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新方式:极简主义

2015-04-14 11:26戴丽
节能与环保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义者主义整理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再次推荐“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相关资料显示,西方极简主义风靡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特别是一些精英阶层,开始接触并接受极简主义生活带来的改变。对商品经济环境下物欲横流的反抗,是人们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推崇的主要原因。极简生活方式包括欲望极简、精神极简、物质极简、表达极简、工作极简、生活极简。

欲望极简: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实现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专业素养、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精神极简:了解、选择、专注于1~3项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充分学习、提高。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表达极简:写东西、说话,尽可能简单、直接、清楚。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工作极简:使用有效的GTD方法(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GTD的核心理念概括就是必须记录下来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并自己一一去执行,不拖延。及时清理电子邮件,不要让它们堆积起来。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尽可能不做多重任务。

生活极简:慢生活;不做无效社交;锻炼;穿着简洁、不花哨;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喝白水和纯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学成分的碳酸饮料和果汁。

物质极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极简主义者推崇的生活信条。

逐渐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给需要的人,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买不需要的物品。只有最必要时候才购买物品,同时将家里具有同样功能的东西进行处理;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和次品;不为未来而买东西,不为便宜而买东西。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用电脑写东西,少用纸,养成将纸质文件扫描和存档的习惯。

出门带一只水壶,不用别人提供的杯子,特别是纸杯喝水;出差在外,不用饭店的免费的牙刷和牙膏,而用自己带的;带一只勺子出门,如果在需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吃饭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勺子。

整理自己汽车的后备箱,将没用的东西及时处理,保持最轻便;能步行,不坐车;能乘公交车,不开车。

经常整理自己的电脑,整理好目录,便于查询,将不用的文件删除。

精简各种银行卡、会员卡和优惠卡,只保留必要的卡。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不培养收藏癖好,减少多余的爱好;不养猫狗或其它宠物;

实践极简主义的方法、角度有很多,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极简生活能让人更有幸福感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过度消费和拥有之后,有很多人质疑看似倒退式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能让人过得更好、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吗?

专家分析,在物质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成为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吸引着渴望返璞归真的人们。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对资源的过度汲取,精神生活被大量抽空,让很多人感到混乱而窒息。极简主义生活与其说是一种风尚潮流,不如说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空间,以期获得一种解脱。

极简主义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经济环保而又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极简主义者提倡花钱“购买体验”,各种旅行与有益的社交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极简主义者似乎更善于自我反省,并致力于将精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集中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

极简主义者还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分享许多“人生整理法则”,比如垃圾分类、旧物处理,或者寻找一种不依赖物质的幸福,分享旅行中的感动等。

猜你喜欢
主义者主义整理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新写意主义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近光灯主义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