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以朔州市朔城区与平鲁区一体化发展为例

2015-04-16 04:43
建材与装饰 2015年50期
关键词:朔城区朔州市转型

符 岐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以朔州市朔城区与平鲁区一体化发展为例

符岐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朔州市朔城区与平鲁区作为晋北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平朔在产业、城镇和生态方面的集聚,才能够承担起作为南部中心的职能,实现晋北城镇群区域经济繁荣、人居环境友好、文化特色鲜明、城乡融合互动的“宜居型+人文化城镇群”的战略目标。

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空间管制

1 发展基础和环境

平鲁区、朔城区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同类、交通便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城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1.1地域空间连绵一体

平鲁区和朔城区地处朔州市西南部,是连接晋蒙忻的枢纽,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山川同脉相承延伸,元子河、七里河水系相互贯通。两区相距28km,交通设施包括平朔大道和露矿铁路专用线;现阶段,平朔煤运专线基本形成,使之客运和货运完全分离,加进了两区之间的往来。

1.2历史文化渊源深厚

平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两区历来是朔州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相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历来密切,同城化发展人文基础扎实深厚。

1.3产业发展即系同构又属互补

随着平朔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平鲁区,在平朔等大型企业带动下,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朔城区、平鲁区的经济基础基本上以煤炭、电力为主导产业,但是在一产和二产的部分产业,如制造业等又成形成互补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尤其是第三产业,两区已经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

1.4基础设施逐步对接

平鲁区和朔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步伐加快,道路逐步连通,从以前的平朔公路单线联系,逐步形成煤运和客运的分流,铁路公路并行,西纵高速、荣乌高速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提升了平鲁区和朔城区及周边地区的联系,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元子河、七里河等桑干河上游水系的生态整治加快推进,尤其是平朔露天煤矿的开拓、经济循环园区和生态修复循环园区的建设、移民搬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更进一步加紧了平鲁区和朔城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平鲁区在基础设施的共建上,最首要的任务是预留平朔基础设施走廊,使之在平朔未来发展中,为交通、管网及其他基础设施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2 平鲁区同城化总体思路

按照提升区域整体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营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的要求,明确平朔同城化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布局规划,促进平朔城市功能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产教融合,特别是产教融合平台的建立,初步搭建了产业与教育融通的渠道。各地方院校也纷纷推出产教融合的新举措,拓宽了产教融合的渠道。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

2.1总体发展空间格局

朔州市中心市区在空间上实质分为两大区域,即朔州市区和平鲁区,在现状发展特点上,朔州市区是朔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平鲁区为市区另一组成部分,是依靠平朔煤矿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成为中心市区的有力支撑区域。

2.2平鲁区发展格局

2.2.1组团联动,向心聚合

现阶段,朔州市中心城区发育较好的有几个点状组团,譬如平鲁区的白堂、向阳堡等。未来将成为平鲁区的两个重要的卫星城镇,与井坪形成组团联动、向心集聚的态势。同时,按照“城区为核,辐射周边;迁村并点,引导集聚;东南转型,西北跨越;生态先行,整体联动”的思路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成为朔州市中心城区的西部强音,与主城区共同承担朔州市核心功能。

2.2.2协调共生,产城融合

作为中心市区,中心城区在朔州全市的城镇空间中呈现“弱核单中心”格局,将其培育成能够引领东部新区及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对推进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尤为重要。为此,平鲁区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非资源型工业与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区内的集聚;充实城市各项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通过城市功能的提升吸引城市人口的合理聚集;工业应向园区集中,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合理引导与利用外来企业(央企、国企)的资金,逐步让大型企业从单纯的开采者向投资者、城市运营者转型。

基于上述,平鲁区提出“一新区、两个70km2”。“一新区”即指由井坪城区与两个70km2的环城生态转型新区,将是平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70%农民进城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未来社会经济的主要承载区。“两个70km2”环城生态转型新区分别为北部的70km2农业转型区和南部的70km2生态转型区。北部农业转型区主要包括双万亩农业基地、防护林及退耕还林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发展及生态建设为核心,是农业转型的创新区、引领区。南部生态转型区主要范围包括平鲁循环工业区、平朔矿区及采矿塌陷区,以循环产业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为核心,是资源型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和煤矿沉陷区生态治理的先导区、示范区。

2.2.3城镇发展格局

平鲁区在“两个70%”的战略指导下,平鲁区的城镇体系格局在“一城十镇百村”基础上,将继续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新格局的建设。构建“1430”城镇体系格局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聚,突出“一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强化“四镇”的支撑点作用,夯实三十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功能,以镇带村,梯次集聚,构建以井坪城区+向阳堡+白堂为中心,双碾、陶村、凤凰城、下水头等四个乡镇为纽带,30个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现代化网络城镇村体系。

3 重点协调发展区域

3.1重点协调区域

围绕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功能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增强平朔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平鲁区和朔城区的地域环境特征和产业分布情况,其重点协调发展区域为平朔煤矿开采区及洪涛山系的生态维育区,由此增进循环产业大力推进和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同城化先行先试。同时提升城市主中心(朔城区)和城市次中心(平鲁区)综合服务功能。

3.2重大设施共享区

3.2.1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

全面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新型化步伐坚实。加快北坪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转型项目入园建设。提速中煤平朔、中电国际合作的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神电“上大压小”一期2×60万kW坑口电厂项目。

3.2.2建议神电坑口电厂园区和生活区共建共享

神电坑口电厂位于东露天煤矿、生活区位于朔城区神头镇,建议形成两大片区,利于带动产业链延伸、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平朔产业协作分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3.2.3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建议平朔共建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如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及文化娱乐设施,加强两区现代服务业,并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建成平朔乃至晋北地区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大平台。

3.3优质生活共建区

为实现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建设,将向阳堡和白堂的乡镇驻地改为街道办,纳入城区的统一管理。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4万左右。中心城区应加强与朔城区的同城一体化发展,推进朔城区、井坪区城市建设和周边村镇的融合发展,统筹安排功能分区,推进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管理与服务等的全面对接,促进居民生活同城化,打造平朔同城化的示范区和优质生活区。

3.4生态环境共管区

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资源共享、环境共治”的原则,加强平朔生态空间的建设与管制,联合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共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信息交流、跨界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饮用水源保护和河道整治区。严格保护大梁水库、耿庄水库及沧头河、杨溪河、七墩河、石湾子河、清水河支流、关河、大沙沟、七里河、歇马关河、马家河等河道的整治,形成平朔一体的生态格局。

——区域生态绿地。规划建议对平朔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生态绿地,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协调平朔交界地段生态系统的衔接与分工,结合水源保护共建井坪-白堂-主城区之间区域性绿地,进一步加大洪涛山生态可绿化力度,保障平朔交界带的生态完整性。

F299.2

A

1673-0038(2015)50-0074-02

2015-11-22

符岐(1979-),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朔城区朔州市转型
大同市朔城区:开展辣椒苗期田间检疫工作
朔城区:植保技术人员指导玉米红蜘蛛统防统治
朔城区:召开“虫口夺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班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