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投入产出及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15-04-20 08:26李百秀朱占峰
东岳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山东省农民工

刘 敏,李百秀,朱占峰

(1.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物流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3;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3.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投入产出及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刘 敏1,李百秀2,朱占峰3

(1.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物流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3;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3.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培训转移的压力与日剧增。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剖析了山东省目前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以及GDP总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拟合度。通过实证分析,探索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体状况、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产出分析;人口红利;农民工;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农村发展

一、引 言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农村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人口众多。截止到 2012 年底,山东省人口为 9695 万人,农业人口 5559 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 57.4%①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 http://www.stats-sd.gov.cn/art/2014/7/29/art_3147_148254.html,这说明,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压力也非常之大。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律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雷文斯坦(Ravenstein E G.,1885)②Ravenstein E G.The Laws of Migration .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85, 48(2):167-227.就提出了关于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雏形,探索了经济、城乡为样本的迁移机制规律。20世纪30年代,赫伯尔(Herberle R,1938)③Herberle R. 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 43(6): 932-950.对劳动力转移的推—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的力促成的,尤其是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Lewis W A,1954)④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139-191.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Schultz T W,1961)⑤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51(1):1-17.开创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训实效的研究。

事实上,经过近十多年培训转移的实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待转数量庞大、社会转型加速、各种角色复杂、培训任务艰巨等现实背景。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产出,将有助于优化培训路径、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持续推进社会公平。

二、投入产出分析效应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区域和城乡间的经济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二元经济”现象,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利于缩小部门、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培育与流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结构与增加值结构间的协调度与产业协调度,对经济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有助于提升经济质量。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出去,劳动力由富余资源变为稀缺资源,由低增加值劳动变为高增加值劳动,转移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转移后的一部分劳动力足以满足农村的生产需求,合理地利用了劳动力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些农民顺利地实现城镇化转移,把新的经营理念与工艺技术带回农村,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劳动力的技能不断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增加。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有益于增进经济总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劳动力资源能够在不同地区、部门之间实现持续的优化配置,使得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低增值部门向高增值部门转移,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收益率。同时,由于这种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使得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共同得到提高与发展,相互补充、相互带动,在宏观上有益于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微观上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产出原理

三、投入产出效益模型

1、经济结构模型——经济结构偏离度。经济结构偏离度反映了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加值结构之间不一致的情况,也体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预测》,2001年第2期。。经济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

DLij=Pij(GDP)-Pij(L)

(1)

D=∑|DLij|

其中Pij(GDP)表示第j年第i产业产值在当年GDP总量中的比重;Pij(L)表示第j年第i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DLij表示第j年第i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值;D表示整个经济结构的总体偏离度。

理论上,最优的经济模式是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布一致,即各个产业比例的劳动力应该创造相应份额的经济产值,即DLij=0。实际中GDP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产业结构之间通常会存在差异,如果DLij>0,表示j年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产业较高,劳动力较为短缺;如果DLij<0,表示j年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产业较低,存在剩余劳动力。

2、经济质量模型——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劳动产出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与质量决定着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影响到劳动力转移的顺利程度,也关系到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统计研究》,1999年第4期。。

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

(2)

3、经济总量模型——计量经济分析法。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加,选取地区GDP作为经济总量的指标,选取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L)的指标,即:

GDP=a+bL

(3)

通过这一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对于GDP总量产出的贡献,系数b反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平均增加的数值。

四、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1、经济结构分析。根据经济结构偏离度模型计算出的山东省经济结构偏离度见表1。

表1 山东省经济结构偏离度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3

山东省三次产业偏离度如图2所示,从该图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一产业DLij<0,2003年到2012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其他产业,存在着多余的农村劳动力。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2003年到2012年第一产业的经济偏离度逐渐在变小,农村劳动生产率逐步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第二产业的DLij>0,表示2003-2012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产业较高,偏离度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劳动力较为短缺。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使得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变小,但第三产业劳动力仍然较为缺乏。从全部产业的经济偏离度来看,山东省未来一段时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2 山东省三次产业偏离度走势

2、经济质量分析。按照农村劳动生产率模型计算的山东农村劳动生产率见表2,山东省农村劳动生产率从2003年的0.56万元/人增加到2012年的2.19万元/人,说明山东省的经济质量在稳步提升。

表2 山东省农村劳动生产率

3、经济总量分析。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产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选取地区GDP作为经济总量的指标,选取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L)的指标,山东省GDP与劳动力转移情况见表3。

表3 山东GDP与劳动力转移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如果用R2代表拟合度系数,其取值在(0,1)范围内,表示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其值越高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越好。用F代表对所有解释变量做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本模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L(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标),只要至少有一个解释变量的F值不为零,就说明解释变量在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的影响。在检验中F值越大,说明GDP与L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用t代表对单个解释变量所做的显著性检验,当t值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时,该解释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在检验中t值越大,说明L对GDP的影响越显著。Sig.(significant)代表回归关系的显著性系数,表示F值的实际显著性概率。当Sig≦0.05时,说明回归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方程通过检验、回归是有效的。

下面通过GDP对L进行回归分析。

山东省GDP对L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GDP山东=--137299.917+2704.202L山东

(4)

R2、F统计量、t值均较为显著,说明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平均增加2704.202亿元。

超越维度作为哲学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理解和诠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维度。“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超越是人基于其目的性存在,立足于现实并对现存世界的改变与突破,这种改变与突破以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现实追求,最终落脚于人的信念和信仰层面,其核心旨趣是人的终极关怀和意义世界的建构。”[1]简而言之,对超越的诠释离不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关键词。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就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

五、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证分析

1、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工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山东农民工总量达2330万人,比2011年增加81万人,增长3.6%。据抽样调查推算,2013年上半年,山东外出农民工数量达96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2万人,增长4.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仍以省内务工为主,外出规模继续扩大,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其基本情况及特点如下:

(1)地域结构:省内就业为主,中小城镇为主。农民工的分布情况主要是指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近年来,随着蓝黄两大战略的动力日益显现,山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兴建了大批民营企业,各地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省内吸纳就业能力继续增强,2012年又启动了“千企万岗对接百乡千村”活动,有效带动了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在全省2330万农民工中,乡以内转移的农民工1347万人,占57.8%,外出(乡外)农民工983万人,占42.2%。外出农民工中,乡外县内的397万人,占40.4%;县外省内的395万人,占40.2%;省以外的191万人,占19.4%(图3)。

图3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地域分布*本文图3-图5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农民工情况调查资料相关数据整理。其中图3-图8、图11,系根据2012年数据整理得出;图9、图10,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得出;图12-图15,系根据2013年第二季度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中小城镇(地级市、县级市及建制镇)就业的占79.6%;在大城市(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就业的占20.3%;其他地区就业占0.1%(见图4)。

图4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地区分布

在行业分布上,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有888万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19万人,从事批发零售业的有235万人,从事服务业的有221万人,这四个行业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5.7%(见图5)。

图5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业分布

为应对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用工荒”,很多乡镇企业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吸引农民工就业。同时还把目光瞄向留在农村的那些半工半农或者以往不便出远门的农民,通过创新就业模式,提供大量零散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工就业。很多农民就近外出打零工,回乡生活劳作,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缺口,又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从调查情况看,上半年外出和本地打零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2)年龄结构:青壮年为外出主力,年龄、家庭因素影响流动空间。就近就地转移仍是山东农民工从业地域的主要特征,农民工在本县域内就业的占88.1%,年龄和家庭因素影响外出农民工的流动空间。已婚的、年纪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就近就地转移,由于外出就业缺少竞争力,而且需要照顾家庭,使其外出积极性减弱。同时,由于大中型城市在生活、交通、子女教育等方面费用的攀升,外出农民工打工成本提高,正影响着农民工的转移意向。以往拖家带口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增速也开始放缓。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从业的占47.6%,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而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农民工回流,6.3%外出人员打算返乡务工,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9.1%。外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3岁,本地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2岁。从家庭情况看,外出农民工已婚比例为64.8%,远低于本地农民工91.3%的已婚比例。

图6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从事的产业结构分布

第二产业的从业规模继续扩大,仍是主要的就业选择。而在二、三产业中,那些就业门坎较低、人员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交运、仓储和邮政业五大行业又是主要的分布行业。从行业结构看,制造业占36.4%,其比例最大;建筑业次之,占比例为20.7%;再次为服务业,比重占8.9%;依次为批发零售业,占据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据6.0 %;住宿餐饮业,占据4.7%(见图7)。

图7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行业分布

在外出农民工中,自营人员的比重为3.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1.9%;其次是从事服务业,占18.1%;建筑业占12.5%;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1.1%(见图8)。

图8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营人员的行业分布

农民工自营人员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外出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个别行业隐现农民工返乡苗头。据了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欧债危机对外贸行业造成影响,加速其产业结构调整,致使部分农民工失业或收入减少选择回乡;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限控措施,建筑开工量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一些小型建筑队的农民工接不到活而返乡。从外出返乡调查情况看,由于企业关停、裁员、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外出农民工占1%,其中半数以上返乡前主要从事建筑业。虽然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但是由于在政策扶持、资金来源、技术支持以及市场风险抵御等方面的不足,农民自主创业的道路仍困难重重,需要多方扶持。

(4)收入结构: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大中城市务工人员收入较高。在山东省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外出农民工能够按时足额拿到工资的占97.9%。随着社会对农民工重视的加强,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企业用工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工待遇也随之提高。其中,工资收入水平提高最快,涨幅最大。2013年上半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达231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0元,增长18.4%。从收入结构看,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占5.0%,比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1000元至2000元的占42.4%,下降12.5个百分点;2000元以上的占52.6%,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月收入过3000元的农民工队伍继续扩大,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达25.5%(见图9)。

图9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结构

外出人员中自营人员的收入总体高于受雇人员的收入,受雇人员的月均收入为2298元,而自营人员的月均收入却达到了2680元,其受雇人员比自营人员的收入要低382元。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2707元、2671元、2211元、2139元、2092元和1918元(见图10)。

图10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行业的平均月收入

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务工和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462元,在县级市及以下乡镇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154元。其中,寄回、带回家中收入占其实际收入的55.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新生代农民工寄回、带回的收入明显少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人均寄回、带回现金占实际得到收入的比重比上一代农民工低28.7个百分点。

(5)农民工职业培训:受训比例仅过三成。2003年以来,山东省农民培训工作按照“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实施了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三大农民培训工程”。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培训范围逐步拓展、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内容日益丰富,已经从过去的面向单一技术培训发展成为面向众多培训对象,覆盖全省广大区域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大培训格局,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累计培训农民千万人次。

当前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012年仅31.8%的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从培训类型看,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为13.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为26.0%,提高0.2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22.0%,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主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8%,提高0.2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培训的比重为31.0%,其中从事金融、卫生、教育行业的农民工接受的培训较多;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培训的比重为22.7%,其中从事制造业的接受培训较多。

(6)农民工劳动时间:超时现象突出。按现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据调查,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天小于8小时的比例为61.5%,大于8小时的人数为38.5%。其中,未在9—11小时区间的为34.2%,大于等于12小时的人数为4.3%。在本地务工的农民工中,劳动时间在8小时及以内的占64.2%,超过8小时的占35.8%。其中,9-11小时的占33.4%,12小时及以上的占2.4%(见图11)。这说明,农民工的劳动时间超出劳动法规定的现象仍然很突出。

图11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与本地务工劳动时间比较

2、 山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1)转移趋向较发达的胶东半岛地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省外就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就业地点选择中小城市的比重明显提高。据对山东4200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3年外出务工的986万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内就业的占外出总数的81.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就业地点在地级市和县市城区就业的占70.8%,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胶东半岛地区(烟台、威海、青岛)由于经济较发达,有53.6%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本县域内从业。而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地区(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县内从业的比重仅为31.7%,并有三成以上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省外从业(见图12)。

图12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地域分布

(2)转移趋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依然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特征表现在工作稳定性有所提高。2013年在行业分布上,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零住宿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占外出总数的79.7%。其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数最多,占31.3%;其次是建筑业,占26.8%;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业占21.6%(见图13)。

图13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各行业比例

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受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影响,从事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比重逐年递增,从2009年的15.5%上升到2013年的26.8%。另外,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逐渐提高,从事当前工作满一年的人员所占比重为70.3%,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事当前工作已经满三年的人员为39.5%,提高了6.2个百分点。

(3)工资水平呈结构性上涨趋势,工资差距缩小。据山东省统计局农民工调查监测资料显示,2013年一季度,山东外出(乡外)农民工达943万人,同比增长1.9%。人均月工资达2588元,同比增长13.1%。从特征上来看,外出农民工工资呈现五大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工资差距在缩小,工资呈现结构性上涨趋势。原工资水平较高的,增长速度放缓;原工资水平较低的,增长速度加快。

(4)转移人群中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比例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群体呈现文化程度提高,年轻外出人员比重下降的结构特点。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比重为7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达28.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见图14)。年龄结构仍以青壮年为主,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8.4%,但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比下降了5.1个百分点。其中,23岁以下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32.1%下降到2013年的12.9%。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年轻人不再过早为生计奔波,与以往大多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求学,选择继续读完高中甚至大学之后再外出从业。

图14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

(5)劳动合同趋向就业保障转移。山东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合同签订情况继续改善。2013年外出农村劳动力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达到99.7%,同比提高了0.8%。其中,新农合医疗保险的比例为92.4%。外出农村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95.9%,提高了27.9%(见图15)。其中,新农保的比例为85.8%。同时,随着合同意识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劳动合同签订率逐年提高。外出农村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到42.0%,同比提高了3.7%。从行业看,制造业和交运仓储邮政业的合同签订率要高于其他各行业,但建筑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最低,合同签订比例仅为19.6%。分地区看,胶东半岛地区合同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近六成的外出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

图15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比例

由此看来,山东省同全国其他各省一样,在过去60多年中,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已经全方位、大规模地展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近年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缓,其原因除了劳动力市场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性、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外在政策壁垒因素外,还存在着教育壁垒因素,即与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

六、结 语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偏多。由于山东省始终坚持把农民培训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措施,抓好抓实,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二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四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王成利]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项目编号BKA110086)。

刘敏(1965—),女,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百秀(1965—),女,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系副教授;朱占峰(1962—),男,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F304.6

A

1003-8353(2015)06-0086-06

猜你喜欢
劳动力山东省农民工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山东省即墨市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