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和张瑞敏的曙光

2015-04-20 17:19杨光
中外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近东张瑞敏苏宁

杨光

2015,“转型”定生死

2015,断腕变革之年

在今年“两会”收尾的总理见面会中,李克强总理对变革用了一个很刺激的比喻:“不是剪指甲,而是断腕,忍痛也得下刀”。这不仅仅因为“要触动利益”,另一个层面是:变革只有实现系统性,才能真正成功。但也正因此,何其难,何其痛。

而2015,变革之于企业,内涵就是:转型。

中国几乎各行业的企业,在2015年都正在面临全面转型的巨大压力,正所谓“转型年年讲,今年动真格”。如果说,2013-2014年中国各行业的企业,都概莫能外地在承受空前寒冷的冲击,那么2015-2016年,就是各行业企业必须采取行动,通过全面转型而放手搏命之时。否则,就只有死。

张近东:转型跑“直道”

企业要想成功转型,绝不是一个局部,或一个层面,而一定是全方位、全系统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而其难、其痛,在那些领袖企业的先行探索中可见一斑。

两年多前,在2013年第1期卷首语里,我曾对苏宁张近东和海尔张瑞敏各自推行的战略转型表达了祝福。祝福,正缘于我对他们所推行变革之难之痛的理解与预判,和对他们全面转型之坚之定的敬佩与期待。

2012年,张近东敢为天下先地提出了苏宁要做“沃尔玛+亚马逊”的转型比喻,其实那就是如今异常火爆的线上与线下融合模式的发端,只不过那时还没有O2O这个洋词儿而已。2013年1月《中外管理》刊登了苏宁全面转型的封面文章,重要的不是秀什么名,而是做什么事——当年,苏宁决然从“电器”变成了“云商”,O2O全面启动,并全力切入移动互联。

任何系统变革,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从来都是断腕刺痛的。也就在当年,苏宁净利下滑达86%。于是,与年初我的祝福截然相反的,是年底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嘲笑。这种质疑来自产业链,来自投资者,也来自媒体。在2012年就已被问候“您还好吧”的张近东,在2013-2104年可谓压力空前……

但质疑与压力,正是对变革统帅,对转型领袖真正的试金石。这时,最需要的是冷静和坚定。

作为系统变革的祝福者,我很欣喜的是,张近东和苏宁的变革团队没有被一时的下滑和漫天“问候”所压倒,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们能够坚持踽踽前行。并且终于,赢得了寒意黎明的曙光——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苏宁O2O战略的价值开始显现,业绩逐季反弹,第四季度整体增长17%,全年盈利9.4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堪称恐怖的550%!

张瑞敏:平台孵“舰队”

与苏宁遥相呼应的,恰恰是那篇卷首语的另一主角:海尔。海尔近10年来几乎就是被骂过来的。特别是随着“人单合一”模式与互联网相融合,又特别是在张瑞敏坚定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进而组织结构与员工角色产生质变的2014年,虽然《中外管理》2014年第4期封面报道深度展现了海尔系统变革的果敢与精彩,但海尔却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与非议。虽然“自以为非”的张瑞敏和他的变革团队对质疑并不在乎,但一个变革者的“大心脏”所默默承受的痛楚,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好在,和苏宁一样,海尔也在环境最黑暗的2014年,反取得了令人惊讶的逆势成长——全年利润居然增长了39%!(详见本刊2015年3月刊的报道)

经历过苦尽甘来的2014,2015的苏宁将从转型“弯道”变为“直道”而长驱直入,海尔将从“航母”转型“舰队”而游刃有余。

2015,叩门标杆学“转型”

当向互联网全面转型的先行者们已历经了转型的诸多曲折、积累了转型的初步经验时,更多的中国企业,依然在面临:能否坚决转型、该向哪里转型、如何布局转型、转型会遭遇哪些问题、进而怎么办等诸多不确定性挑战。

企业的痛点,就是我们的焦点;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互联网转型,不仅将成为《中外管理》杂志贯穿今年的脉络,也是我们各项线上线下活动的主题。从4月起,《中外管理》将每月组织笃心参与这场时代变革大潮的企业家们,一起深入青岛海尔、湖南卫视、沈阳机床、德邦物流和苏宁云商,与这些不同行业的变革标杆的核心团队闭门切磋,探取转型真经。

我们都在转型的路上。变革者,是我们共同的名片。

(本文墨迹未干,即悉海尔电商团队入驻苏宁总部联手发力O2O,甚为欣喜。再次对两家变革型企业表达衷心祝福!)管理

猜你喜欢
近东张瑞敏苏宁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苏宁极物旗舰店
苏宁并购亦喜亦忧
苏宁通“网”简史
张瑞敏:2017,“人单合一”进入全球化应用元年,要遍地开花
苏宁教父 张近东
our children
张瑞敏:《致创客的一封信》
张瑞敏:海尔要建生态圈
苏宁总裁张近东的创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