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转型的“点线面”

2015-04-15 05:38刘艳张广文侯玉香李长文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4期
关键词:点线面木耳养殖

刘艳+张广文+侯玉香+李长文

在塔河人的记忆中,有个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2010年12月16日。这一天,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从此,塔河县逐步停止商业性采伐,发展替代产业。

刻骨铭心的背后是转型的阵痛——停伐之后,贫困家庭数量猛增、职工收入大幅减少,党员干部特别是贫困党员在转型过程中迷茫不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塔河县经济社会发展能否顺利度过转型期。

2011年3月,塔河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以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干群关系融洽;帮扶困难党员,促进党内团结和谐;帮扶创业家庭,促进全民增收致富”的“三帮三促”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改善民生,促进发展。

改善民生,破解贫困“点”

历史,对于旁观者不过是一段故事,而对于亲历者来说却是切身的苦涩。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塔河人习以为常的“靠山吃山,靠林吃林”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悲观畏难情绪像冬季笼罩在塔河上空的蒙古高压一样,压得人透不过气。

家住新建社区的苗立琴2010年告别了“林业工人”的身份;也正是这一年,她的丈夫患病去世。苗立琴不仅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还要供孩子上大学,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然而,这并非苗立琴的独家遭遇,许多林业工人在失业、无低保、无力赡养老人和供养子女等问题面前“头都大了”。

贫困群众就是“三帮三促”活动中的一个个“点”,解决民生问题,无疑抓住了“点中之点”。为此,塔河县委和帮扶干部实施了诸多举措:对城乡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标准的,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实施医疗救助,设置定点医院,为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一站式”服务;资助农村低保家庭参加“新农合”,资助城镇低保家庭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对患有重大疾病或一般慢性疾病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给予门诊救助;对城乡低保人员、6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人,住院费给予二次医疗救助……

2011年3月,苗立琴得到了帮扶干部的帮助。四年间,她的家庭有了低保,母亲的医疗费用、孩子的学费也得到了解决。2014年,帮扶干部刘保祥还为她找了一份保洁工作。如今,苗立琴已经将贫困的帽子甩进了呼玛河。

四年里,全县有464名困难群众和党员在“三帮三促”活动中受益,440万元救助金被发放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民生问题的改善,让贫困群众这个“点”心暖了、劲足了。

树立旗帜,串起帮扶“线”

在以林木资源支持国家建设的年代,党员是林业开采的一面面“旗帜”。在转型压力之下,塔河县的许多党员一度茫然失措,发挥带头作用和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一样变得困难起来。“三帮三促”活动开展伊始,塔河县委就有意识地发挥贫困党员作为“线”的作用,一边串起组织的帮扶,一边串起党员的责任。

塔河县十八鄂伦春民族站曾是古时运送黄金的必经之路,被后人称为“黄金之路”。在岁月变迁中,“黄金古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十八站乡投资260万元建成三个木耳菌种厂,拉开了该乡食用菌养殖园区建设的大幕。“谁带头、咋发展”,是当时乡党委面临的首要问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炳辉找到下岗职工党员郭红霞,希望她带头养殖木耳。出于对组织的信任和对生活的希望,郭红霞当即应允,成了十八站乡最早的木耳养殖户。

四年里,郭红霞感受到了政府对她的关心和重视:养殖过程中,每袋成本为1元钱的黑木耳,政府补贴0.7元钱,养殖户只需负担0.3元。乡政府建设的菌种厂、棚室遮阴网和微喷设施,无偿向所有养殖户开放。借着这股东风,郭红霞在养殖当年就收益5万元。在她的引领下,一起参与养殖的另外4名党员也都获得了不错的收成。如今,园区内的木耳养殖户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98户,木耳年产量由6万袋激增到260万袋,十八站乡食用菌养殖园区一跃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最大的木耳养殖基地。2014年,仅木耳养殖这一项,每个养殖户收入就超过3.5万元。

“当初,这几名党员心里也没底,但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园区。现在这么多人投身木耳养殖,他们功不可没。”回首往事,杨炳辉很是感慨。

政府搭台,党员引领,群众唱戏,既是十八站乡木耳养殖园区的写照,也是塔河县帮扶贫困党员的缩影——通过动员全县各单位共同扶持贫困党员创业,将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使帮扶有了可追溯的责任体系;通过提供无息贷款、优先考虑原料供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扶持贫困党员创业项目,使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向贫困党员提供技术支持,由党员带头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收益……

同样的“剧情”还在塔河县塔丰力禾生态养殖基地上演着。马丽英是一名下岗职工党员,2011年,她用县妇联提供的6万元无息贷款创办了力禾养殖场;2013年,县妇联又联合县总工会为她提供50万元贷款,用于扩建养殖基地,造就了今天的塔丰力禾生态养殖基地。创业成功的马丽英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目前已有280余名下岗职工在基地实现再就业,基地也实现了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800万元的重大跨越。

截至2014年年底,塔河县已经有140余名贫困党员摆脱贫困,并引领300余户群众走向富裕。在已经形成的食用菌种植、北药开发、多种生态养殖的经济格局中,党员“串线”,“串”出了名堂。

帮扶到户,拓展创业“面”

如果说帮扶贫困党员是“三帮三促”的一条线,那么,推动更多的群众创业则是帮扶活动的一个“面”。

在塔河县的创业群众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称“帮创”。“帮创”,就是那些在“三帮三促”活动中在党员干部帮扶下进行创业的个人或者家庭。“帮创”与塔河县内懂政策、了解基层情况的科级干部对接,通过科级干部争取政策、协调创业基金、拓展创业项目,进而培育创业人才、提高创业质量,实现从待业到创业的观念转变,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要找到“帮创”的店铺、基地并不难,他们几乎遍布整个塔河县域。在绣峰林场,就有这样一位“帮创”——黑木耳养殖大户李洪学。他不仅创业起步早,而且创业规模在当地也首屈一指。采访中,李洪学由衷地感慨:“如果没有林场的帮忙,干不了这么大。”

李洪学原来是绣峰林场的一名技术员,几年前下岗。当时,他除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几千块钱外,几乎一无所有。2011年,在“三帮三促”活动中,绣峰林场党委决定帮扶他养殖木耳,并将原先的贮木场废弃地无偿供他使用。在养殖木耳的过程中,林场党委书记周瑞峰听说他的养殖场用水、保温有困难,就帮他打了深水井、扣了塑料大棚。在林场干部的扶持下,李洪学的黑木耳养殖产量从当初“小打小闹”的1万多袋,逐步发展为年产黑木耳40万袋、猴头7万袋、滑子蘑2万袋的综合性食用菌养殖基地,年收入也达到了30余万元。

如果说李洪学当年创业在绣峰林场还是凤毛麟角的话,那么,今天绣峰林场光从事黑木耳养殖的“帮创”就有十余户,他们的身上都有李洪学当年的影子——迫于生计压力的无助,创业中林场干部的帮助,创业致富后的欣喜。

面对越来越多的创业家庭以及越来越广的创业项目,全县科级干部积极牵头组织创业培训,为创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丰富创业人员技能,促进待业人员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待岗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2014年,塔河县共举办下岗失业及转岗人员技能培训班12期、农林经济培训班8期,培训1300余人次。全县党员干部为创业群众提供创业基地29处,提供帮扶资金36万元,帮助4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创业,创业家庭的“面”不断拓展。

四年来,塔河县通过对“点、线、面”有针对性的谋篇布局、开展帮扶,在阵痛中成熟,在渐进中转型,在探索中成长。2014年4月1日,当黑龙江省重点国有天然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塔河县结束175年大规模树木采伐的历史时,人们不再那么踌躇、那么无助——“三帮三促”活动奠定的基础、结下的硕果,已经让人们看清了经济转型的大势与方向。

猜你喜欢
点线面木耳养殖
结构之美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巧洗木耳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