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亮

2015-04-29 13:52
艺术沙龙 2015年3期
关键词:沙龙艺术家学术

198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学员、中国美术学院附中聘任教师、杭州国画院外聘画师。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张靓亮:“70后”“80后”画家们有扎实的根茎也有拥抱天空的双臂,是一个充满怀旧感同时又很当代的艺术家群体。他们怀着对古人的敬意,与来自本源的质朴之心,在最新的空气里徜徉,碰撞出时代的火花。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张靓亮:“新”与“旧”并不是绝对的。传统是前人耗尽一生所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学习。对知识保持敬畏与渴求是毕生的积极态度,不能简单认为传承等于守旧。在另一方面,创新其实是一个自然生发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人无法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斗转星移。作为艺术家,我会打开心扉去静观思索时空的流转与内心的照应。比起对立,我更愿意呈现出一种融合的生命力。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张靓亮:更在意学术认可。如今社会发展稳定,生活不会亏欠一个辛勤的劳动者,在日常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甘于深入学术的深处,必然是一个清冷孤寂的过程,但这是值得走的大道。当人的艺术水准达到一定高度之时,时间会淘汰虚长的泡沫,最终学术与市场的认可是会重叠的。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张靓亮:莫奈。他有敢于革新的胆识与能力,亦能安静笃守在自己的艺术花园里。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张靓亮:媒体是有巨大意义的。根据时代发展的脚步来看网络在未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涉及的领域与辐射的面很大,尤其突出在速度方面,如运用恰当,可将文化信息的传播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力相较其他领域滞缓,我的作品也希望打破这种过于内敛的传统模式,将中华文明更积极地传播出去。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张靓亮:“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肯定是好的。相较耗时费力的现场展览这种形式更加灵活,也可以更高频,既解放了艺术家也方便了观众。将期刊展览与现场展览相结合,同时不放低期刊展览的要求与水准,在当下将是有意义的。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张靓亮:沟通的便捷,搜索的便捷。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张靓亮:我会保持提笔写信的习惯。一方面是我中国画的素养所附带的一种怀旧情结,另一方面是与泛滥之后的网络社交相比,此物更显真心。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张靓亮:威廉曼切斯特的《光荣与革命》、刘亮程的《凿空》《在新疆》、周晓枫的《雕花马鞍》、顾城的《树枝的疏忽》、钱谦益的《钱注杜诗》、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张靓亮:我的很多幅作品的写生稿都可追溯到三年之长的花期。为寻找烂漫绽放的美好植物,校园内、农家旁、远方的乡间都留下过我写生的脚印。这是我将在未来继续保持的严谨创作态度,集思广益、接收各种国内外古今跨行业间的多元信息加以构思酝酿,最终创造出一个个缤纷的梦境。相对于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与技法,开阔思路、另辟蹊径,从新的视角、新的语言,尝试表达我们眼里与心中的世界。

茶事

在阳光淡淡且奢侈的日子里,临窗把喜爱之物的样子一张张静静画下,外边陪我站立三季的银杏叶早已随风把温暖卷起来,埋藏进昨夜的泥土。严酷的冬天把满墙的春华秋实喊进地窖,沉默的冬天把满大街奔跑的人儿吹回家。在昏黄的灯火下,围炉夜话,像是冬日特有的仪式。雪花飘飞如屏风,将屋内外分开,铺下大地的被褥,封锁了过去的消息,剩屋内的人心贴心地拾起回忆取暖。在冬日催生出《茶事》这样一小组小品,高低错落、大小不一,以此重现那样温暖的场景。

猜你喜欢
沙龙艺术家学术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