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2015-04-16 15:07李敏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李敏和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宣传心理知识等心理操作技术的运用,却忽视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达到的效果有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运用传统心理操作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营造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布朗芬布伦纳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成是历时系统,认为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重恰当处理突发的生活事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利事件对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不仅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而且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有把经典的心理操作技术和环境因素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第四中学,固原,7563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