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设计课程作业中审美取向探究

2015-05-12 21:45王栋丁昶��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王栋 丁昶��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解读学生课程作业中所表现出的设计审美取向,反映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教师所重视和忽略的问题。这种逆向反推式的探讨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安排,在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建筑设计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鉴赏;审美取向;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13905

艺术欣赏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而设计艺术鉴赏则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1]。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对设计艺术鉴赏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每一个设计师的学生时期就应该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虽然达到这种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涉及世界观、审美观、文化素养、生活积淀等各个方面,但是如果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以引导,将会事半功倍。

通常大部分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以及提交设计作业的结果,可能很少针对学生的作业或作品进行分析,再从这些分析中得到学生所重视或忽略的建筑设计问题。课题小组连续几年对学生所提交作业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作业中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所表现出的审美取向。学生所选择的设计表现,往往就是他所认为理想的东西,这些设计来自于他们平时积累和见识。换句话,学生的眼界越宽广,所接受的信息量越大,设计鉴赏能力越强,其设计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一、课程作品分析

(一)作品:交错与生长

课程设计题目为小型交流展示中心。拟在某城市近郊风景区建造一座小型交流展示中心,以满足该辖区内市民的需要,为大家提供一个优质的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场所。该学生作品运用解构主义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生长之中、蓬勃发展的地域。建筑空间的交错旨在创造其流动性和交流性,建筑外观及体块组构在突出内部空间的基础上表现其生长的意蕴。方案在设计中注重功能性问题的解决,同时在空间处理上突出其审美价值。如:入口门厅通透开敞,以玻璃材质的通透感让人倍感放松,充足阳光所产生的光影让建筑更加灵动,和石材墙面的对比又达到虚实相间的效果。又如:室内一楼大厅的音乐茶吧,连接了一楼展厅和室内通往二楼报告厅的楼梯,不仅方便参展人员的休息及餐饮需求,同时,利用折现的造型,点缀些许艳丽的色彩为整个建筑增添美感(图1)。

(二)作品:裂缝·光

该方案为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工程,基地位于徐州云龙湖畔,云龙山下,徐州汉画像石老馆北侧。方案在设计之初对场地环境、历史文化等各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气息浓重,无论汉代的石雕、帛画还是陶俑、漆画,尤其是汉画像石,都透露出汉文化写意、古拙、大气、粗犷的风格特点,而徐州汉文化中尤其以汉画像石闻名于世。因此,方案从山地地形入手,结合周边环境,以山石、缝隙为概念,得到了最初方案,提炼的设计要素同时符合汉文化厚重、古拙的特点。方案试图平衡造型和功能的关系,而不是刻意追求造型。这些“山石和裂缝空间”不仅丰富了建筑形体和空间变化,同时也使各个展览空间有足够的光照,在其中游览时,游客不时穿梭于透过裂缝洒下的阳光之中,体会独特的参观趣味。最终的方案形成自然物事、闪电、山石狭缝等和汉文化物品如汉画像石、印章、配饰等的意向表达相符合。结合汉文化的特点,较好协调了方案与环境之间关系,解决了与城市功能延续之间合理平衡等问题。整个建筑韵味十足,设计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图2)。

(三)作品:折·叠

该课程设计的基地位于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西南面的一个山坡上。基地约有12 m高差,除北面外其余三面皆有道路环绕,东接文昌山,南望矿大附中,西临规划中的大学生创业园,交通便捷,景观条件较好。因此,如何处理建筑与山地的关系成为设计重点。在对基地环境做出合理呼应的基础上,设计者

融入了大胆的设计构思:在平面上,用折线型的体块,打破了基地的方正,并创设出了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在体块上,用叠加的建筑体量来呼应山地。设计中充分利用折形坡道和楼梯将各个体块堆叠出的错落屋顶相连,为前来交流的师生打造一条独特的体验流线,在不同层高可以观赏不同的山地景致,同时也加强了室内外的交流,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整个建筑室内空间丰富,体型大方,极富现代感(图3)。

二、课程作品所反映的审美取向分析

在学生课程作业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习阶段的痕迹,因为这些作品很难说是成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乏闪烁着智慧、才思、创造、热情,以及不断自我完善的努力。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作品虽然不乏原创性作品,但数量较少,对建筑的审美认识主要来自不同风格流派、大师作品的影响。

(一)受流派风格形式的影响

纵观历年来的学生作业,各种风格流派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影响很大。由于学生正处在建筑设计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各种理论课、史论课、设计课程中,都会介绍设计的各种风格流派。在作业中,可以看到各种风格流派影响下的设计作品。在设计之初的模仿借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应鼓励形式上的模仿抄袭,而应鼓励学生追根究源,弄清楚各种风格流派产生的背景、原因、代表性的设计,阅读相关理论著作,从而了解其优点何在,有无弊病等。总而言之,喜爱某种风格不能停留在“形”,而要达到“形而上”的高度。如黄文耀同学的商业综合体设计明显表现出当下非线性和数字化设计对其的影响(图4),而陆萍同学设计的图文信息中心则反映生态主义建筑、高技派对其的影响(图5),李飞同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设计在体量、立面处理上表现出明显的解构主义特征(图6)。

(二)向大师看齐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会仅仅因为一两个作品的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设计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类功能或一种风格。大师的作品富有创意,具有深厚功力,品位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各个时期对建筑的深入探索,其内在精神对后世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大师的经典之作,提供了一种建筑学分析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设计,因此,向大师看齐的设计作品在学生作业中也比较多见。比如:从张建等同学设计的汶川地震博物馆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到里伯斯金的德国犹太人纪念馆对其的强烈影响(图7),而从张斯斯同学的汉文化艺术馆也可以看到扎哈·哈迪德作品的影子(图8)。在建筑学习上向大师看齐,就像练书法,不临摹名家高手的字体,就自创一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盲目追求自我的独创性,只能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所以,在设计构思方法、立面风格、空间效果等方面去模仿借鉴优秀建筑作品是每个学生的设计都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当然仅仅通过一件作品来了解一个伟大人物的设计理念是不现实的,向大师学习就要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设计思想,这样才能正确地欣赏解读他们的作品,理解这些作品出现的缘由。

(三) 局部形式的借鉴

有些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审美喜好,只要是好的形式就拿来借鉴,因此,在作业中各种风格元素混杂,或是在某一局部借鉴了某类风格形式的表现手法。如:李鹏力同学设计的江苏煤炭博物馆学习了赖特对屋顶和立面水平线条的处理(图9),张颖鹤同学的交流活动中心方案在开窗的处理上借鉴了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中的开窗方式(图10)。

当然,也有一批学生是明显缺乏审美思考的。部分学生作业表现出对建筑形式处理能力的不足,而建筑形式是构成建筑外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形、影、材质、肌理等[2],对它们的组合规律——整体性、比例、均衡、韵律、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若没有审美,势必连最基本的设计能力都不具备。有一部分作品虽然形式感较强,但是缺乏有深度的设计思考,在最终表现上显得肤浅,不够深入。理解和品评建筑设计是建筑审美的高层境界,不是对形式的直接审美反映,而是在一定知识积淀下的深层次精神体验,内在修养不足,势必在认识上也达不到一定高度[3]。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应鼓励其多研究揣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尝试借鉴模仿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

三、教学讨论

从学生设计作品中发现,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大多来自于生活中所接触的信息,简单的模仿和借鉴较多,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较少。各种风格流派、大师作品以及当下时髦的建筑形式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多停滞在形式上的学习,较少深入研究设计思想。这些反映出,在课程体系中对学生设计鉴赏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环节中也缺乏相应的引导。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对提高学生设计鉴赏能力的课程教学应该加以完善,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环节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解决功能、空间等问题的同时,加以适宜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设计审美意识。比如,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帮助他们认识到各种风格流派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支持等,从而引导学生对风格流派的正确理解。再如,对眼下时髦的建筑表现形式,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全面分析这些建筑现象,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评价标准。

总之,对学生已经完成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是一种逆向反推的思考过程。分析学生课程作业中所表现出的设计审美取向可以发现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教师所重视和忽略的问题,从而帮助任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对学生的课程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应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参考文献:

[1] 盖广慧.论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文艺生活,2010(10):120-121.

[2]荆子洋,张伟,李文.当代建筑立面设计的肌理视觉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0-234.

[3]刘振文.浅谈建筑的审美与品评[J].时代建筑,1994(1):47-49.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design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course works for helping teachers to find out details which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during th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The research can help teachers to further improve and perfect their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guide their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nd design level.

Key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art appreciation; aesthetic orientation; teaching research

(编辑周沫)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