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英国交通

2015-04-30 16:19韩小蕙
鸭绿江 2015年5期
关键词:停车费伦敦英国

韩小蕙

要问在英国大街上走路,什么人最安全?你说对了,是行人,因为行人是英国大街上的“帝王”,所有车辆都会对他们礼让的。可是,这并不包括来自中国内地的行人,对他们来说,英国行驶中的车辆,潜伏着巨大危险的“马路杀手”!

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单单是中国内地人?

且慢,听我慢慢道来:

几百年来,至少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模样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无论是大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爱丁堡,还是中小城市卡迪夫、雷丁、巴斯、牛津、布莱顿等,还有更小的乡镇、村镇,基本上,房子还是旧时矮矮的房子,街道还是过去窄窄的街道。只不过随着人口以及车辆的不断增多,又增加了一批矮矮的房子和窄窄的街道。当然,超大型城市伦敦是个例外,它还是紧紧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球化步伐,在昂首阔步发展着,像2012年落成的伦敦新地标“碎片大厦”,就不仅创造了伦敦的城市新高,而且也刷新了整个欧洲的建筑高度。可敬的是伦敦的生长也没有破坏旧时的风貌,不仅旧伦敦的所有代表性建筑——威斯敏斯特宫、伦敦塔、大本钟、伦敦桥、海德公园……全都保存下来了,而且伦敦的那些矮矮的House民居和窄窄的小街小道,也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原貌。故此,如果你跃上半空,从云端俯瞰伦敦;或者你自驾车在伦敦三岛游行,你不会感到任何陌生,你面对的,仍然是各地窄窄的街道和左行的车流。你所必须严格遵守的,仍然是严苛的交通规则和有热度的“以人为本”的行车理念:保持一定车速。让干路车先通过。遇到过马路的行人以微笑和请的手势让他们先走。红灯绝对等待。双闪黄灯的马路前立即停车。在没有任何警察的管束下,自觉自愿地做好一个最文明的行车人……

英国的警察数量似乎很少,在我生活的沃克汉姆镇上,有几处红绿灯,双闪黄灯也有两处,可我从未见过执勤的交警。每个路口,无论是十字路口还是环形路口,从无交警指挥。红、绿、黄灯就是“交警”,无论路堵得多么厉害,所有车辆都自觉排队,没有加塞儿的,没有抢道的,而是一律按秩序行驶。行人也是“交警”,他们在无红绿灯、黄灯处过马路,会时时被汽车礼让,当然他们也一定会黄灯、绿灯——行,红灯——停。对了,此处需要赘上一句,说明一下什么是黄灯,因为咱们中国没有这种“高大上”的特殊装置:黄灯是专门护送行人过马路的“神器”,马路两边一边竖着一根黑一截白一截的高铁杆,顶端上是一个有篮球那么大的黄色圆球灯,不停地一闪一闪着。凡行人走进黄灯区域内,简直不用抬头看路,两边的车辆必须停驶,哪怕它马上就要开过去了,也必须立即停下让行人先走。这是当然的“行人霸器”,一般安装在车辆和行人都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门前的马路上就有一个,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认识了它;我们沃克汉姆镇上的双闪黄灯是安装在镇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上,还有人流密集的大型Tesco超市旁边。

英国不但交警稀疏,马路上,连红绿灯都少得不太“般配”。有无数的环形路口、拐弯路口、出车路口,都没装红绿灯,只是在地面上平面画着直行、拐弯、绕行、拐大弯等等白漆标志。一走到这样的路口,我的心就揪起来了,因为完全没有指挥,直行车和拐弯车完全要靠双方的礼让意识和判断能力来决定是自己先走呢,还是让别的车先走。虽然大家都已养成了约定俗成的通行理念,比如支路车让干路车、拐弯车让直行车等等,但那毕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习性,是一种修养,如果万一谁有个闪失呢,那多么危险啊!然而,每次却都是我自己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人家的理念仿佛铁打的、钢筑的、电脑程序精确控制的,所有车辆都宛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而且是行云流水的节律:“刷——刷——刷——”

是的,在英国的大街上,只能听到这种“刷——刷——刷——”的有节律的汽车轮子摩擦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哇!哇!哇!”我女儿家有一扇窗子斜对着马路,我住了小半年也没听过一声“哇!”这一点和中国不同,中国哪个城市乡村都是“十里哇声一片”,震耳欲聋,敲头欲昏,完全彻底地把汽车轮子的“刷——刷——”声盖住了,似乎中国人特别喜欢强刺激的高腔大嗓,不如此就不过瘾。但英国也不是没有噪声危害,有些调皮捣蛋的小青年,故意把车子的汽缸还是什么部件换成特大功率的,只要一发动汽车,高分贝的“轰——哇——嚓——”立即爆起,满大街响彻,惹得路人纷纷侧目,他们则得意洋洋地一溜烟儿窜了。面对这种人为的公害,英国还无相关法律制约,所以这些“愤青”们还能自以为得计地招摇过市。

或曰,中国人多车多,堵车严重,甭管什么理念,天王老子来了也治理不好。其实伦敦的堵车比起北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天我们不幸正赶在晚上6点多从伦敦往家里开,哎呦,可真是见识到了英国堵车的阵势:双向八车道的主干道上,俨然就是一大停车场,有那么半个多小时,我们只前进了0.5公里,这速度,绝对可以与北京二环的上下班高峰比赛啦!

但是北京二环不能跟伦敦相比肩的有三点:一是伦敦除“特权车”之外,所有车辆的行路权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上百万镑的豪车,凯迪拉克、劳斯莱斯、兰博基尼、路虎、奔驰也好,还是只值几百镑几千镑的“破车”也好,“土豪车”绝对不准欺凌“穷人车”。二是“特权车”指的是救护车、救火车和警车,当它们“呜哇——呜哇——”驶来时,所有车辆一律紧着避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避让;三是英国很少有交通管制,除女王和工作状态中的国家领导人、正式来访的外国元首之外,其他人都无特权干扰民众的正常生活。据说伦敦市长约翰逊经常是坐地铁、公交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的。

在英国,自行车相当稀少,这首先跟它的国情有关:英国不是平原,到处都是上坡下坡的丘陵地貌,骑起车来有时就像是爬山,所以自行车基本上是作为健身器材发挥着作用,很少人把它们当作交通工具。还因为英国的马路本来就都很狭窄,汽车速度又快,所以很多地方都没有自行车道,自行车是要在人行道上行驶的;在人行道特别狭窄的地方,就要去挤汽车道行驶,这就显得非常危险。因而,对骑车人的“行头”要求很高,必须佩戴头盔,头盔上面还要安装一闪一闪的小红灯;自行车身上也要装有这种闪烁的红灯,以便于天幕黑下来的时候,车辆或行人从大老远就能看到他们。那些自行车骑手们也知道骑车是个很危险的“活儿”,所以有些人还自觉穿上了黄灰相间的荧光服——在中国,只有交警、清洁工和特殊工种的人才能穿着它。而在英国商店里,面对所有顾客出售荧光服,不少骑自行车人,还有行动迟缓的老人都穿着它,这使我觉得特别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暖,真想点个“赞”。

我还想为之点“赞”的是英国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在人类交通文化的建设上,英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国是全世界最早规定了行车道方向和红绿灯的国家,并留下了汽车文明的许多传统,比如超车时向被超的车用灯光表示谢意、斑马线车辆主动礼让行人、路口车辆的主动谦让等,都是英国人行车文明的体现,对全世界都具有示范作用。不过,我觉得严格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方面,我不相信光靠“道德”“修养”“觉悟”就能天下太平。英国人的全民素质确实比较高,可也有不少“害群之马”,他们滋事闹事、吸毒酗酒、偷奸耍滑、随地吐痰、种族歧视、贩卖假货劣货、收取顾客的订金不发货、向政府骗福利……对这些坏分子绝对不能放下“法律制裁”的铁拳,不然他们能闹到天上去。英国交警虽少,但不代表着不执法,随意放任“金猴奋起千钧棒”。比如说执法超速,除与中国同样的在高速路、公路上安装雷达测速装置外,交警们也采取了流动抽查的方式,把警车停在某路段后面,用仪器对着来往车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英国的所有汽车上都安装着一个什么仪器,上面载有车辆主人的所有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址、车牌号、车辆情况、违章记录等等,扫描一下,什么资料就都有了,你若触犯了交规,插翅难逃!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却也时时刻刻把威慑力“罩”在每个人头上;既认可了你的道德水准,又助推了你的公民自觉。手心手背,将心比心,结果是:孙悟空永远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这种双向靠拢的管理方式,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停车。我们小区是每家有一个固定的停车位,地上嵌着铜牌,上面写着XX楼号XX房号。要是有人乱停怎么办呢?没关系,旁边就有“告示牌”,上面写着管理部门的电话号码,你家的车位如果被乱停者占领,你打这个电话,不一会儿管理人员就会驱车前来解决。此外,为了防止乱停车,隔上半个月一个月,还会有管理人员前来抽查,一旦发现了车与房号不符的情况,车即被贴上罚单,你就乖乖地去交罚款吧。我很佩服这样的管理方式,觉得它的手段很科学,最大的意义还不在于节省人力,而是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冲突,而且行之有效,井井有条——君不见中国若发生了车位被占的情况,一般都是两个车主脸红脖子粗地骂起来,甚至会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除了停车外,英国可供学习的还有停车收费方式。这里的收费停车场一般都装有几台机器,有点像中国各银行储蓄所内的打卡机,只是个头比它小些,也比它瘦些。车主们把车停好,便自己去机器上交费,它会吞进钱币,吐出收款单。车主们只要把收款单放在车窗内明显处就可以了,会有流动管理员来抽查。据说,假若发现“逃票”的,必会极重罚,严惩不贷。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养成了自觉遵守的社会公德。这样,也就又得以避免人为冲突——君不见中国屡次发生过因为不肯交那几块钱停车费,而拖拽、碰撞收费员,致他们伤残甚至死亡的恶性事件。仅仅因为三五块钱,就毁掉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毁掉了几个家庭的永远的幸福,多么悲剧啊!再者,这机器收费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堵住了人为贪污的漏洞,不但“拯救”了敢动歪念者的灵魂,也能确凿地保证这些收上来的钱都缴入政府的金库里——而在中国,刚刚过去的2014年,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陆续十次追问“向公民征收的各类行政性事业收费或政府基金去了哪里”,其第八问就是巨额城市停车费的去向。据记者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大城市,都存在车主缴纳的停车费与政府财政所得之间出现了巨大差额的情况,至少有一半收上来的钱最终没有进入政府的口袋,有的地方财政甚至分文未得!结果,四大城市的相关部门均回称“不掌握情况”“不知道钱去了哪里”,甚至“无法管理”!那可都是从老百姓兜里五块十块地掏出来的钱啊,若能交给国家,用于国计民生,也算是对国家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进了“窃国者”的腰包,这不是太可气的一笔烂账么?同时也说明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太低级,太不对人民负责了!

从2011一2012年度的统计数据看,英国政府的停车费、垃圾清运费、除害虫费、丧葬费等等的收入,共收取了102亿英镑,而同期英国各地方政府收到的地方税是224亿镑。前者收入差不多已接近后者收入的50%,都分文不少地进入了政府金库,成为不列颠的一笔极其巨额的“天外横财”。有的地方更甚,英格兰有1/3的地方政府、伦敦有1/5的区政府,“天外横财”的进账竟然超过了地方政府税的收入,令官员们笑逐颜开着弹冠相庆。但老百姓们不乐意了,批评和抗议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布里斯托市的一些商户甚至驾驶着坦克车上街,抗议停车费上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意。这是确凿的,英国的停车费的确太“天价”了,有的两小时竟达10镑(合100元人民币),而英国民众挣的钱并不多,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6.5镑,平均工资也比此标准高不了多少。本来英国汽车的销售价比中国便宜很多,油价也便宜,汽车是这里的生活必需品,因为英国的公共汽车系统还没有中国发达,公交公司都是私人老板的企业,票价非常贵,站点少,车也少,虽然一趟一趟都很准时,但还是很不方便。出租车更贵,也就更少,更不方便。所以这里基本上家家都有私家车,停车费一上涨,牵扯着几乎所有老百姓的利益呢。据完全统计,全球“最贵停车费”的桂冠是戴在伦敦三大机场头上的,其最繁忙的希思罗机场停车费是每2小时12镑,比飞机的停靠费还贵。不单首都,中部的曼彻斯特机场也不是省油的灯,停汽车24小时要被收去35镑,而停一架6座轻型飞机24小时是21镑。以至于英国汽车协会发言人卢克·博斯德特说:“机场方面一看见驾车人来了,眼睛里立即就闪现出英镑的符号。”英国媒体也批评说,在停车收费上,各地方政府投入少,收入高,他们把驾车人“当作了摇钱树”。只可惜,利润的魔力比天还大,是“神仙皇帝”和“我们自己”谁也撼不动的,进了腰包的钱,你还想让它重新掏出来还给你,做梦去吧!

在资本主义英国,也是要用钱来“摆平”许多事情的,比如车牌。刚开始,我只看明白了英国的汽车牌分两个颜色,前牌是白底黑字,后牌是黄底黑字,前后不同颜色为的是方便司机辨认来车的方向。可我却怎么也看不懂英国汽车牌上面的位数,因为连数字带字母,有七位的、六位的,甚至还有五位的;从形状看,也不都是长方形的,还有菱形的、矩形的,以及各种随车况而塑形的。后来有人告诉我,我也查了有关资料,才大体得知:英国的所有车牌号和汽车档案是由英国机动车执照局管理的。英国汽车牌照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可以区分车的年份和地区。2001年以前的车用的是老式排列法——“A123 ABC式”,第一个英文字母代表上牌的年份,最后三个字母代表该车上牌的地区,中间的数字是随意的号码,可以是两位或三位数。新千年以后,全英统一做了改革,现在变成了“AB51 ABC式”,前两位字母代表上牌地区,例如BY是伯明翰,MA是曼彻斯特;接着的两位数字代表年份;最后的三个字母是随意的,一般都是7位字。至于六位或五位的,菱形或矩形的,那是个人花了钱的产物——看来,天下的大鬼、小鬼、土鬼、洋鬼,全是一个德行标配,只要白花花的银子到手,再沉重的磨盘也能“轱辘辘辘……”推起来!

这些年,据说英国人的钱包瘪了,媒体这样告诉我们:英国经济一百年来“得过且过”,2012年甚至一度被巴西压过,成为世界经济体的老七。不过就我亲眼所见,英国的物价似乎没怎么涨,五年前一棵白菜是1.2镑,今天依然是这个价格,至少说明在人民生活中占比最大的副食品价格,是基本稳定的。但是房价有较大的飙升,伦敦的涨幅最大,仅这两年就超过了20%,工资却是好多年未涨了。此外,自从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2011年冻结了地方政府税的上涨之后,很多地方政府因此大幅度消减了公共开支,这还是表明生活水准下降了。我不知道下降了多少,只是感觉出了英国国家的钱紧,除一再紧缩有关福利外,也一再挖掘能多收钱的项目。不光是国内的停车费上涨,对国外也是挖空心思,尽一切可能扩大财源。比如来英的签证费就一涨再涨,2014年居然又发明了一种24小时加急签,美其名曰“提升服务质量”,其实醉翁之意在于钱,每人要再额外加收600英镑,算下来一个签证居然高达约6300元人民币,真是宰你没商量啊,让你不得不佩服老牌资本主义的生财有道!其实我感觉英国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该吃吃,该喝喝,该泡酒吧泡酒吧,该享用下午茶享用下午茶。他们购买汽车,也还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该奥迪奥迪,该宝马宝马,该别克别克,该普桑普桑。他们的优点是冷静、内敛,不炫富斗富,也不敢“我爸是XX”,大家都来实的,有什么经济能力就买什么车。尤其值得赞扬的是,英国年轻人不像中国似的“啃老”,动不动就狮子张开血盆大口,个别的还敢把无钱的父母逼上绝路;而是先花几百镑几千镑买辆二手车,等以后自己挣了大钱,再换心目中的好车。

我注意观察了好久,一般英国家庭的购车,优先考虑的都是节能和环保,尽管2014年油价一降再降,但消耗的还不是全地球人共有的资源?刚来英国的时候,我非常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汽车怎么这么小呢?还净是两个门的车,有的后排有座,有的后排连座位都没有。还有的车更小,简直比中国的三轮摩的大不了多少,一般都是年轻姑娘们开的,似乎也只能搁下她一个人,那也被她“呼——呼——呼——”地开得风生水起。英国人还特别恋旧,曾经是英国顶尖品牌的劳斯莱斯和宾利,在当代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重组中,已分别归入德国宝马和大众门下;被誉为“英国汽车教父”的MG(名爵),亦成为中国上汽的一个品牌;但英国人不管这些曾经引以为豪的品牌已不再姓“英”,很多人还是非常自豪地开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名爵、美洲豹等老式车,享受着英国汽车文化在一百多年里为全世界创造出的传奇与光荣。

当然在伦敦富人区,也有不少争奇斗艳的豪车,黄金的,钻石的,烧包的,都有,但那一般都是来自中东的富豪们。他们在英国人的眼里,非但不被羡慕嫉妒恨,反而是轻蔑的眼光。特别是从交警们眼里,更多投射出的是警惕。他们执法如山,对气壮如牛的“土豪车”和阿猫阿狗的“穷人车”都一律平等,谁违反了交规就一视同仁地开罚单。只可惜中东富豪们不在乎,罚多少银子都不带眨么眼儿的,依然乱行、乱闯、乱停,令英国警察切齿不已——看来低素质的人,可不止我天朝的土豪及他们的“二代”“三代”们,原来“天下土豪一般低”啊。

最后,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刻了——为什么唯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行人,不能成为英国大街上的“帝王”?这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因为英国交通实行的是右驾左行,方向与中国正相反,常常特别容易迷糊,所以在这里过马路,我本都是加了三倍小心的。有许多次站在斑马线前面时,眼看着远方的汽车还是一只小小甲壳虫呢,于是我按照目测好的距离,觉得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还能绰绰有余呢,就想迈步。可是突然,我就发现那远远的汽车已经飞驰到跟前了,那么快,令我猝不及防,大惊失色!原来,我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下意识里,常常用“北京速度”来比照“英国速度”,殊不知英国的车速比北京的快许多。这“下意识”的比照,似乎把中国——英国的距离拉得近了,但我的“上意识”(理性意识)告诉我:真实的距离还遥远着呢!

责任编辑 叶雪松

猜你喜欢
停车费伦敦英国
英国的环保
英国医院年收停车费2.5亿英镑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德里“天价停车费”令人咋舌
英国圣诞节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Parking Expenses停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