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我卡”之后的学校道德教育审视

2015-04-16 23:39袁守东
中小学德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家长

袁守东

据报道,在2014年9月10日“美丽哈尔滨文明创城行”大型网络媒体采访活动中,哈尔滨市道里区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解决老人出门跌倒无人搀扶的困境。这种卡正面印有老人的照片、出生日期、病史及声明“被扶者的一切后果与扶者无关”, 卡背面附老人的亲属联系电话、居住地和救护电话等信息,另有四个大字“请您扶我”。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一片争议。

争议源自层出不穷的公共道德失范现象。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自南京“彭宇案”开始,老人摔倒“扶不扶”迅速成为一个困扰全社会的难题。此后,“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钟市民不敢扶”“无人敢扶致老人死亡”等报道,引发了许多人内心的诚信焦虑。“以怨报德”似乎推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善有善报”的道德教义,产生了一种致命的公众信任危机传染力,让想保有良知的人开始为事故后面纠缠不清的责任而担心并放弃善行,也给一些无良之人推卸社会责任找到了借口,“救人有风险,出手须谨慎”成了他们不语的心声。

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规避还是强化

许多人深信,“老人倒地不扶”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普遍,病根在于社会道德的滑坡与社会互信的缺失。中国社会高速转型,正经历着“道德的阵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道德底线,而大量鲜活的事例让“老人倒地扶不扶”变成了全民的纠结与恐惧。“扶我卡”并不能让公众的社会信任完全回归,难以扶起“跌倒”的社会道德,学校教育也无力回天。青少年阶段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他们的人格进程受到狭隘价值观的束缚,更不能让他们过早地宣誓为这种信仰而奋斗。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在学生家长中尤其普遍。2014年12月初,我们以本校和邻校562名学生家长为对象,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的内容为填空题:

(1)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小悦悦事件”和几起“救人反被诬”事件,您认为这些事件是否说明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滑坡?

(2)如果您某一天在路上也碰到了跌倒的老人,您是否会主动上前把他(她)扶起来?

(3)如果您的孩子在路上主动扶起了跌倒的老人,您会是什么态度?

(4)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加强道德教育对净化社会风气能否起到重要作用?

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家长们的观点完全与社会思潮吻合,这在我们预料之中。对于第三个问题,有78.6%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对孩子主动扶起跌倒的老人表示了强烈的担忧,有的家长甚至恳求学校“千万不要”培养这样的道德观,“千万不能”倡导这样的行为,告诫学校“那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也是在坑家长”。对第四个问题,三分之二的家长认为,净化风尚的主要力量还是成人社会,学校的道德教化“也许能教育出好学生,但不可能教育出好社会”。所以,还是应当以“教书为主,育人次之”。

精神成长需要向善的力量引领

难道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真的到了人人自危、道德沦丧的程度了吗?学校教育面对不良的道德现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相关教育,还是选择隔岸观火,“躲进小楼成一统”?答案不言自明:学校教育是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放松对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养成,必将导致社会道德的真正沦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身和谐发展。只有人个体的和谐,才有社会的整体和谐,因此,个体成员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这也正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旨意所在。学校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立的城堡”,进步的社会思潮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会不可避免地“泥沙俱下”涌入校园。学生,尤其是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会在耳濡目染后,在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教唆之下,被社会上局部的落后和个别的恶德所影响,动摇本来就不牢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混淆黑白,甚至误入歧途。当此背景下,尤其需要学校和家长、社会携起手来,帮助他们厘清是非,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善行。从国家角度来说,只有当承载民族期待的孩子们都能拥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都能成长为厚德、博爱的人才时,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有发展的前途。

从“道德恐惧”走向“道德自觉”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就是一份执著的信念和崇高的价值,在任何一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都是一种难得的敬畏,更是一种理性的追求。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提醒我们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所以,学校必须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参与道德体验过程,并经常享受到追求美德、拥有美德的荣誉和骄傲。而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从对学生生命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认识道德教育的价值,从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角度来认识美德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如果学校能和家庭、社会携手,共同营造道德教育的氛围,道德养成就会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作者单位:灌云县教育局

江苏连云港 222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家长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家长错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