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细节处理的优化

2015-04-20 02:18吴永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小草细节

王 皎 吴永君

平时经常听一些名师上语文课,尤为感触的是他们不仅仅教学设计精妙,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清晰,更让我们钦佩的是他们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在我们看来或我们操作上会走向“失误”的细节,他们却能力挽狂澜,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走向活力与高效。至今记得几年前去南京听课,一位特级老师上《差不多先生传》,他先示范朗读,一开始他用滑稽的语气读,在我们听来甚至有点油腔滑调,可就在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他时,他突然脸色一正,提高声音,字正腔圆地朗读了最后一小节。那音质,那纯正的普通话,那高昂声中又带着严肃认真的语调,一下子镇住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音落掌声雷动,因为我们都听出了这位教师的细节处理,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了最后一小节的画龙点睛。

联想当下的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都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有效的课堂。对于有效二字,相信一般的人都从“效率”上理解,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量越大,效率就越高;工作量小,效率就低,这种理解无可厚非,但今天的“效率”已不仅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的量,更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收获,而是应从三维目标上去看收获!不仅是指向某一些人的收获,而应是指向全体学生的收获。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注重优化课堂的细节处理。

所谓课堂细节处理,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细小环节的处理,它也许很小,微不足道,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一个环节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顺利展开,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一个环节处理不好,看似学生学得头头是道,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可一到考试,学生对这个环节上呈现的知识与能力考点仍然没有领会,不能举一而反三。从听课中也常见细节处理不好而带来的不良后果或因细节处理不当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例子。那么如何注重与优化处理教学细节呢?

一.把优化点扎根于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点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眼中要有学生,而且要有全体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教师也不可以放弃。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即使是轰轰烈烈的情形,仍会有一些游离于外,他们或分心或仅仅是听听而已。而我们的教师却视而不见。课堂上主宰的是老师。表演的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即使有些落后学生想发言,教师也会忽略不计。即使我们的落后学生想学习,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不给与机会或不给与指点。因此在处理教学细节时教师首先要想到学生,想到全体学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语文课前检测字词,老师叫一个学生上黑板默写,没想到这个学生不知是后进生还是预习不充分,书写慢,字又不好,拼音又不行,挂在黑板前好久还没完成。在这段时间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看着这位同学写,有的在默默地笑,有的还悄悄地在讲话。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效呢?你如果说没有效果,也有效,学生学会了等待,你也学会了注视。但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吗?不是。因为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很清晰的,检测字词,巩固字词,因此这一段时间相对于其余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浪费,如果教师让其余同学也写一写,甚至抄一下字词,那么下面的学生也在自我检测,也可以更好地反映自我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即使都会,也是一种积累,更是利用好时间的表现。

二.把优化点立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上。

细节的处理反映的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凸显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因此优化细节的处理的着眼点就是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体验领悟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掌握通用的语文学习工具。

有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品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大多数学生只着眼于赏“钻”字,大家也很容易地得出这个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于是教师就灵机一动,就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语言的赏析。下面是他的课堂片段实录:

师:谁能将“偷偷地”三个字的语气读出来?你们想象一下,“偷偷地”应该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学生们立刻在下面轻声地读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举手起来回答了。)

生1:我觉得声音应该轻一点,太大了就不叫“偷偷地”了。

(生1用轻柔的声音读。)

生2:我觉得不仅声音要轻,读起来还要有点儿弹性。

(生2用轻而带点弹性的声音读,效果很好。)

师:谁来说说,你在“偷偷地”三个字中读出了小草什么样的特征?

生1:我读出了小草的调皮可爱。

生2:我读出了小草生长的不引人注意,似乎前两天还没有小草的影子,突然间它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势很好。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再来注意一下这个句子的句式,它是一个倒装句。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样两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大家试着读读看,多读几遍!

(师出示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改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通过读、比较,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强调小草“嫩嫩的、绿绿的”的外观特征。教师对这个教学细节的处理可谓精妙,一方面通过“读”来理解语言中隐藏的情感,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句”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句式的妙用。这样的细节处理,教师利用朗读法和比较分析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体验中与生活对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把优化点落实于语文学习过程的“对话”上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自我参与学习、体验过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于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起主导的作用。观察课堂师生表现,对话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流式,但是在课堂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面向一个学生开展师生对话,有问有答甚至有追问,但老师仅指向一人。其余的同学有的可能在窃窃私语,好像事不关己;有的走神,似乎心神不定。在这样的细节中,教师如果仅仅这样处理,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对这个学生而言,也许是有效的,能通过与教师的对话促发思维。但对一些“控制力”、“学习力”较低的学生而言,则这样的处理可能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

教师与学生“对话”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对话而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与评析。因此处理这样的细节,要注重的是如何把“所有”的学生都“拢”入学习的探究的氛围之中。这样的处理才是有效的。

我校徐霞老师在执教《国宝——大熊猫》一文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

徐老师请学生回答文章哪一部分写得极为生动的问题后,就随机报了一个学号请这个学生起来朗读。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学生读得实在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缺乏情感(因为这篇生动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实质也隐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读不出来,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朗读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也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的朗读没有读出应该有的情感,学生读不出来也可能学生不理解作者隐含的情感。

徐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没有批评指责,只是让其他学生来做评价,学生的评价恰如其分——情感不到位。于是徐老师请评价的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读并请他读一读。这个学生读得非常好。徐老师又请先前的这位学生来评价他读得如何,这位学生说读得不错。徐老师这时才对他说:“你现在也应该知道怎么样读了,你再来试一次,相信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于是这位学生按照这段文字应该有的情感抑扬顿挫的朗读了起来,读后赢得一片掌声。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开心地坐了下去。老师让所有的同学齐读了一遍。

那看似一个不经意的片段,也许激发了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果是这样,那老师真的是功不可没。反之如果教师仅仅以自我的示范而一展而过,学生也许会心动,但没有行动的经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尤其是在思维上或知识能力上的某一方面的欠缺,注重优化处理,恰恰可以成为课堂的生成,而对于生成的有效处理又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注重思考探索的话题。笔者认为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以时间,体现学习过程。

生成的部分应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环节。一个学生不会的地方有时可能是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盲点,对于这个盲点,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应该引导学生去学。学的过程尤其要凸显,要给学生以时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下认真地学习。

二.教学生以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欠缺也许暴露的是学习方法的不当,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情况进行学法的指导。学法指导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为了方法教方法,而应该注意在引导学生学习中来提炼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领悟的方法那才是最有效的学法,那是学生一辈子受用的方法。

三.给学生以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的学习欠缺有可能暴露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低下或语文素养的缺失,如果发现这个问题有必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下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教学细节处理,其实质是指引我们教师要把目光引向学生,关注点要移到学生身上,要落实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学习的“自我”。在教师处理细节上,我们要思考的是策略与方法,要让学生自我去思、去练、去听、去读、去写,让学生真正觉醒并行动起来,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不仅去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学习的方法,收获做人的道理。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小草细节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牛小草的牛
小草也会疼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细节取胜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