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造型技术”课程群“四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4-17 16:28陈莹魏静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女装教材课程

陈莹,魏静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女装造型技术”课程群“四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莹,魏静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围绕服装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以“体系化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专业综合化教师队伍”为保证,以“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为途径的课程群“四化”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课程之间融合不紧密,教学资源分散,技能培养与目标单一,难以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等问题,为提高学生女装造型设计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女装造型技术;课程群;教学模式;综合能力

我校(温州大学)“女装造型技术”课程群教学团队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在专业知识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女装造型技术”课程群(由立体裁剪基础、立体裁剪应用、女装结构设计一、女装结构设计二、服饰品设计5门课程组成,合计264学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以“体系化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专业综合化教师队伍”为保证,以“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为途径的课程群“四化”教学模式,在全面提高学生女装造型设计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基本理论+板型技术+立体造型+整体搭配”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们从课程群整体功能出发,弱化课程的独立性,注重教学内容分配与实施的关联性、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衔接性[1];打破课程、实训、师资等壁垒,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各门课程的关联与综合[2];整合构建“基本理论、纸样设计、立体造型、整体搭配”四大模块、11个子模块、23个知识能力点(见图1),以突出课程群融合、分解及整体优化的功效。教学过程实施“三综合(综合教学、综合实训、综合项目)、二集成(资源集成、课程集成)”的运行机制,采取“一课多师、多课融合、课程联展、课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和互用,学生的设计、造型、制版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3]。2009年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获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1年创建了温州市精品课程“女装结构设计”;2012年“服饰品设计”获学校资源共享课程。至此形成了以国家精品课程为龙头的梯队式精品课程群,有效支撑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重点学科A类、学校特色专业等项目的成功获批,推动了教学质量及专业建设的整体提升。

二、建设“系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体系化教学资源

1.建设与课程群相配套的精品教材群

教材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保证。我们注重课程群教材的体系结构,强化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联,实施了“纸教材与电子教材、单课程教材与课程群教材、多媒体软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策略,完成了课程群的教学整体方案,形成了与课程群配套的精品教材群(见表1)。浙江省重点教材《礼服设计与立体造型》于2011年8月出版,《女装结构设计与纸样》于2010年8月出版,均已重印3次,发行1万3千余册,连续多月进入“开卷全国服装工业前100名图书排行榜”。近年来出版教材6部,其中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3部,“十一五”“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6部,获部委级教材奖2个;出版教学软件2个;获浙江省课件评比三等奖、学校一等奖。

2.开发与课程群相吻合的优质网站群

注重每门课程教学网站或教学平台的建设,开发多功能、多模块、开放式的优质网站群,实现了网上答疑、在线测试、学习讨论、互动共享等立体化服务。课程群对应的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量大、功能性强、点击率高及有效利用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与示范性。服装立体造型网站(http://ltcj.wzu.edu.cn/ fzltcj)点击率达88.6万人次,获得广泛的赞誉与好评,为推动本课程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的体系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多向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支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知识拓展、自主学习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建立“一师多课+综合教学+合作发展+服务社会”专业化教学团队

1.一师多课,综合教学,全力打造课程群名师队伍

拥有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能否实现课程群及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课程群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各2人,企业教师1人。我们坚持两个观念转变,即由个体意识向团队意识转变、由专有意识向共享合作意识转变,采取集体备课、学术交流、教材编写、传教帮带等途径,开展教学研讨。团队教师不仅精通单门课程的内容,还要掌握多门课程的内容,即一师多课,结合成教学共同体。教师合力指导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使教学效果与效率得到优化。2009年以来,团队教师共出版教材7部、课件2个;发表教改论文11篇;承担国家、省、市、校级教科研课题40余项。团队中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设计师、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各1人及各种奖励29项。

2.合作发展,服务社会,推进团队科教研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坚持教师到企业轮岗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温州报喜鸟、风笛、雪歌等著名服装企业学习锻炼,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增长才干。课程群的教师都有在企业工作与学习的经历,同时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围绕企业产品研发及生产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服务与社会培训等工作,破解企业技术瓶颈,设计企划与研发,努力推进教研、科研、服务工作的一体化建设。将多种科研成果和研究过程直接引入教学,教科研经费达325.1万元,提升了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实际功效。

四、实施“项目整合+能力综合+展赛结合+产学融合”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

1.项目整合,能力综合,形成多课程联动效应

结合课程群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构建课程群“三层次、三能力、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立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将各实践项目与实践环节有效衔接与整合。课内实训实施“一课多项、一项多课、教学做练合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即基础性实训采取一门课程分解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以项目形式驱动;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则融合多门课程组织教学,如礼服的综合设计项目就由“立体造型应用”“服饰品设计”两门课程共同承担,达到礼服设计制作及饰品搭配同步完成;款式板型设计项目也由“立体裁剪基础”“结构设计二”等课程共同承担,以提升学生女装整体造型设计的综合能力。

2.展赛结合,产学融合,多渠道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依托温州服装产业优势,吸纳企业资源,与十多个服装企业联姻,进行专项服务、开发综合设计等项目,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与市场。展赛结合,多次成功举办课程展与课程联展,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参加作品展示,同时还得到企业对作品的讲评与挑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卓越计划”后,为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开展了技术等级考核,通过率达100%,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服装造型问题的综合能力。产学融合,与企业合作成功举办“东蒙杯”“风笛杯”“加紫杯”“嫁依工坊杯”等服装设计大赛,吸引学生1100余人次参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获省、市及校级奖励56项。通过搭建展、赛、考、产学合作的多种平台,多渠道强化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竞赛中成长,在创新中提升,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市场适应性。

[1]洪小娟,杨小进,黄卫东.依托课程群构建信管专业模拟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4):130-133.

[2]乔付,曹景萍,王国权.“信号与系统”课程群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1):102-103.

[3]林若波,林汉顺,陈旭文,等.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电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1 (2): 133-135.

G642.0

A

2095-3860(2015)01-0046-0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纺协函〔2011〕74号);温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行政〔2010〕119号)

陈莹(1983—),女,山东临朐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E-mail:cy06101@126.com

猜你喜欢
女装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女装流行面料
女装风格与细节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