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心理课的课堂效率

2015-04-16 22:37赖婷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心理课课堂效率

赖婷婷

〔关键词〕心理课;阻抗;课堂效率;课例分析

阻抗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出现的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

阻抗不仅会在心理个案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也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出现。阻抗对心理辅导课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

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本文从笔者平时课堂观察课例片段着手,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成因分析以及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识阻抗,让心理课堂“清晰”起来

与传统文化课相比,心理健康课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心理体验与感受,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所以心理课上教师都尽量引导学生发言和分享,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的课堂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既觉得新奇又会有意或无意地产生阻抗,阻抗对象主要是心理教师本身以及心理团体活动,此外,心理课堂探讨的内容有时会导致学生情绪过度激活,从而产生阻抗。认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阻抗表现,有助于教师清晰地看到课堂问题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

【课例1】主题: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分班结束后,高一某班学生发邮件告诉我,他被分到了“渣罗班”,进了这个班级没有老师会看好自己,班里充斥着一种被放弃的气氛,大家都对未来没有信心。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是重新组建的班级,希望……(被打断)

学生A:全新的“渣罗”班啦。(部分学生哄笑)

教师:其实分班的时候都是平均分到每个班级的,不存在这个说法。确实,上个学期同学们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相比不够理想,但是还有两年半时间可以努力啊!

学生B:没用啦!老师,还不如像我们班某某,“拼爹”啊!

课堂刚开始就因为某几个同学的话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消极情绪。这次心理课的内容是“大学,你准备好了吗”,这个旨在引导学生合理规划高中生活的话题,在班级里受到了不小的阻抗。

教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环节:小组讨论进入大学以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全班只有几位学生在轻声讨论,最后的展示环节,那些参与了讨论的学生都没作展示,反而是完全没参与讨论的几个男生大声说:“老师,我们进入大学要有谈恋爱的素质啊!”引来全班哄笑。

阻抗分析:这堂心理课上学生对心理教师以及课堂内容都产生了阻抗。分班结束后敏感脆弱的学生迫切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安慰重拾信心。在面对心理课的矛盾心情以及面对未来的消极情绪双重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用被动的课堂表现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对于课堂活动则表现出互相推诿、沉默、过度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从而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等。

【课例2】主题:青春期恋爱

恋爱这个话题对高中生而言往往是既向往又不敢直面。看过一段视频以后,全班进入小组讨论环节:面对他的告白,她该如何选择?

教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讨论过几分钟了,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你们组的选择和理由。

全班学生开始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上来展示。后排一个男生大声喊:“老师,让某某说吧!”全班大声哄笑,某某也显得特别尴尬,站起来以后说不知道。还有同学直接说:“在一起!我们要恋爱!”导致全班同学都没心思继续讨论。

阻抗分析:由于学生平时无法与教师面对面探讨恋爱这个话题,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本身导致学生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尤其部分男生不顾活动规则,在其他小组讨论时也加入进去。绝大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说闲话、玩闹,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些阻抗的表现导致学生只停留于问题表面,没有真正思考进而产生认知改变以及深刻的内心体验。

二、打破阻抗,让课堂“鲜活”起来

阻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心理辅导课的失败。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等,如果心理教师及时洞察并将阻抗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那么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心理课堂也将随之真正“鲜活”起来。

(一)课例1的阻抗处理

分班后缺乏自信、消极懈怠的学生其实特别需要生涯规划主题的心理课堂,从中引导他们面对一时的失败,设定长远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在高中剩下的两年半里找回自信。但分班后强烈的挫败感导致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这堂心理课产生了阻抗。心理教师在认清学生的阻抗以后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共情接纳,化解阻抗

建立尊重、温暖、信任和真诚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将由话题引发的焦虑感降低。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阻抗的形成和表现,并帮助他们逐步认清阻抗行为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动机,从而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的防御反应。

2.预先布置,因势利导

心理教师要善于发掘班级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预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做法就是:给出现阻抗最显著的学生A和B安排课堂任务,如小组讨论活动的记录、计时。通过角色化的安排赋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尊严感,激活他们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量,化阻力为动力。

3.规避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

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处理应考虑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适合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成员过度的自我暴露可能会使自身受到伤害。所以。对于某些情况下的沉默应该允许,因为此时学生也许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心理教师可以顺势说:“嗯,你先思考一下。现在让我们来…… ” 或者“你先想想,以后我们找时间再谈好吗?” 不要因为学生的沉默等表现而停顿下来,暂时搁置是一种很聪明的处理方法。当对某些问题深入探索时遇到学生不合作,也应该允许,学生的个别问题可能在群体中并没有普遍性,不适合在课堂上深化处理。

(二)课例2的阻抗处理

青春期恋爱话题本身极易引发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高度参与,也可能如课例2中出现的情况,引发学生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以这类话题为主题的心理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安全的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表达自我。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明确规则,设立界限

心理教师在辅导课开始前就要把本次课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对学生讲清楚,请大家共同遵守,这是一个惯例程序。

2.面向整体,灵活安排

对于那些对心理辅导课无大碍的阻抗,可以暂时将其搁置一旁。因为心理辅导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课程整体无大影响即可略过。教师可以即时探察此类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就此向大家发问: “还有谁有这样的想法,请举手。” 还可以这样对个别问题学生说: “你的问题课后老师帮你解决好吗?”

4.价值中立,营造安全氛围

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的一种技术,在价值引导中不能粗暴地进行“价值干预”。例如,课例2中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说“在一起!我们要恋爱!” 说完还以一种挑衅的眼神看着心理教师,这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如果教师进行价值干预,判定学生的价值观错误,会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或将心理辅导课当成思想教育课,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如果教师不回应,学生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课堂阻抗现象会更加严重。

心理教师首先需要看到:在学生挑衅的眼神背后是一种试探,是一种渴望得到理解的急切心情。所以心理教师不妨这样处理:

教师:哦,这是你的选择吗?

学生:对啊!

教师:你是怎么考虑的?

学生:老师,我们太压抑了!我想要恋爱!

教师:哦!看来这样的选择背后代表了你内心的需要,但实际生活里你有许多顾虑,所以希望通过故事里的人来实现你的愿望。可能选择答应对方的同学也会有类似的情况,那么请你们来一起说说你们都有哪些顾虑?

这样就推动了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也适时地解决了课堂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审视与澄清,比教师直接的价值干预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三、感想与小结

班级心理辅导课其实是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在课堂里,学生往往会无意识地向心理教师投射很多内心的想法,自身却未能意识到这么做的原因。而这些无意识的投射恰恰是阻抗的根本来源。心理教师需要用“第三只眼”去看待这些无意识投射,从而妥善化解学生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拥有“第三只眼”需要心理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在每一堂课中体会学生的言语、行为带给自己的情绪体验与内心感受,这一切都是心理教师最珍贵的“宝贝”。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宁波,315000)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心理课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