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 育 · 乐——记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杨守伟

2015-04-20 01:11徐富海
中国民政 2015年20期
关键词:护理员福利院脑瘫

本刊记者 / 徐富海

“这是建建,六一在演节目,他照顾弟弟妹妹,很有爱心。”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杨守伟指着手机上显示的一个健康、快乐、胖胖的小男孩,兴奋地向我介绍道,“我很喜欢这个孩子。我们的孩子绝对不会打小的孩子,他们一块玩儿,我敢跟你保证,有东西吃,大的(孩子)绝对给小的(孩子)。都说福利院的孩子很自私,但是,我们的孩子不会。都说福利院的孩子很自卑,但是,我们的孩子不会,我们的孩子都很阳光。而且都说福利院的孩子瘦瘦的、弱弱的,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白胖胖的。”随着手指的轻轻滑动,一张又一张生活气息浓厚的照片扑面而来,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张张朝气勃发的笑脸,显示着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是多么快乐幸福!随着对福利院了解的加深,我逐渐产生敬意,更加佩服眼前这位外表柔弱、温和可亲的“孤儿妈妈”杨守伟。在山东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工作16年来,她把每一个孤残儿童都当成自己的亲生子女,在抚养照顾儿童方面探索出了养、育和乐“三部曲”,用母爱来诠释对生命的尊重和人间大爱。

“我是有孩子的妈妈,觉得护理孩子很正常,但到了福利院以后,发现情况和我想的不一样。”回忆起刚到福利院工作时杨守伟说。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福利院孩子可能和一般幼儿园孩子相似,会走路,会说话,会吃饭,会跳。但到福利院以后,杨守伟看到的孩子却是大多有残疾,病形各异,轻重不同,有些孩子甚至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疾病、智障、肢体残缺等困扰着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杨守伟意识到,“照顾好他们,不仅需要有母爱的慈怜和耐心,更需要超出常人的决心和勇气。”

吃饭穿衣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福利院也成了不少孩子的难事。有些孩子一次只能喂一点,一顿饭可能喂几十次、几百次才喂饱;有些孩子没有吞咽功能,好长时间才能喂进去;脑瘫的孩子穿衣服特别困难,有时候十分钟才能穿上孩子的一只胳膊……一个孩子一个样,一个孩子一个病症,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需要想办法,自己找小窍门。生怕烫着孩子,杨守伟常用皮肤试奶温。为了让孩子们穿得舒服一些,杨守伟就自己动手给孩子设计衣服,比如选择什么布料,什么地方开扣、带拉锁,就是买衣服也基本上是松紧性比较大的。

早产儿小敏(化名),刚到福利院时还不到3斤,器官发育不全,营养严重不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杨守伟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小敏的护理工作,坚持24小时用热水袋保持体温,每隔两小时喂一次奶。经过数十天的悉心照料,硬是将小敏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福利院无条件接收每名孩子,但难题也往往接踵而至。2008年的一天中午,福利院来了一位鱼鳞病患儿小玉(化名)。第一次见到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杨守伟也被吓呆了,但稍稍镇定后,依然微笑上前紧紧地抱起这个孩子,给她洗澡、消毒,换上干净的衣服。鱼鳞病是无法根治的顽症,护理难度很大。但杨守伟坚持定期给小玉洗澡,每天按时涂药,尽可能多地给她拥抱和鼓励。几个月后,小玉有了很大变化,多处皮肤出现正常肤色,一直都不说话的她竟开口叫起了“妈妈”。

孩子多、护理人员少,一个人要同时照顾七八个孩子,杨守伟和同事们一天到晚都有忙不完的事儿。遇到孩子生病发烧,更是忙不过来。照料不同病症的孩子,如心脏病、唇腭裂等,需要相应的护理知识,200多名孤残儿童病情各异,单一的护理模式根本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那时候,杨守伟就想到了学习知识。

母爱如海。

把孩子喂胖了,身体好了,做过手术后智力也有所提高了,接下来怎么办?杨守伟开始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希望福利院里的孩子也有美好的未来。

“帮助孩子学会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我脑中马上想象到这个孩子没问题,以后他能够自立。对于护理来说,孩子自立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对孩子来说,这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杨守伟说。

杨妈妈在喂孩子吃水果泥

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福利院就不能满足于传统的“重养、重治”,而且要重教,重视培育儿童完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习惯。

虽然自己不是护理专业出身,但杨守伟注意学习,从各个方面吸收护理知识,从网上搜集,也找医院专家咨询,她还买来了很多学习资料,硬是啃下一块块大部头“硬骨头”。没有时间,她就放弃节假日;没有老师,她就四处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努力,杨守伟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特梭利中级教师等多项资格证书。

在早期教育当中,有一条是多和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交流。杨守伟在工作中发现,婴幼儿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福利院工作人员少,要照顾的孩子多,很少有机会把孩子天天抱在怀里。最忙的时候,一个护理员要给二十个孩子喂饭,语言交流少,肢体互动也少,怎么办呢?

杨守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有资金,招聘不到更多的工作人员。面对这种情况,杨守伟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个办法——让孩子离开床铺。把一个垫子放在房间中间,将孩子挪下床,放在垫子上,这样孩子翻身再也不会碰床栏了,而且孩子之间也有互动。“孩子在床上,我们换尿布、喂饭的时候都是低着头,低头时间久了精神不好,但是,孩子下床以后,可以照看,可以把孩子抱怀里。平常喂的时候一次只能喂一个孩子,把孩子放到垫子上之后,能够同时和很多孩子在一起,你喂这个孩子,另一个孩子趴在你身上,感受到和你的肢体接触。”杨守伟高兴地介绍自己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孩子需要被抚触、被安慰,被人抱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幸福、很有安全感的事。”杨守伟提出每天对孩子抚触至少2次,拥抱最少7次,抱到地垫上2次。她说,“情感上的‘疗伤’更有助于孩子的康复。”

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社会,杨守伟还经常把福利院的孩子带回家,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氛围和温暖。

脑瘫是福利院孩子中最常见的病,杨守伟与同事运用社工理念和方法,从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入手,采取情感交流、心理呵护、音乐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干预,使40名脑瘫患儿康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杨守伟在福利院提出“科学养育”的理念,采取情感交流、心理呵护、音乐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综合干预脑瘫儿童,使脑瘫儿童在生活护理的同时得到康复锻炼,获得了2012年度全国心理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照顾儿童方面,杨守伟不仅耐心、细心、贴心,而且动脑筋,她总结出了早产儿护理的三个关键措施,花费十几个日夜为脑瘫患儿设计了“脑瘫衣”,为唇腭裂患儿设计了专用奶瓶等,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赞扬。

2008年,杨守伟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学了这个(社工)以后,我想到让孩子快乐。”杨守伟说。“我做到了养好,把孩子养好以后做到了教育,教育好以后让孩子要快乐。”

怎样让孩子们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呢?

“打扮”,杨守伟说。“我希望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减少工作当中的压抑,心情也开朗起来。阿姨们快乐了,才能把这种感情带给孩子。在让孩子乐观的基础上,让我身边的阿姨们也快乐。”

营造快乐的氛围,培育乐观的情绪,打造向上的心情,在这方面,杨守伟从小事入手,时时刻刻注意孩子们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培养。

在工作当中,杨守伟与护理员们经常都给孩子们拍照,拍完以后输入电脑,给他们留档案。有一次,杨守伟给建建拍了一张照片,建建乐坏了。那是过年时给他买衣服的照片,看着穿上新衣的自己,建建高兴得不得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我们是护理员,我们干的是最一线的活,外边有些人会说我们不就是护理智障孩子嘛,现在我觉得自己挺骄傲的。为什么骄傲呢?通过我的努力,让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找到了家庭;通过我的努力,让病情很严重的孩子能够吃进去饭,能够胖胖的、干干净净的,我觉得我骄傲。当然,生活设施、房间等这些都是政府给予他们的环境。但是,爱是我们给予的,我们是传递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我把爱传递到了,所以,我有时候觉得骄傲。”杨守伟说,忘我的付出,只为让福利院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16年来,杨守伟也记不清有多少孩子在她的怀抱里快乐成长,健康长大。有人笑她傻,但她总是淡淡一笑,笑里是幸福,是无憾,用她的话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我应该干的,因为我是这些孩子的妈妈!”

猜你喜欢
护理员福利院脑瘫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福利院的孩子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BABY,COME BACK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顾秀莲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共度“六一”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