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探释

2015-05-06 07:41王志加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郊野竹简史记

王志加

“杀青”是什么意思

“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那时,人们大都在竹简、木简上刻写。但是竹简表面是油质的,不容易刻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竹简放到火上把油水烤出来,这道工序就叫“杀青”或“汗青”。后来到了秦代,人们用毛笔在竹青上写字,就免了刀刻这道工序,所以定稿的时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写字就行了,这也叫“杀青”。杀青就意味着定稿。现在人们也常用杀青指影视作品拍摄完成,比如:“一路转战甘肃、北京,艰苦拍摄了两个多月的《天下无贼》,昨天傍晚终于杀青。”

“玫瑰”原本是美玉

俗语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玫瑰作为一种花,因世人赋予它情感方面的丰富含义而被年轻人所追捧。但是,“玫瑰”二字都是“王”字偏旁。一般认为,“玉”在字的左边写作“王”,也就是说,以“王”字做偏旁的一般与“玉”有关,比如,琼、璜、玦等等都是玉制物品的名称,而以“王”做偏旁的雕(旧做“琱”)琢,则是治玉手工业的动作。那么,“玫瑰”以“王”字做偏旁又当何解呢?

“玫”,《说文解字》解释为:“玫,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瑰”,《说文解字》解释为:“瑰,玫瑰。从玉,鬼声。一曰圆好。”《汉语大字典》对“玫瑰”的解释共有三条义项:一美玉名,又名火齐珠;二珍珠;三植物名。

从上可以看出,“玫瑰”一开始是作为“玉”出现的。这从古代典籍中也可找到例证,比如《左传》:“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西晋杜预注:“瑰,珠也。”隋唐间学者孔颖达作疏:“玫瑰,珠也。”再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唐代李善注:“玫瑰,火齐珠也。”

不难看出,“玫瑰”在古人的眼里就是“火齐珠”,也就是一种美玉的名字,这样一来与其以“王”字做偏旁,也就吻合了。那么它又如何从一种玉的名称转变为植物名呢?翻开汉语字典,植物名多以“草、木”为部首,比如菊、荷、桂、桃、李等。据专家考证,玫瑰油刚从国外传入时,国人不知道这是何物,以为是石油的一种,所以汉语误称为“玫瑰油”,后来这种花慢慢地也就被称为“玫瑰”了。

“鄙人”的由来

“鄙人”一词现在多用于对自己的谦称,意为“知识浅陋的人”。但它的本义却是“住在郊野之人”。从“住在郊野之人”到“知识浅陋的人”,这其中经历了多次引申。

“鄙”原为形声字,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周礼·地官·遂人》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代把公卿大夫、王室子弟的采邑称为“鄙”,《周礼·太宰》说:“以八卿治都鄙。”“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而边疆或边远的地方也被称作“鄙”,如《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注:“边邑也。”《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因此“住在郊野的人”自然就被称作“鄙人”了。如《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再如《史记·刺客列传》:“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由于地处偏远,那些地方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比较闭塞,加上都市人的偏见,便又用“鄙人”来形容边鄙之人的见识少、粗野、低下、庸俗等,“鄙人”便由“住在郊野之人”之义引申为指“知识浅陋之人”。如《庄子·应帝王》:“(天根)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后来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凡见识少,目光短浅之类皆称为“鄙人”,自称的谦词也用“鄙人”,“鄙人”便由称他人又兼具自称的功能。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老残游记》:“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但“鄙人”的这几种意义并不是一个新的含义产生就废弃以前的用法,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并使用,如上面所举之例《史记》中就有两种用法。只不过今天我们多用作谦词,其他各义渐废。

内涵丰赡的“春秋”

词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会衍生出很多含义,“春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词常见于文言文中,且有多种含义,若不仔细分辨,就会误解或曲解文意。下面所列是该词的常见义项。

1.春季和秋季。这是该词的本义。陶渊明《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句说的是诗人于春秋两季美好的时日,登高远望,写下清新优美的诗篇。

2.泛指四时。这是词义的扩大。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春秋改节”与“四时迭代”两相对举,其意义应该相同。

3.光阴、岁月。这是其词义的进一步扩大。屈原《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所谓“春秋不淹”,就是时光不停、光阴逝去的意思。

4.年纪、年岁。这是其词义的转移,本用于指自然界,现在用来形容人的年龄。《战国策·楚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说楚王的“春秋高”,就是指其年龄大。

5.编年体史书名。这时的“春秋”要带上书名号。相传《春秋》是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叙事极简练,用字寓褒贬。《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

6.古代编年史的通称,也泛指史册、历史。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故记事的书多用此名。《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著于春秋”,即把贤圣之君的功绩写在史书上。

7.褒贬。孔子所编的《春秋》因其用字意寓褒贬,故借其意。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中说:“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泾渭”比喻事物的真伪是非明晰,与之相对的“春秋”意为褒贬分明,“皮里”指心里。

8.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记事从周平公四十九年至周敬公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史称春秋时代。《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endprint

猜你喜欢
郊野竹简史记
竹简和毛笔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竹简倒水
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