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挺拔的橡树

2015-05-06 08:00张德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文学优质课襄阳

张德兰

我最喜欢的诗是舒婷的《致橡树》,我盼望自己成长为一棵挺立在天地间的树,呵护着众多的小树苗,与他们一起迎朝霞送夕阳,看繁星满天,听虫语蛙鸣。

在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有两句名言对我的影响很大——一句是,“什么是不简单——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遍地做好,就叫不简单”;另一句是,“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1984年,从原武汉二师毕业后,我谢绝了学校党委让我留校的好意,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襄阳,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增一分光,添一分彩。上班第一天,老校长告诉我,要当好老师,首先要站稳讲台。我至今铭记于心。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为了过好这一关,每上一课前我都反复练习十多遍,细细体会文章的内涵;备课,我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放学后,我常常一个人在教室里体悟第二天的教学流程……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辅导好每一位青年教师,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从不懈怠。

勤奋,为我带来了专业成长的契机。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承担了全国“注意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任务,为了让学生过好拼音直呼关,我坚持写纯拼音日记。1989年,我又参与了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10年的学法指导实验,使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1996年,我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改大赛的“参赛券”。这次比赛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要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家戏称是“吃螃蟹比赛”。我一遍遍设计教学流程,但感觉没有大的突破,苦闷彷徨,心情跌至谷底。

有一天,前往重庆讲学的中央教科所潘自由教授途经襄阳,市教研室的彭仕霞老师将他“拦截”下来。潘教授听了我的课,为我指点迷津,鼓励我放下包袱,大胆突破。我豁然开朗。我一直在探索“广阔的空间学语文”,为什么不从这里寻求突破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执教的《桂林山水—抓重点》获得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探索课一等奖。

在学法指导实验的引领下,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一篇,带一篇”,“把话变成画”,我努力将“大语文观”渗透到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质朴”的教学风格。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让我的教学妙招层出不穷:“牵一发动全身式”、“水落石出式”、“顺手牵羊式”、“七嘴八舌式”……

2005年,我出任荆州街小学校长。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轻松地让我的语文课堂“燃烧起来”;作为一名校长,我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想给老师带来什么?我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为了寻找答案,我不知疲倦地研读经典著作,读《论语》《孟子》,读陶行知、叶圣陶,读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在读书和反思中,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渐渐明晰:教育要使人睿智,让人高尚;学校要教书育人,以文化人;我们要培养儒雅、智慧、健康的现代少年。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首先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从哪里着手呢?我将目光再次投向“简单的事”——叙事研究,以此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切入点。

我利用每周的全体教师会给老师们“布道”,教科室则详细讲述叙事研究的作用、分类及写法,又给老师们下发各类叙事的范文学习。关键是领导带头,我要求校级干部们学在前、研在前、写在前,我自己总是最先上交。叙事研究让教师在自己的故事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逐步改进中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知不觉地,叙事研究成了教师们的工作习惯,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捷径”。几年下来,老师们的叙事研究不断见诸于各类教育教学书刊,他们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侃侃而谈,主讲了一节又一节优质课……

勤奋的思考,持之以恒的行动,让我在襄阳教坛长袖善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全市第一个获小学语文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市区第一个获湖北名师称号的教师,连续八届辅导青年教师获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市第一个一次性带出13名省级骨干教师的校长,培养出10名隆中名师的“梦之队”领头雁……

(作者系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语文学优质课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