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4-30 07:30郑莎
软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

郑莎

摘要摘要:以咸安区骨干教师信息化培训为例,采用统计法、调查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就培训方案设计角度重点对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教育技术

DOIDOI:10.11907/rjdk.14387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4019202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对教师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势在必行。目前,“国培计划”广泛开展,它由国家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实施,以提升农村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及综合能力。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远达不到培训要求,阻碍了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教师信息化培训更侧重于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在丰富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基础上,改进教学过程及改善教学效果。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教师已有观念、教学习惯及环境等因素阻碍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展开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1]。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教师信息化培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忽视教师个体化差异;②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易造成教师思维混乱;③培训内容与实际课堂教学脱节,缺乏实效性;④培训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典型问题;⑤培训缺乏连贯性及后期跟踪反馈,未应用于实际课堂中。

已有研究大多从培训整体或者培训模型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则以咸安区骨干教师培训为例,结合教育理论及培训设计理论,重点从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方案设计角度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1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在参加咸安区骨干教师培训的180名教师中随机抽取50名,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咸安区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反馈调查问卷》,回收44份,问卷有效率为88%。

培训对象主要为县级以下中小学理科男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及21年以上的教师居多,男女比例略显失衡。教龄少的教师虽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却能更快地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并且信息化教学观念更新较快,教龄大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两者之间正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2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具体内容设计应综合考虑被培训教师的特点及需求、培训形式、培训资源、培训要点等,本文主要从这4个方面展示本次或其它类似培训可能出现的问题[2]。

(1)培训前准备。

在培训前普遍缺乏对教师个人信息及需求的实际调查,主要通过参考文献,对培训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将培训前的需求推测与调查后反馈的需求进行比较可知,63.63%的教师反映培训中忽视了教师个体化差异,培训实用性较差。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缺乏以实例为主的案例学习,介绍的工具类别不够典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不能围绕教学设计的目标,将各模块内容形成整体,教师们普遍反映在培训结束后,无法将学习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及实际课堂教学中。

(3)培训形式。

对培训形式的调查中“课件作业制作驱动”认同率占31.82%、“班级授课”形式认同率占31.82%,证明教师们对该培训形式较认同。导致培训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未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反馈意见表明,95.45%的教师希望能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68.18%的教师希望培训中有“课例赏析”。实际培训中采取“先讲后练”的方式极大降低了培训效果。

(4)培训资源。

培训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缺少供教师参考的学习资源,比如没有纸质的培训学习材料、在培训开始前未提供课程中会用到的软件及其它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中的资源中包含较多专业术语甚至是英文文本,专业性过强。

(5)培训评价。

评优指标体系考虑不全面,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主要依据教师操作电子白板和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进行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3]。

2对策与建议

上述培训中所凸显的问题比较典型,其解决方法并非唯一,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提升和完善。本文重点从培训方案设计角度提出建议。

2.1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

设计培训内容前,必须对培训需求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发现培训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培训的开展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后期培训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若未进行实际培训需求分析,易造成培训实用性不强、脱离教学情境、内容重复等现象[4]。

主要从3个方面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首先,对培训者而言,需要对培训项目进行定性分析,由专家对政府组织文件进行解读,在大量文献研究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受训者通过本次培训应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维度;其次,对培训对象而言,应采用教师个人评估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培训对象的主观需求;再次,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而言,培训需求分析可以通过对学生或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或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间接获取培训需求相关信息[5]。

2.2强化培训内容设计

主要从如下方面对培训内容设计进行强化:

(1)确定培训主题,明确培训目的。在对具体培训内容进行设计前,对本次培训对象已经接受过的培训进行分析,结合其它类似培训内容,或者最新教育信息技术热点,或者最新教育部下达文件等确定本次培训内容主题及目的。

(2)确定培训内容框架,确保有组织性。内容框架设计需要依据培训目标,对政府相关文件或者学术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具体细节内容则依据前面需求分析得到的结论确定。闫英琪等[6]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框架分为基本操作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处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余新[6]将教育培训内容归纳为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及行为五点核心要素。笔者认为,培训内容框架设计需要结合培训需求及培训主题进行制定,重点强调主题分类、各主题分层,以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根据梅瑞尔教学目标分类原则将培训内容划分为不同梯度,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或观念培训、教师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教师知识技能整合培训。

(3)设计具体培训内容,强调内容递进。需要重视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及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理念等培养;同时应选用较新培训内容,如电子白板的使用、微视频制作、教学资源整合等;应注重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境相结合,以往设计的培训内容往往侧重于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实际脱节,需要将培训内容及培训任务置于具体教学情境中,比如在介绍资源检索方法时,可以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为例,介绍如何查找、处理、整合资源;培训各板块需注意整体性,避免板块中出现重复,或者内容差异性过大,影响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

2.3强调培训形式多样化及互动性

在设计培训内容时,需针对不同培训内容的特点,变换培训形式,或者在不同培训形式中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常见的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班级授课等。应借鉴企业培训机制,在两种常见培训形式基础上,增设实例演示过程培训,不仅让教师呈现最后结果,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将整个制作过程的经验与其他学员分享。

2.4注重培训资源的多样性、实效性

目前各类教师培训资源丰富,关键是要选择合适资源加以整合。首先,需要有与本次培训内容相关的培训教材,让教师能够对照教材学习,目的明确也便于答疑;其次,需要提供一些重难知识点的微视频;再次,需要搜集准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经典案例。

2.5注重培训效果评估设计多元化

在培训效果评估中,一般通过信息技术测验或者教学设计成果为培训效果定等级,比如本次培训仅对培训教师教学设计成绩进行评价,这种培训评估方式较为单一,需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柯氏模型指出,培训评估应该划分为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4个层面[7]。结合培训评估设计,可以分为4种考查形式:①培训后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测试受训者反应;②设计测试题,测验教师通过本次培训后学习到的具体理论、技能等;③设计一个观察量表,确定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表现维度应该有哪些,如何划分维度;④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师作业,比如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用来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俞利君.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J].文教资料,2007(15):116117.

[2]李兴笃.兰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张建卫.河源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D].广州:广州大学,2013.

[4]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6):913.

[5]周进军.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意义与策略[J].陇东学院学报,2014(5):7577.

[6]余新.教师培训内容的五大核心要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17.

[7]陆少颖.基于柯氏模型的教师培训评估模型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3(12):242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孙娟)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