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效提速

2015-04-17 11:11
福建质量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医事漳州市精简

漳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效提速

今年来,漳州市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着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突出高效运行、优质服务,大力实施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建设,着力解决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全市“大干6个月,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县全面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市级权力清单精简率达49.7%

市委编办坚持“职权法定、简政放权、便民高效、权责一致、公开透明”以及“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对市级40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正在行使的 行政权力事项,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11个类别进行全面梳理,把好清权、减权、确权、晒权四个关口,于6月底正式向社会 公布市、县权力清单,进一步规范部门权力行为。目前,市直40个单位市级行政权力清单由6108项减少为3072项,精简率达49.7%;县(市、区)权 力清单平均保留在3050项左右,精简率逾40%;精简力度为全省之最。

率先在全省开展前置审批条件清理

2014年,漳州市建立动态审批清理机制,采用“四个一律”方式率先在全省持续开展前置审批条件清理,推动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前置审批 材料分别精简了31%和28%。今年来,漳州市继续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能免就免、能简就简”的原则,凡是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材料一律取消;凡是前一 个审批环节已经提交的材料,下一环节一律不再要求提交;凡是对审批没有起实质性作用的材料一律不再要求提交;凡是可以通过共享获取业务办理所需信息或证照 的,不需再提交相关纸质证照和申报材料;凡是联办需要向多个部门提供名目繁多的书面材料一律整合精简为“一表制”“一套材料”等“十个凡是”,从源头上减 少对证明材料的需求。推行“十个凡是”后,市卫计委所保留的6大项23小项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申报材料11项,通过电子证件库调取20项,采用网上推 送43项,保留纸质材料102项,精简率达46%。

统一全程编码化管理、建立标准体系

漳州市大力推行以标准化替代审批方式改革,制定出台了《漳州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业务事项编码规则》,对全市进行统一的全程编码化管理,组织编 制覆盖漳州市所有窗口、业务环节的1064项标准和864幅流程图,把行政服务过程程序化、规范化贯穿于标准制定全过程,建立符合行政服务实际的标准体 系。目前,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单个

审批环节由5个压缩至3.2个,比省里提出的审批流程环节要求压缩36%,当日办结率由原来的44.8%上升到62%,群 众满意率达100%。

构建便利化智能服务平台

以市行政服务中心被列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为契机,漳州市在改进审批服务上狠下功夫,强化“三集中、三个百分百”,强化线上线下、虚实 一体,强化“1+1>2”效应,开辟审批提速通道,继续巩固提升“一次性联合告知、联合踏勘、联合审批、市县联动”的并联审批机制,建立重大投资项目“模 拟审批”机制,以审批“零等待”促使项目早日开工,为建设项目节省2-4个月的报批时间。深入推进“一照一码”、“多证联办”的便民举措,增加智能化设 施、采用智能取号,提供“96123”专线、官方微信、二维码和手机短信等人性化服务,进一步精简申报材料,方便业主和群众。目前,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 务事项已全部入驻网上大厅,网上办理率超60%。

积极推进特殊区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

漳州市积极探索试行“园内事园内办结”,按照管理下移、审批前移的原则,学习借鉴自贸区经验做法,推进特殊区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将直接面 向企业的经济管理事项交给园区行政管理机构管理,解决特殊区域与行政区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企业多头办理等问题。并率先在全省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通过 先照后证、认缴登记限制、简化经营场所、放宽经营范围登记等举措,放低准入门槛,激活民间投资创业活力。目前,漳州市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由136项减至17 项,带动全市市场主体登记平稳有序发展。

改革主要目标:

持续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放管结合,提升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便利化建设水平,深入推进监管方式创新,改进政府服务方式,为企业松 绑减负,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激发社会投资创业创新活力,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的新漳州。

改革工作重点:

继续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接、放、转工作,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动态清理机制,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优化简化 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项目,全面提速审批效率,强化审批全过程编码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着力打造高效的投资便利化服务平台。

台湾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医卫项目落户泉州

(漳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不久,在海峡西岸就能享受台湾优质的医疗服务。本届厦洽会上,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牵手泉州,双方正式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在泉州建设包括颐和三甲综合医院在内的一系列医疗健康项目。这是目前台湾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项目,功能有望辐射全市乃至福建全省。

作为台湾医界规格最高、活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联盟组织,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在今年1月发起设立海峡两岸医疗产业基金,初期资金规模5亿美 元,计划五年内筹集50亿美元,以专项资金投入两岸医疗、生物科技、教育等产业领域。正在进行中的厦洽会,成为这笔资金寻找“婆家”的大好平台。

与台湾有着“五缘”优势的泉州,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泉州对我们而言像家乡一样亲切,落地在这里,既为了泉州和福建乡亲的健康福祉,也旨在打造一个未来两岸最耀眼的健康智慧医学城。”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理事长黄松雄说。

据了解,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与泉州的合作具体包括四个子项目,包括新建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一个综合性健康养生养老村,与一家市区医院达成 合作,并争取申办一所医科大学。其中,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颐和三甲综合医院项目用地面积369亩,计划总投资5亿美元,规划建设床位3000张。项目将 分两期建设, 一期投资约3亿美元,建设床位1200至1500张,包括心脏医学中心、脑中风中心、癌症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以及医护人员综合用房。二期将建设一 期项目扩建工程、内镜微创培训基地及医护行政人员培训会议中心等。后续还涵盖养老养生、医学教育、医学与生物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化等一揽子投资计划。

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子项目,颐和三甲综合医院格外引人注目。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请来台湾著名建筑师、长期主持长庚体系医院设计工作的刘 培森操刀设计。“我们想打造一座全世界最高等级的智慧型医院,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融入软环境中。”刘培森告诉记者,首先它是一个运用绿色能源的 建筑物;第二是它将具备闽南式的建筑风格;第三它将拥有先进的医疗科技支撑。

颐和三甲综合医院院长唐高骏希望把台湾优质的医疗服务引入泉州。“台湾医疗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对病人的照顾非常用心,服务精神十分可贵。泉州与台湾渊源深厚,我们希望以此为平台,强化两岸在这一领域的交流合作。”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猜你喜欢
医事漳州市精简
张慕歧与张葱玉的一段医事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印 玺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科技背景下医事刑法应对的基本立场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新时期医事法学面临的挑战及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