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诗人和诗歌——读《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2015-04-20 02:18聂菲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天真记忆诗人

聂菲菲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魏天真和魏天无这部主要谈论诗歌的著作《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即是对当下诗歌和社会人伦的一份“懂得”,一份“慈悲”。他们谈的既是诗歌本身,也关乎存于当世的社会人伦,其中蕴含着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和生命个体的崇高理想。

这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真有意思》 为魏天真著,第二辑《无所遁形》为魏天无著,第三辑《观世之音》为二人的对话录。对话录的话题有些就是前面两辑文题的继续和深入展开,而且,二人交谈有时会碰撞出意外的文学火花。总体来说,他们讨论的都是比较具体的问题或对象,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魏天真在一些问题上观点更为激进一些,但二人对诗歌现存问题的痛惜与对好诗理想的祈愿是一致的,对诗歌关乎的人性、社会、国家、历史及语言本身的关注和解析,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诗歌理想和社会担当。

该书主要谈论的是诗歌,将作者对当下诗坛的现状、某位诗人的创作、个人对诗的一些思考等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不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学院式批评,但却融入了作者最为真实、真切的看法和思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文学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文学是人学”,而在这些关乎人类心灵和民族精神演进的文学文体中,诗歌是其中的精华,是“文学中的文学”。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虚拟网络等裹挟下的复杂语境下,诗人生存的现实空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只能是变小而不是扩大,但反过来需要诗人伴随着“向内转”的视角而拓展精神与心灵的空间。透过诗人的眼睛和笔,我们不仅知晓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做一个中国诗人”和放弃“长安”、回归“楚国”的还乡理想,更深刻地知道了个人化心路历程中透视出的人类世界。在与自己和与他者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理解或许诗人注定是失败的,而诗歌本身则注定是不朽的。比如,两位作者在书中都提到了海子。生前,他生活困顿,情感受挫,到处碰壁,乃至于死后也遭到“侮辱”与“损害”。但他却追随他的“瘦哥哥”梵高,即便在最困顿的时刻也只肯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他所追求和向往的爱情也化在美丽的诗歌里——“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在他的诗歌王国里,他就是国王。最终火车的铁轨卷走了他的身躯,而他随着诗歌“终将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对于当下读者对海子的接受和炒作,以及他的诗歌文本自身都表达了自己真切的看法。他们怀着对诗人、对诗歌的“同情之了解”,带给我们一个像杜鹃一样啼血哀鸣,虽不得世人理解但却同情世人,执著追寻生命真谛的“先知”形象。

此外,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新角度。魏天真在第一辑中有一篇《诗歌是声音的雕像》;在第三辑《声音的背后,记忆的后方》的对话中,与魏天无对这一问题又有进一步的讨论。将声音这一叙事学的重要范畴引入对诗歌的分析,既特别新颖,也为感受和解读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并且,中国本来就有歌诗的传统,有些诗原就是唱出来的。魏天真以剑男的诗为例,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诗歌是一种声音,并且特别强调了诗的声音是它自己的声音,不同于音乐,“诗灌注生气于音乐,诗的声音乃是音乐的灵魂”。虽然诗歌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规约在当代诗歌的写作中早已辉煌不在,但对优美天籁的渴望促使我们听听诗歌独特的声音。这声音借由诗歌示于众人,对其中声音的倾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声音本身就是作者、诗歌自身、读者等的多重对话,而声音中传递出的“声音”,不论是诗的言内之意还是言外之意,既属于诗也超越了诗本身:属于诗,是说诗歌的声音本身会携带着作者写作的意图指向,是诗歌天然的有带给人美感、惬意或痛苦、哀愁的能力;超越了诗本身,是说声音本无哀乐,从声音中解读出的作者或读者的欢乐与哀愁,多重声音的连贯或断裂展现出的对某种现状的态度,从诗歌中读出这些“声音”的是人。诗歌的声音承载的是个人或时代的记忆,人是靠记忆活着的动物,人类心血凝成的艺术形式——诗歌更是记忆中的精华,只不过随着机械复制和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人类创造性的记忆和经验不断匮乏,使得诗歌的记忆只能不断向后退。但在我看来,这仍是以退为进的,因为当诗歌与世界并行,观察问题并与之抗争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在“协助世界”。声音本身就有一种魔力,诗歌的声音更是带我们跨过了时空,走过了轮回,传递出世间的七情六欲和百态人生,传达出天地间的一种不断变化而又亘古不变的诗情画意。

《真无关:与他者比邻而居》作为一部介于大众读物和文学批评之间的著作,带有中国传统印象式诗话、词话点评的色彩,为我们更好地走近文学、走进诗歌世界,提供了一座桥梁,读起来不至于太轻松也不会太累,对于初涉文学的学子是一种指引,对于久浸其中的人是一杯香茗。另外,对诗人、诗歌的持续的关注和思索,既是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关怀,更是引导我们回到诗歌、回到文学本身的一种努力。作家余华曾说:“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现在,附着在诗身上的因素数不胜数,甚至已不堪其重。自然,诗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但应该与其在时间、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诗歌不应该只是见证者,更是思考者,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做到旁观者清,发出一种更理性也更深刻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是对诗的一种见证和思考。这份见证与思考既是具体可感的,也是抽象超拔的,因为它关乎诗的发展,关乎人的存在,更关乎精神和心灵的栖居地。

诗人或许是天地间最痛苦的灵魂,但正是这群先知式的、为人类而思考的痛苦灵魂,带给我们冷漠世界里的惺惺相惜和一丝温存。我们对他们的需要和依赖远远超过他们对我们的索取。“我深信,我永远是这块亲爱土地上的/那个呕吐诗句像呕吐出一朵朵呛人的花的/那个春天的酒鬼。”(黑大春《圆明园酒鬼》)对情的祭奠与怀念,对逝去的不断追忆,对于人是一种残酷,但这份残酷却可以在诗歌里找到一份“懂得”。而《真无关:与他者比邻而居》这部书,是对这份“懂得”的真诚发现和更深层的对诗人和诗歌的一种关怀与慰藉。这份“懂得”里融注着两位作者的真情与努力,以及作为学院里的知识分子担当社会的责任感。

猜你喜欢
天真记忆诗人
天真热
天真童年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