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审视

2015-04-16 00:05刘国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明生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056-04

①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简介]刘国皇(1975-),男,福建漳平人,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中国文化。

200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即《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并要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它方面建设全过程中。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的一个课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改变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满足广大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同一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指导方针,离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指针,文化产业就难以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中应有之义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指导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方面相互协调;强调要大力推进和扎实开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节约资源和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它方面建设的全过程中,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党和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基本国策,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和遵守自然规律,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关系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涉及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生态文明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通过改变文化产业发展思维方式,以及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建立可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有机统一的根本目标 [3]。同时,文化产业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产业、也是一种以低碳、高效、环保为核心要素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我国文化强国和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起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指针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实践途径

当前,大力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所需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消费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导向,以生态、知识、智力、信息等资本为基本要素,它的生产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创意为原则,它的生产过程则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资源可循环重复使用等为特征 [4],这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它的发展程度是评价产业结构高低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推动,不能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定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相抵触,相反,它要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增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而且,当人们面对思考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反思人类自身如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时,正是我们有效大力推动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成因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文化产业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到2010年底,文化部主管的产业文化单位就有20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等年上缴税20多亿,创值100多亿元,若再加上媒体、出版、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 [5]。尽管如此,在促进生态文明与文化产业和谐共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目标时,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严峻形势和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意识亟待加强

20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就已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了文化强国和文化输出国,但我国探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仅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旬才开始,至今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正是这样,我国到了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才第一次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甚至到2009年我国才颁布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即《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才明确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就与我们差不多同时起步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落后不小,其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也已成为其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可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21世纪已不言而喻,但尽管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重视不够,民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依然不强,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文化企业得不到政策扶持和金融方面的支持,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但现实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当前亟待加强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亟待有效开发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形成和积淀而成的产物,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是一种重要资源。诸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不但丰富且品质高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盛誉。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更没有转变成现实的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例如,北魏时期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熟悉且受人敬仰闻名天下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这样的优秀文化资源不但没有被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开发和利用,反而在1998年被美国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制作成迪士尼版动画片,他用生动、形象、幽默、夸张、诙谐的手法再现了当年花木兰的英勇传奇故事,获得了世人的赞誉和巨大的票房收益。再如,现已推出系列片并取很大收益的动画片《熊猫功夫》,它的文化资源本来就是中国的国宝“熊猫”和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功夫”,但经过美国好莱坞的加工制作,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搬上了荧幕,反而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效益。可见,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制度亟待健全完善

根据《辞海》一书对制度的阐释,制度具有不层面的理解,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它是指人们必须普遍共同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如日常中人们常见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制度对于维护和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以文化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文化政策法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6]。可见,西方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完备,而且作用巨大。与之相比,我国在制度性建设方面明显滞后许多。如2006年出台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仅从适用范围看,它是从行政执法的层面上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但要使文化产业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还应从文化市场消费的主体行为加以补充完善,而且该办法实施至今已近十年,为适应新变化新形势也应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再如,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仅从宏观上看,它主要是从发展战略目标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并不是一套系统科学的法规体系。而且,我国至今还未形成一部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法或保护法”以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体制不清、发展不顺、权责不明、管理不畅、监管不利”等问题的时常发生,这显然是文化产业制度建设与当前文化产业展形势和趋势不相适应,已产生明显的滞后现象。

(四)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程度亟待提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文化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至今还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反对文化产业壁垒和文化产业发展垄断,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各要素的充分涌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国内自身存在“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等文化体制性因素、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国外文化产业输出及“文化侵蚀”等原因,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诸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许多像高校、艺术团体等文化创作主体受体制、资金等限制,导致缺少创作动力和活力;文化产业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尤其是起步较晚的我国动漫产业要发展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集团公司或文化公司股份化步履蹒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不足,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推广模式过于单一和僵化,海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五)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水平亟待增强

文化产业是一种“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所以文化产业发展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全面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不能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要繁荣与发展绿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质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指针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度融合、低碳环保的绿色文化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却存在片面追求规模和效率的现象,出现了许多市场上人们耳熟目染的与“文化生态化”相违背的“文化快餐”等“文化产业垃圾”,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与现实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之间产生了内在矛盾,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源潜力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针对上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可相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实现康健可持续地文化产业发展。

(一)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与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已成为历史潮流,文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强国与否的关键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3月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7]。正因如此,“软实力”概念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后迅速被各国所接受。然而,文化产业再怎么重要,也得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教育传播手段等让人了解和知道,才能强化人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俗话说,实践行动,意识先行,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抓好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化面向全体党员,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教育,形成“人人思文化,全民为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大宣教”的新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齐心协力、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新局面。这样,我国才能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文化强国的“软实力”作用,并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社会公民自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才能提高国民内在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可靠的民族文化之魂。

(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与供给

文化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实质是“以人为本”,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终目的,要提高社会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前提是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并且有效增加文化供给。为此,其一,我们必须通过转变观念和改变思维,通过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以及通过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打破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合理的行业壁垒与条块分割,重新调整和规划我国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促进文化资本与产业、科技、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实施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增加文化有效供给,扩大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8]。其二,我们必须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与产业、科技、金融资本的融合程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需求环境,增加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而有效的文化供给必须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坚持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原则,坚持“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旋律 [8],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构建优化的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与供给体系。

(三)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与治理

市场的作用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其发展环境的监管与治理,构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一是必须完善领导程序和工作程序,实现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二是必须增强监管意识和领导责任制,切实增强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文化产业发展“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三是必须健全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确保行政过程的“科学、规范、公开、公正、透明”,做到文化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必须健全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产生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缺陷,坚决做到法无规定即可为,法有规定即必依、必严、必究,务必维护和发挥法律法规的制度性权威;五是必须加强日常监测与重点整治。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的“日常动态和持续监测”与“专项重点整治和随机监督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监管与治理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源头上“全方位、多层面”确保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四)育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文化市场体系是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要素等各类市场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就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市场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其市场化程度显得较为低下,为改变这种情况,若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我们可以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以吸引更多的相关资源加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来,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有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和空间。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分层次、分领域”逐步开放的原则,对外引进具有先进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管理经验和有竞争实力的境外机构或企业公司,让其有效参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以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成熟。

(五)内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

文化产业必须发展与繁荣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既定的重要战略目标。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和空间也已毋庸置疑。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文化产业发展不能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精神和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和指针的“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具备“系统性、平衡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等为特征的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以实现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文明发展”。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亟待加强和解决的薄弱环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建设问题。因此,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各种媒介等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人们树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吻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使绿色文化生产观、消费观、技术观和服务观等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要求的各种生态文化要素,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意识导向;而且,要大力强化人们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危机意识,提高优质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配置的重要性认识,避免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观性、极端性 [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