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乌苏里江流域湿地保护管理措施与保障机制

2015-04-16 09:35焉申堂,李楠,戴伟男
防护林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保护管理保障机制具体措施

浅谈乌苏里江流域湿地保护管理措施与保障机制

焉申堂,李楠,戴伟男

(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要对乌苏里江流域湿地联合保护、联合执法监测的具体措施与保障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以期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湿地环境状况的改善,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苏里江流域;保护管理;具体措施;保障机制

收稿日期:2015-04-27

作者简介:焉申堂(1980-),男,黑龙江绥化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设计和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9.93;P931.7;X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7.027

近年来,黑龙江省强力推进湿地保护建设,在湿地分布集中的大江大河流域内抢救性地建立保护区,建立了基本的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初见成效。黑龙江省在乌苏里江流域共有48万hm2湿地,主要分布于乌苏里江沿岸和七星河-挠力河流域。已建立兴凯湖、三江、珍宝岛、东方红、乌苏里江、虎口、三环泡、大佳河、七星河、挠力河、东升、六峰湖等十二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7万hm2,有效保护湿地面积42万hm2。有兴凯湖、三江等五处国际重要湿地,是生态区位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也是小流域内国际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为集中的区域。流域内有植物400多种,有动物30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珍稀动物21种,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物种遗传基因库。

1保护管理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改善湿地的功能效益,维护国家国土安全、粮食安全、水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拟开展乌苏里江流域湿地保护行动。以期通过在区域内开展湿地联合保护、联合执法监测、共同应对保护区面临的威胁和压力,改善黑龙江省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状况,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模式,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保护管理措施如下:

1.1 退耕还湿工程

在流域内相关保护区核心区,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对现有基本农田进行退耕,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国有农场、保护区国有土地开展补偿扩大湿地面积行动。出台退耕还湿管理办法,建立替代生计模式,合理安置转移失地农牧民,实现生态与民生和谐共存。

1.2 生物多样性重建工程

在退耕的土地上人工引水或弃耕自然恢复,实施植被重建,使其逐步恢复原始生态面貌。采取筑坝围堰等综合水利措施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建立候鸟迁徙小区,为鸟类提供栖息地、补给地、停歇地,开展退化栖息地整理、鸟类食物人工补给,架设围栏、警示牌等工程,重建野生鸟类迁徙走廊。开展区域限渔、禁渔工作,人工放养等综合措施重建湿地食物链。

1.3 水环境治理工程

从源头治理入手,在沿江重要支流两岸重要地域建立100m生态隔离带,人工重建或自然恢复植被,改善集水条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减量、增效,控制化肥、农药污染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现状,在充分利用当地的地表水资源和现有水利工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河流的水资源修建必要的补水工程,对退耕还湿区域内的退耕还湿地采取工程措施补水,力争恢复原始水环境。

1.4 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地方政府与省政府签订湿地保护责任状,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围,建立政府问责制。建立乌苏里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联席会机制,联合监测、执法开展保护工作。政府主导会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乌苏里江流域中长期保护发展规划,加强流域内保护管理机构间合作模式建设。建立统一的湿地调查监测网络体系,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

1.5 保护网络建设工程

加强现有保护区及公园的续建与升级,按照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县)级重要湿地,对湿地资源进行分级、分类、分区保护。对不具备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者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原生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丰富现有保护网络体系。

1.6 合理利用模式建设

围绕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开展以观鸟、赏鱼、垂钓、观光、休闲、历史和水域为核心特色,强化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题。重点打造兴凯湖旅游、抚远华夏东极旅游等一批重要湿地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具有自然之美、和谐之趣、浪漫之情的特色湿地旅游布局。

1.7 宣教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湿地宣教工作,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成立湿地保护协会,创办湿地学校。建立湿地宣教中心、湿地展览馆,开展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人员在职培训工作,加强对外宣传,利用现有的湿地网络资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湿地保护宣教网络体系。深化与国际组织、世界保护联盟、湿地国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通过履约与国际合作,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上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2主要保障机制

2.1编制区域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协调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约束无序行为的发生。规划要充分遵循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湿地的保护不能离开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又必须以保护为基础。要统一规划,科学指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如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相结合、保护与旅游观光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湿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2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定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方案,继续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逐步把退耕地并入相关保护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积极发展草业、畜牧渔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给退耕农户创造一个“再就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对其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监督管理,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3合理布局,建立湿地监测网点。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方法,建立湿地监测制度。注重监测网站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湿地监测站作用,通过长期监测,掌握地下水水位、植物及动物种群变化规律,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4开展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复合生态农业开发示范模式,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试验工程的研究,积极探索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最佳科学途径,指导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乌苏里江流域湿地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扩大湿地面积、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对增进生态公平和社区福祉、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宏瑶,温亚利.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林业资源管理,2010(3):1-5

[2]邢丽.关于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05(1):20-22

猜你喜欢
保护管理保障机制具体措施
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分析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麻江县渠道防渗改造的具体措施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