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病因

2015-04-13 19:34张晓政
月读 2015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新路变法

张晓政

1945年7月,黄炎培等5名国民政府参议员应邀访问延安。访问结束后,毛泽东询问黄炎培之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地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条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后,郑重答道:“任之先生,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段问答,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窑

洞对”。

后来的人们在思考“窑洞对”时,往往聚焦于毛泽东所阐发“民主之新路”的涵义,而忽略了黄炎培所提出导致“兴勃亡忽”的三种情形。事实上,如果不能清楚地缕析这三种情形的症结,也就无法通过“民主之新路”对症下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政怠宦成 积重难返

所谓政怠宦成,就是经过长时期的执政,由于承平日久,整个官僚阶层沉醉在一派太平的景象之中,变得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从整体上流于平庸、陷于沉沦,不但无力迎对危机与挑战,甚至自身成为危机的一部分,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管理系统官僚化倾向日益严重,执政能力严重退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异化的特殊利益

集团。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长则数百年,短则十几年,但凡时间一长,似乎都逃不过政怠宦成的宿命,特别是到了王朝中后期,突出表现在官场风气上:一是贪。大小官员以权力为私器,视贪赃为寻常,上下勾连,雁过拔毛,敲骨吸髓,真应验了“千里做官只为财”,“做了官就有钱赚”!二是庸。混仕途就讲究一个字:熬。时间未到,资历尚浅,纵使满腹经纶也须按部就班,正如23岁的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所痛陈:“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这种论资排辈直接导致官员庸庸碌碌、循默守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惮平庸、只怕出错。三是懒。既然天下无事,又何必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因此,各级官员懒于视事、怯于担责,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任凭风浪起,稳坐衙门台。四是娇(骄)。官位一久,官气渐浓,官威渐长,这些官老爷们虽然治国无术,但排场威风断不可少,什么栉风沐雨、夙兴夜寐自然万万莫想,并且还要在百姓面前颐指气使、开锣喝道,以示官威。五是奢。长时间的稳定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但官员的穷奢极欲显然远远超出了国家的供给能力,大小官员醉卧酒乡、纵情声色,什么国脉民瘼、苍生疾苦,都不如酒色财气、温柔乡里来得痛快,哪怕长眠不醒也是心甘情愿。

清代中期,历仕乾、嘉、道三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曹振镛无疑是政怠宦成的典型代表。在经过康乾百年“盛世”后,大清外表看来太平无事,事实上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已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曹振镛一生仕途平稳,官运亨通,仿佛也正契合这一时代的特征。有人问曹振镛做官诀窍,曹振镛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门生后辈有当御史的,他竟告诫:“不要多说话,不要意气用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庸碌之人,死后竟被谥以人臣所能得之极的“文正”。

古人曾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政怠宦成对于一个国家的腐蚀犹如滴水穿石、蚁穴毁堤,待到积重难返、千疮百孔,纵有三头六臂,虽欲力挽狂澜,已难

如登天!

人亡政息 制度缺位

所谓人亡政息,就是一个王朝的治乱兴衰,与一两个强势的执政者密切相联。此人当位在世时,大力推行各项政策主张,牢牢把控局面;一旦离任去世,则形势陡转,原有措施全被后继者悉数推翻。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不少王朝的命运起伏都系于核心执政者一人: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其临终叮嘱,信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佞臣,致使国政惑乱,一代霸主最后竟落了个饥渴而死,陈尸六十多日无人过问。隋文帝建立隋朝,励精图治,天下一统,到了隋炀帝手上,肆意挥霍,为所欲为,转眼间就把大好江山葬送了。诸葛亮为蜀汉苦撑危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两上《出师表》,苦口婆心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死后未几,蜀汉随之灭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代中后期,张居正凭帝师身份成为首辅大臣。张居正当国十年,“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大刀阔斧进行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改革,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起衰振隳”,大有中兴明帝国之势。不料,张居正死后,被万历抄家夺官,罪状告示天下,其政策也被一一废除,人亡政息体现得淋

漓尽致。

人亡政息的最大原因,是制度的缺位——这一点,后人比前人看得更明白。邓小平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指出制度问题更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制度的功能就是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一言以蔽之,唯有建立科学规范、稳定有效的制度机制,才是确保国家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人亡政息。

求荣取辱 无力回天

所谓求荣取辱,就是原本出于美好的初衷,最后却得到糟糕的结果。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一是主事者准备不足、虑事不周甚至不顾条件、一意孤行,致使改革脱离条件、不切实际;二是没有预料到反对力量过于强大,处处掣肘;三是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变形走样,致使效果适得其反。

北宋中期,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大力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引起极大争议。一方面,王安石性格果敢、意志坚定,推行变法只有公心没有私心,变法的各项措施看上去也很美,“富国强兵”愿景看似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变法十五年,不但没有给积贫积弱的北宋带来改观,反而被不少人认为恰恰是造成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不能不说,除去导致变法失败的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由于王安石等变法主导者自身存在的缺陷,变法的失败,何尝不是求荣取辱的体现?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清末。当时,病入膏肓、四面楚歌的晚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政实现自救,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建设法制、修订新律等。乍一看,这些方向目标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在推行过程中,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反而加剧了百姓负担,甚至被地方官员以“新政”为名大肆征敛搜刮。与此同时,由于清廷仓促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无形中反而弱化了中央集权,助长了革命力量,加快了离心速度,客观上推动了清王朝的灭亡。如此“改革”,怎能不求荣取辱?怎能不走向失败?

余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至今仍值得我们警醒深思。比如,“政怠宦成”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反对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吗?“人亡政息”与个人说了算、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何其相似?“求荣取辱”仿佛正指向那些违反客观规律、不顾条件、不计成本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乱拍脑袋、乱拍胸脯的决策许诺。

从而,我们所要建立的“民主之新路”,也必然意味着对这些情形的克服,而不只是流于空谈。换句话说,这条新路,必然包含着克服官僚化倾向,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包含着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包含着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涉及国家利益、公众生活的重大决策进行详慎评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宿命怪圈。

猜你喜欢
黄炎培新路变法
徙木立信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徙木立信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劳拉·里斯:格力的“新路”有两个更好选择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让课堂充满自我教学个性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