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尔逊主要戏剧作品中暗喻语言的运用

2015-04-20 09:13朱莉
上海戏剧 2014年7期
关键词:暗喻美国黑人威尔逊

朱莉

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剧坛崛起的一颗最璀璨的新星。纽约时报著名戏剧评论家弗兰克?里奇把威尔逊的脱颖而出称为美国戏剧界一个重要发现。更有其他一些剧评家认为他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诞生的又一位伟大戏剧家。

随着《莱尼大妈的黑臀》(Ma Raineys Black Bottom)、《乔·特纳的来与去》(Joe Turners Come and Gone)、《栅栏》(Fences)和《钢琴课》(The Piano Lesson)等剧本的依次出版和公演,威尔逊收获了巨大成功,先后荣获了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奖,托尼奖等著名戏剧奖项和荣誉。通过系列剧作,威尔逊成功再现了一部二十世纪美国黑人的体验史。他大致以每十年为一阶段,选取其中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剧本的题材,不仅全方位地记录了美国黑人过去百年的苦难命运,而且有力地激发了他们重新审视历史的信念。从整体来看,一个贯穿威尔逊系列剧作始终的主题就是,美国黑人需要重新追溯历史,重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既是一个美国人,又是一个黑人的事实。

国内外评论者大多都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威尔逊作品刻画的主题,相形之下,剧作家的创作技巧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其实,威尔逊对当代美国戏剧的巨大贡献,同样体现在他通过独具匠心的戏剧表现手法对美国黑人自我身份所进行的深刻探索上。其中,暗喻语言的运用被作家发挥到了极致。在威尔逊的主要戏剧作品里,暗喻语言随处可见。威尔逊早期创作诗歌的经历练就了他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语言功夫。剧作家在接受著名评论家桑德拉·沙诺采访时,明确表示“暗喻是我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想法,而恰是多数现代剧本所缺乏的东西”。

一、暗喻语言的结构

黑人文化传统是威尔逊作品创作的灵魂,是其暗喻语言构成的源泉。例如,对美国黑人来说,火车承载了祖辈逃离南方奴隶制枷锁到北方获取自由的历史,是生命和希望,同时也是恐惧、危险甚至死亡。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车几乎出现在威尔逊的每一部作品里。火车直接出现在《两辆火车在运行》(Two Trains Running)的剧本题目当中。《莱尼大妈的黑臀》中卷首语与火车不无关系:“他们拆毁铁路/特殊阳光列车无法运行/朋友,我将远行/铺设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尤其是《钢琴课》中,作为家族中年纪最长的一代人,多卡叔叔详细地讲述了钢琴的历史:为了钢琴,伯尼丝和威利的父亲在黄狗列车上被活活烧死,成为铁路上的鬼魂。在铁路上工作了一辈子的多卡,见证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拥有了比别人更为深刻的领悟---火车赋予他们牢记历史、找寻自我的能力和勇气。作家通过火车这一暗喻形象成功地将历史搬上舞台,激发了美国黑人追溯和审视历史的信念,进而深化了作品创作主题。

当美国黑人千辛万苦踏上火车最终到达北方之后,迎接他们的却是种族歧视带来的辛酸甚至绝望。虽然他们在体育和音乐等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似乎永远得不到白人社会的肯定。《栅栏》的主人公特洛伊天生是个打棒球的好手,但却苦于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为了生计只能当了一名清洁工。那种由于自己的天才被埋没所引起的内心的痛苦时刻吞噬着他的灵魂,家里的棒球拍不断刺激着他脆弱的神经。他不甘于现实生活,却又无可奈何。他借酒浇愁,他竭力反对儿子从事体育运动。对主人公而言,棒球比赛已经远远跳出了其作为单纯体育运动的范畴,成了他失意人生的写照。同样,《莱尼大妈的黑臀》里的美国黑人音乐家们也饱受着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正如贯穿剧本始终的乐器小号,黑人乐手们只是白人社会用来赚钱和娱乐的工具。女主人公莱尼大妈非常清楚地看清了这一点:“黑人假若能够帮助他们(白人)赚钱,那还算回事,但是一旦失去了赚钱的价值,将会连流浪狗都不如。”小号手莱维却远没有清醒的认识,最终逃脱不了悲剧命运。

面对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美国黑人别无选择,唯有挣扎求存。他们试图去保护自己及其家人免受种族歧视带来的伤害。《栅栏》中男主人公在自家后院里用结实的硬木修筑起一道木栅栏,用来防止外来的侵袭,保护自己和家庭。对于生活上历尽艰辛、心灵上饱受摧残的他来说,栅栏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能够让他暂时忘却种族歧视的伤痛,成为他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他竭力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希望能够筑建保护家人安全的屏障。女主人公罗丝不断地催促丈夫尽快完成栅栏的搭建,她希望栅栏保护下的家庭成员能够健康、友爱地生活在一起,不再遭受分离之苦。

威尔逊笔下的美国黑人通过追溯历史、拥抱过去,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找寻自我身份之路。比如,《钢琴课》围绕一对姐弟就如何处置祖先遗物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该遗物是一架雕刻有非洲祖先画像的钢琴,是整个黑人家族历史的浓缩。弟弟威利主张卖掉钢琴,而姐姐伯尼丝坚持保存它。最终,姐弟俩言归于好。姐姐成为家族历史的守护者。在钢琴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战胜了奴隶主的鬼魂,感受到了家族历史的神奇力量。又如,无论是《乔·特纳的来与去》、《栅栏》还是《钢琴课》,威尔逊剧中的美国黑人主人公们最终都团结在一起,唱起了属于自己的家族之歌。在寻找自我身份的道路上,美国黑人最终成功地找到了一首自我之歌。

二、暗喻语言的双重性

威尔逊娴熟的语言技巧还体现在其暗喻语言运用的双重性上。毫无疑问,剧本《栅栏》就是最精彩的例证。剧本命名绝妙无比,整个剧本围绕着栅栏展开。评论家桑顿说过,该部作品探索的是人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筑建栅栏来保护内心的自我,但就像男主人公发现的那样,一旦栅栏修建起来,就很难再将之推倒,加深了人物的禁锢感。桑德拉·沙诺对作品也有过表述:栅栏涉及了诸多问题,或是人物在经济上、职业上的权利的被剥夺,或是他们情感上、道德上的孤立无助;对特洛伊家庭成员来说,栅栏既是积极的,正面的,又是消极的,反面的。他们一方面通过修建栅栏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想冲破栅栏和禁锢,释放自己,从而获取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endprint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与威尔逊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弗罗斯特在作品《修墙》(Mending Wall)中这样描述:“有个东西老是在跟墙为难,盼墙倒塌。”“墙高有睦邻”(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体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确实,栅栏可以避免麻烦,使得邻里和平相处,可以防止外来的侵袭保护自己和家庭,使人们获取安全感;但是同时栅栏又给人带来麻烦,人们互相防范和提防,把友爱和真情拒之门外,把自己和家庭闭锁起来,与世隔绝,孤立无援。

《栅栏》中栅栏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剧中人物的双重性格上。主人公特洛伊在自家后院里用结实的硬木修筑起一堵木栅栏,用以保护自己和妻儿免受外来的伤害。他享受着栅栏带给他的那份安全感。但同时,他又走不出栅栏的拘囿,丝毫意识不到外界的变化。栅栏带给他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于是,他别无选择,只有跨出栅栏,冲破栅栏。他不愿意做一个只会往清洁车上扔垃圾的工人,他要争取做一名卡车司机。他设法帮助有体育天才的儿子,却又拒绝给予他一个父亲该有的爱。他热爱自己的妻子,却又亲手掘开了婚姻的栅栏,到外面去寻找女人和她们生孩子。特洛伊家庭最终濒临破裂的边缘,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思想上无法沟通,像有一道栅栏那样把他们隔离开来。

《钢琴课》中的钢琴也精彩呈现了暗喻语言的双重性。钢琴真实记录了黑人家族的历史。弟弟威利从密西西比来,打算卖掉家里的钢琴,用换来的钱购买先辈们曾经作为奴隶耕种过的土地,从而为他们报仇雪耻,并使自己获得成功。而姐姐伯尼丝责备弟弟的叛逆行为,她为了纪念家族历史,坚持保存钢琴。在威利与萨特鬼魂进行最后斗争中,伯尼丝奏起钢琴,召唤家族的神灵一起帮助驱除鬼魂。一方面,钢琴记载的是祖先作为奴隶的血泪和苦难,是家族的耻辱;另一方面,它又是家族的守护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是活着的人呼唤和恳求祖先帮助他们的媒介。在它的帮助下,家族最终得以团聚。

威尔逊始终坚持用纯黑人的文化传统进行创作,其独特的暗喻语言运用是对之做的最完美诠释。暗喻语言不仅形象刻画了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灵境遇,丰拓了剧本内容和人物形象,更是为进一步欣赏和评估剧作家的语言功底和创作动机,甚至是整体探索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主题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项目,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作品中黑人自我身份探索的尝试性研究,项目编号:NY208042)

参考文献:

[1] Shannon, Sandra G.. The Dramatic Vision of August Wilson[M]. Washington D.C.: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Hay, Samuel A. African American Theatre: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Analysi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Wang, Qun.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Major Plays of African American Playwright August Wilson: Vernacularizing the Blues on Stage[M].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9.

[4] Wilson, August. Ma Raineys Black Bottom[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85.

[5] Wilson, August.Joe Turners Come and Gone[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88.

[6] Worthen, W.E., ed. Modern Drama[M]. Vol.2.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95.

[7] Wilson, August.The Piano Lesson[M].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2007.

[8] 郭继德.当代美国戏剧的发展趋势[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9] 张耘.现代西方戏剧名家名著选评[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 周维培.当代美国戏剧史[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暗喻美国黑人威尔逊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THE JAZZ AGE
刺角蜥的智慧
冰与火
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戏剧服装色彩的作用
美国黑人英语与美国主流英语的差异分析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美国黑人影星争演泰森好莱坞青睐拳击题材 老泰森筹划年底复出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