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还是“宰相制”

2015-05-11 06:34罗水荣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丞相宰相建议

罗水荣

摘   要 在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本教材对秦朝至清朝中央推行的重要文官制度“丞相制”表述存在差异,前者表述为“宰相制”,后者表述为“丞相制”并对“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加以简单解释。事实上,称这一制度为“丞相制”更合适,除辽代以外,“宰相”一直是对历代中央辅佐皇帝最重要文职官员的代称。

关键词 丞相  宰相  建议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此后,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毋庸置疑,被视为“百官之长”的丞相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至今人们对此还有认识不清的地方。以现行的高中教材为例,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均提及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第4课均提及明太祖在1380年“废相”一事,不同的是,前者描述为“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后者涉及此段历史的描述和前者大同小异,差别是最后结论说“在中国历史上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两相对比,不由使人产生疑问:自秦朝以来,历朝中央实行的这项重要制度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二者有没有区别?人教版教材对此并无解释,岳麓版必修1第3课则简单解释:“宰相是泛称,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能说明“宰相”或者“丞相”区别或者联系的描述。

一、“丞相”和“宰相”的联系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群雄割据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统一后,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组织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在中央确立丞相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就明确说:“相国、丞相,皆秦官。”丞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1]。而据学者考证,丞相作为正式的官名,是从秦国开始,并确立于秦朝[2]。

而“宰相”之称,又见于何时?从文献记载来看,“宰”和“相”分别见于殷商及春秋,曾作为官职名出现,连称则从战国开始。例如,《庄子·盗跖》有语云:“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韩非子·显学》有语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但在先秦时期,“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那“宰”和“相”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在《说文解字》中,“宰”的解释是:“辠(引者注:‘辠同‘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认为这是“宰”的本义,引申为宰制。上古的君主常用仆隶等卑贱者为近臣,宰是分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其地位因和君主亲近而日渐重要。换言之,“宰”最初是协助君主管理日常事务的。“相”的解释为:“省视也,从目木。”“相”本义是“察视”,因“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3]。“相”由此引申出“扶助”、“辅助”之意。因此,“宰”与“相”连用而称“宰相”,指的是那些辅助君主处理国事的重要官员。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效仿秦制,也在中央设置丞相。尽管西汉实行丞相制,但时人已将“宰相”和“丞相”并称。比如,汉文帝时,陈平任丞相。有一次,汉文帝问陈平主管何事,陈平回答:“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4]汉武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公孙弘由此出仕,后取代薛泽任丞相,并以布衣封侯。汉武帝曾公开褒奖公孙弘:“(公孙弘)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5]可见,在汉代时,“宰相”已成为“丞相”一职的代称。

自西汉到明朝,我国的各个朝代都不断对秦朝开创的“丞相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众所周知,丞相在历代中央的位置均十分重要,其“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成为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但也因位高权重成为皇帝竭力防范的对象。历代皇帝为了控制或者削弱丞相的权力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汉武帝就通过设中书令分割丞相职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等等。同时,很多皇帝曾将“丞相”易名,如汉哀帝曾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这直接导致后世难以厘清“丞相”之职在历代中的正式官名,正如《新唐书》所言,丞相一职,“自汉以来,位号不同”[6]。因此,历朝文献大多用“宰相”来代称当时的正式官名,致使“丞相”的正式官称反而被掩盖[7]。

查秦汉以来的历代《职(百)官志》,除了辽代明确将“宰相”定为官职名之外[8],“宰相”一直都是历代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最重要文职官员的代称。因此,对秦汉以来中央实行的这一重要文官制度称之为“丞相制”比较妥当。

二、丞相制废除,宰相名仍存

秦汉以来历朝中央的各项制度中,数“丞相制”变化最大,因此导致一些人认为“丞相”到最后变为“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事实上并不是如此,那拥有什么权力或应具备哪些条件才算居丞相职,称之为宰相?

有学者提出,必须拥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官员才称得上是宰相,古代官吏和后代学者往往重视第一个条件而忽视第二个条件,从而造成宰相称谓上的许多混乱。如果将这两个条件统一考虑而不偏废,便会发现,不但两汉称之为“宰相”的官员是固定的,而且魏晋南北朝的宰相也有“常官”,始终是尚书令、仆射或录尚书事(虽然权力大小在量上有变化),这也符合隋唐以来关于宰相的情况和观点[9]。笔者深以为然,“丞相制”作为秦汉以后中央施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当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多设置机构或吸收一些官员参与机密和议政以分散“丞相”的职权,甚至皇帝自己独断乾纲,都是可能的。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承元代体制,在中央设立丞相。但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大,影响皇权,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由,裁撤丞相,“历代所谓宰相之官,由此遂废不设”。朱元璋废相以后,设殿阁大学士,但是“仅备顾问,并不与知国政”。明成祖时设立内阁,随着时间的推移,阁臣地位上升,“阁权渐重”,内阁官员权倾天下者也并不少见,但史家已经明确指出,对于内阁而言,“核其司存所在,不特非秦汉丞相之官,亦并非汉唐以来三省之职任矣”[10]。

综上,自秦朝至明朝,历代中央都曾实行一项重要的文官制度——丞相制,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一直都是对担任“丞相”职务官员的代称。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在继承原有丞相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丞相的权力从整体来看变得分散并趋于弱化,直至明太祖彻底废除这一制度。丞相制虽被废除,但“宰相”之名仍然被后世沿用,到清朝时仍有人称军机大臣为“宰相”[11],由此亦可见“宰相”的说法流传之广。

因此,依笔者拙见,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涉及中国古代丞相制的相关内容都应该对“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加以更准确的说明:秦朝创立的丞相制在明朝以前一直为各朝代沿用,但历代在继承这一制度时多有变革,导致“丞相”之职在历代中的正式官名多有不同,因此人们往往以“宰相”统称之。“宰相”除了在辽代是正式的官职名以外,一直是对历代中央辅佐皇帝最重要文职官员的代称。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

[3](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汉)班固.汉书·卷四十·陈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六·志三十六·百官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龚延明:中国古代宰相名称的演变[C].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元)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清)纪昀,等.历代职官表(第1册)[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据武英殿本校刊,出版时间不详).

[11](清)继昌:行素斋杂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丞相宰相建议
唐朝吃饭那些事儿
宰 相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猫宰相识破谎言
丞相何故发笑
三代人的建议
FOOD
该命什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