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视角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

2015-04-19 10:44
山西建筑 2015年30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感性人性化

朱 忆 莲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感性视角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

朱 忆 莲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探讨了感性视角下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感性表达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基于感性视角下的公共设施设计更能符合人们的需求,并指出感觉与知觉,联想与想象,意象与意境是主导感性表达的因素。

感性,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审美,艺术

公共设施设计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是艺术与社会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的开发平台,也是公众与公共设施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的重要领域。谈到公共设施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大都体现在城市的商业文化中心、市民广场公园、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和居住区户外场地等等。而公共设施是长时间放置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作为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设置能够让城市生活体系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舒适。与追求功能至上、提倡简约的理性设计相比,注重与情感交流的公共设施设计更加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会使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艺术气息。

1 感性与设计

感性是人们凭借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周遭环境及其事物的认知,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下定义的过程。感性基本是由个人的情感决定的、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而是凭借先入为主的模糊印象来做判断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即是感性的实体,只有感性才能确认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归功于感性”[1]。这是人的本身所具有的内容,它的存在推动着人类生命活动不断前进与发展,这在审美活动中特别突出。这也就证明了感性在审美形式中的主体地位,使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抛开繁琐的技术层面与功能内容,进而打破理性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更好的体会精神文明的真谛。

1.1 感性因素在我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原始时期出现的艺术品石器、玉器,以及夏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虽然有部分的图案装饰,但它们的功能性远远超过其自身的艺术性,都是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必备品,而非单纯的工艺品。从唐朝开始,金银材料逐步成为艺术品的主要材料,在以实用性为前提下,功能实用性与外观审美性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低下以及工艺品技术的发展,其外观视觉设计的意义又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地位的象征,从而使艺术设计的意义覆盖的更为广泛,将人的感性因素物化在设计形态之中。

1.2 感性因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视角下,感性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正逐步渗入现代生活中,同时对现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公共性活动,设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欧洲的功能主义到美国的式样主义,设计风格不断发展,由原先注重功能性、耐用性、持久性转变为立足新颖、不断抛弃,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逐步形成了以感性为主导的设计审美认知的思想。这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类的情感因素对于设计的重要影响,宣扬设计作品的感性精神,使设计更富有个体性。同时,富有感性精神的设计是让使用者与使用对象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它将功能与情感相结合,使设计更为人性化[2]。因此,感性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审美视角。

2 公共设施中的感性表达因素解析

公共设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主要是指社会的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也称为“城市家具”“街道家具”。城市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对于功能性完善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性能起到推动作用。一个设计既符合其功能性又满足视觉体验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提高使用率,也能与使用者内心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使用者—公共设施—城市环境之间良好的审美原则。从这一点上说城市公共空间的意蕴,应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追求,不是单纯的空间设计,而是突出人与物情感交流的情境化的审美空间。感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从人的本性出发,激发创造性思维,摆脱单一的思维模式,使设计者在公共设施产品的开发中寻找象征性的事物,通过感性设计赋予多角度的审美维度,从而在艺术层面上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和谐体验。所以真正源于感受主体的感觉与知觉、联想与想象及意象就成为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主要的感性表达因素[3]。

2.1 感觉与知觉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都是通过知觉将我们所获得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再塑造,是人们自身的认知[4]。阿恩海姆认为:“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5]。人们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不仅仅是针对其外观的认知,而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感觉到其中人性化的一面。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不同在于,理性思维是单纯的机械式复制;感性思维则是把人的主观意识与公共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发挥创造的能动性,使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功能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而言,以感知作为基础能够缩小人与事物之间的情感差距,使得人们在使用该事物时能从感官及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形成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效果。悉尼街头的树篦子和井盖,见图1。传统的树篦子和井盖与现代艺术造型相结合,通过富有创意性的视觉设计与周围马路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意识到公共设施同样可以兼备美观及实用性于一体。这样的设计作品将感知与创意性相结合,渗透到人的情感深处,与物质世界融为一体的内在统一,使其场所也获得了人文精神,并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表达。

2.2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自由的,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将没有共同点的要素连接起来。想象的思维是人在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事物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想象即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理性思维中的联想与想象是以客观事实为基准,通过科学判断来反映实物的客观性。感性思维下的联想与想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依据,通过审美感知的方式表达事物的情感需求。对于事物造型的联想与想象是人的本能反应,观察某一物体时人所思考的方向将由人的心理所决定,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会找寻相似点。例如:Hapa事务所设计的“吸管公园”,见图2,图3。原本这一空间是处于商业与住宅大楼之间的公园,运用富有曲线美的“线条”缓解了长三角形场地的尴尬,让原本索然无味的公共空间充满了趣味。而人们正是因为吸管的线条美,让人联想与想象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说联想与想象往往是与特定的情感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在感性视角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会根据设计者自身的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思维表达,将毫无关联的要素联系到一起,重新组合,形成有意的形象表达。

2.3 意象

意象是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人的感情与物体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意境。意象与表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透过表面观察更深刻、抽象、曲折、复杂的内容。朗格认为公共设施在与周围环境产生交流中与人类情感的某些方面相融合,便拥有了人性化的一面。换句话说,公共设施在人类感性的视角下所拥有的意象,是人类在其高级形式的情感蕴含。

拥有情感作为支撑的多个意象构成了“意境”,这使得公共设施在表达效果中更为具体。例如:纽约的高线公园,见图4,图5。这个游走在天地间的空中庭院,是历史与现实需求结合的人性化设计的体现,将传统座椅、植被、灯光、路面、材料等公共设施,以使用者感性的视角创造性的发挥,形成多个意象,让人在休闲之余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体会到深层的意境之美。所以意象的构建,需着眼于当前的情境,通过感性化的设计将其与三维空间结合,并且用审美体验的方式,达到情景相融的意境。

3 结语

公共设施的设计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作品,早已融入社会生活,以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来说公共设施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于感性视角下的公共设施的研究探讨,是将理性设计与感性结合统一,注重使用者与其感情的联系。设计者应当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公共设施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又能为城市环境的和谐建设发挥作用,为城市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使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独树一帜。

[1] 丁 玲.设计艺术中的感性因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0):42.

[2] 李映彤,陈汗青.设计的感性与理性思考[J].包装工程,2007,28(1):170-171.

[3] 卜颖辉.谈感性视角下的街道家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4,1(35):95.

[4] 刘 谯.景观形态之感性建构思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5):139-143.

[5] 林 琳.格式塔(完形)原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7.

The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in perceptual perspective

Zhu Yilian

(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jing2118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under the perceptual perspective, analyzed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factor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based on perceptual perspective could meet the people’s needs, and pointed out that feeling and perception,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perceptual, urban public facility, humanity, aesthetics, art

1009-6825(2015)30-0023-03

2015-08-20

朱忆莲(1992- ),女,在读硕士

TU984.14

A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感性人性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