提高于家堡商圈的金融体系建设水平。

2.制定符合天津市地方形式的金融法规。天津市应积极制定一系列的地方金融法规,为天津于家堡商圈建设奠定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商圈建设不仅要吸引金融机构的入驻,还要加强完善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这样会更好的解决争议。

3.天津市开展政府优惠政策。天津市应当制定和出台金融业扶持性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天津。设立金融发展基金,用于专门扶持金融体系的发展。

(二)特殊行业扶持

经济因素仍是金融中心发展的主因,发展本地区经济,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金融中心有效地发挥作用。政府应该采取优惠政策,培养本地的区域优势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结构合理且门类齐全的金融人才资源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才引入环境,构建人才引入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利用优越的条件吸引高级金融人才专家。同时,实行有效的培训措施,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惯例熟悉最新业务的金融人才。

加快金融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信息透明流动。金融中心作用的发挥的前提是通过一系列机制使金融交易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这就需要政府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方面投资,一方面吸引金融资源的集聚,同时也是向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即当地政府是积极支持金融资源集聚的。

探索新型的技术手段,使传统业务与高科技手段相融合,并开发探索金融新产品,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三个市场的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萧.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28-156.

[3]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系,200.2

[4]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贝多广.中国货币资金流动性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7]蔡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金融政策变迁[J].发展战略,2001(8).

[8]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阅.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段银地.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1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58

[12]唐旭.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上)[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13]唐旭.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

[14]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

作者简介:王盼盼(198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就读于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金融。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