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秧龄对机插秧苗素和产量的影响

2015-05-05 06:19王斌桂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秧龄积温穗数

王斌桂

(湖南省双峰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双峰 417700)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插秧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机插水稻显示出明显的稳产、高产性,同时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培育壮秧是机插水稻的关键技术,而秧苗适宜机插的时间短,适当增加秧龄弹性是适应现实要求、提高机插质量和保证产量的重要措施。2014年双峰县粮油站在永丰镇金田村周家组,通过对机插晚稻—H优518、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三个品种 (每个品种在5个时间播种,共15个处理)进行观察,了解杂交晚稻秧苗秧龄弹性,为晚稻机械化插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永丰镇金田村周家组李仁佰的承包田。

2.2 供试品种

H优518、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

2.3 机械种类及工具

7寸插秧机1台,育秧硬盘规格尺寸为58cm×22 cm×2.5 cm (长×宽×高)75个盘。

2.4 营养土的配制

统一采用育秧专用基质。

2.5 播量

品种 (H优518、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每盘播量80g干谷,每个品种在5个播期各播5盘。

2.6 播期

将3个品种按播期提前1天,搞好浸种、消毒,待稍微晾干不粘手,分别按盘称量播种。播期为:6/15、6/18、6/21、6/24、6/27。3个品种每次分别播5盘,并打上标记,按顺序在秧厢上摆好。秧田管理做到厢沟有水,使厢土湿润,厢面不上水。前3批在秧苗一叶一芯期,按药剂的使用方法喷施多效唑,控制株高。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小区

3个品种各5处理,每个处理100m2(3.75m×26.7m),并布置在同一丘田。每个品种按播期依次排列5个处理,不设重复也不设分隔行,每个播期的不同品种相邻插植。选技术熟练的机手,用行距25cm的插秧机插秧,株距12~14cm (即用7寸插秧机)。缺蔸率超过5%,应按机插秧平均基本苗补蔸。

3.2 田间管理

7月24日插田,并在同一天插完。每667m2施45%的复合肥30 kg作为基肥,在整平前施下。7月30日每667m2施尿素10kg、钾肥5kg,并同除草剂混匀追施。8月30日追施3 kg尿素和2kg钾肥作为穗肥。水的管理同高产大田,病虫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3.3.1 秧苗素质测定

移栽前 (7月22日)在每个处理中取样3盘,在每盘中间带土切取一个6cm×8cm板面,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秧苗50株,测定株高、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并测定鲜重 (算出平均百株鲜重)及每盘成秧率 (算出平均值)。

3.3.2 基本苗调查

7月26日调查每个处理密度、每蔸平均苗数、缺蔸率等。

3.3.3 有效穗调查

9月30日每个处理在基本苗调查的相同位置调查20蔸,计算每蔸和每667m2有效穗数,并测量株高。

3.3.4 测产

成熟时分处理实割实测产量。

3.3.5 经济性状考察

在收获前1~2天,每个处理根据平均有效穗取代表性植株5丛进行考种,内容包括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

4 结果与分析

4.1 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秧龄延长,绿叶数、苗高、茎基宽、白根数和百株鲜重均逐渐增加,如秧龄39天比27天的绿叶数多0.2~0.6片,茎基宽增加0.01~0.16cm,苗高增加1.3~4.9cm,白根数增加0~3.5根,而白根所占的百分比逐渐降低;百株鲜重增加2.06~12.49g。每个品种前3个处理都用多效唑进行了化学防控,后两个处理没有,苗高得到了控制,处理4、5与处理2、3相近,而根系数增多、茎基宽增粗,因此,机插晚稻具有严格的秧龄弹性。

4.2 不同秧龄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秧龄增加,返青期推迟,可见机插对超龄秧秧苗损伤大,但分蘖盛期提前,始穗、齐穗也相应提前,而全生育期比适宜秧龄期要长,6月27日播种的比前4个处理全生育期短。准两优608的生育期最长,达127天之久。由于2013年受寒露危害不大,还是取得了好收成,因此机插对秧龄有一定的限制,对品种也有严格的要求。

4.3 不同秧龄对分蘖情况的影响

从表3可知,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的分蘖率降低,成穗率升高,但有效穗较小。表中6月27日播种 (秧龄27天)的分蘖苗最多,有效穗也最多,因此在适宜秧龄移栽,有利于获得丰产群体。

4.4 不同秧龄对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从表4可知,秧龄短的比秧龄长的产量高,随着秧龄延长,产量逐渐下降。秧龄27天的平均产量最高,为583.4kg/667m2;秧龄30天的平均产量其次,为561.2kg/667m2;秧龄 33天的平均产量第三,为 528.9kg/667m2;秧龄36天的平均产量第四,为510.5 kg/667m2;秧龄39天的平均产量最小,为476.4kg/667m2。从秧龄27天至39天,平均产量下降幅度为107kg/667m2。H优518秧龄27天的产量为575.6 kg/667m2;秧龄39天的产量为450.2kg/667m2,下降幅度为125.4kg/667m2。盛泰优9712秧龄 27天的产量为552.9 kg/667m2,秧龄39天的产量为454.2 kg/667m2,下降幅度为98.7kg/667m2。准两优608秧龄27天的产量为621.6 kg/667m2,秧龄39天的产量为524.9 kg/667m2, 下降幅度为 96.7kg/667m2。

表1 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的比较 月/日、天、cm、片/蔸、条/蔸、%、g

表2 不同处理间生育期的比较 月/日 天

表3 不同处理间分蘖的比较 月/日、万/667m2、%

表4 各品种不同秧龄对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得,秧龄对产量有较大的下降影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晚稻高产秧龄为27天以下,高产主要原因是适宜的秧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个体健壮,每穗粒数适宜,进而显著增加了群体总数,且千粒重也较高。

4.5 气象要素分析

2014年晚稻秧田期 (6月15日至7月23日)的积温和光照依次为1 061.5℃和123.1小时,分别比2013年少132.1℃和186.9小时;秧苗比2013年生长慢。分蘖期(7月24至8月15日)的积温和光照依次为642.1℃和93.6小时,分别比2013年少106.2℃和129.9小时,造成分蘖速度慢。而孕穗期 (8月16日至9月9日)的积温和光照较高,有利于幼穗分化,加快了生育进程。其积温和光照依次为676.8℃和125.6小时,分别比2013年多18.6℃和73.9小时。抽穗期 (9月10~20日)的积温和光照比2013年少,雨水天气多,增加了稻曲病的发生。灌浆充实期 (9月21日至10月21日)的积温和光照比2013年多,雨天少,有利于灌浆,加快了成熟时间。

5小结

5.1 机插晚稻秧龄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苗高增加,机插时损伤秧苗大,而且秧苗返青活棵慢,影响分蘖发生,造成大田分蘖起步晚,有效节位少,并进而影响高产所需适宜穗数的形成,降低产量。育秧可以通过稀播和用多效唑进行化学防控,抑制生长,增粗长根,延长其秧苗期。在该试验中,未见3个品种6月15日插种 (秧龄39天)的处理中过早拔节、早穗,因此,机插晚稻秧龄具有一定的弹性极限范围。

5.2 秧龄和产量关系

随着秧龄的延长,产量逐渐下降。秧龄27天产量最高,3个品种平均产量为476.4kg/667m2;秧龄30天的平均产量其次,为561.2 kg/667m2;秧龄33天的平均产量第三,为528.9kg/667m2;秧龄36天的平均产量为510.5 kg/667m2第四;秧龄39天的平均产量最小,为476.4kg/667m2。

5.3 不同品种间比较

表现为准两优608平均产量最高,H优518其次,盛泰优9712产量最低, 每667m2分别为588.9kg、509.4kg和497.8kg,但准两优608的生育期过长,可能会遭受到寒露风的袭击,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晚稻机播要注意品种选择。

总之,H优518、盛泰优9712和准两优608秧龄均以27天以下最佳,而准两优608可以推迟到33天。随着秧龄增加,有效穗呈下降趋势,每穗粒数与千粒重成反向关系,结实率与气候因素的影响大,因此在晚稻机插实践中,为了获得丰产群体,秧苗以某一适龄时段为最好,该试验以27天以下为宜,39天为秧龄极限。优良品种、适龄秧苗,产量可达500kg/667m2以上。

[1]傅雷鸣.水稻插秧机推广现状分析.江苏农机化,2004,(3):23

[2]肖志如赵献成等.如何增加水稻机插稻秧苗的秧龄弹性.四川农业科技,2008,(9) :30

猜你喜欢
秧龄积温穗数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近52 a铜仁市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播种量与秧龄对秧苗素质及其垄作梯式栽培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