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

2015-05-12 15:57高晓芳
文艺争鸣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媒介物质

高晓芳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精华所在,其沧桑岁月的不凡经历,也正体现了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独具特色的传承和传播过程。电视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以电视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电视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同样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与功能。现今,电视已经成为了传播活动中传播迅速、感染力强、覆盖面广的强势传媒。1948年,传播学先驱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1)这之后的1957年,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把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又增加了第四功能——娱乐功能。(2)从电视传播的功能上来说,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是电视传播的内在属性。电视媒体依靠其节目内容及形式,来完善传播功能。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介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把传播媒介承载交流的信息内容分为5种:视觉(V:Visual)、听觉(A:auditory)、符号(S:symbolic)、语义(M:semantic)和行为(B:behavioral)。一般来讲,媒介承载交流的信息种类越多,表明该媒介的信息传播能力越强,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特点:

1. 声画合一、视听兼容

从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来看,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这其中包括了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简单比较这几种媒介性质:首先口语传播的范围小,人与人的交流有距离的限制,并且信息无法储存。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阅读的随意性较强,但缺乏完整性。广播虽然是即时性传播,但是没有图像,很难让受众形成深刻印象。而电视媒体是运用声音语言(包括解说、同期声、音响)和图像语言的双重信息传播。另外电视媒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是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报纸和广播的信息内容,是经过记者和编辑对事件的陈述,属于间接信息)的同时传输。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最初的方式为言语传播,即课堂教学、知识讲座等。这对接收人群的要求较高,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接收人群受限的直接后果便是传播范围的受限。报纸、杂志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一直到现在都是文化遗产传播不可或缺的宣传阵地。最新的文化遗产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及动向都会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宣传。但文字信息是抽象的,读者的知识水平成为了了解信息的前提,这便影响了传播范围的广度。广播媒体的接受随意性强,传播范围较前两种也广,然而单纯的语言符号不利于受众的理解。而电视兼有这三者之长,具有即时性的传播速度,声画兼备的视听特点。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对信息的接收倾向于多感官的同时获得。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其获得的信息总量的83%,来自听觉的占11%。视听兼用,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事物的特征。从记忆的角度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能记住50%。视听兼备的特点赋予电视媒介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又使电视受众形成了专注视听的特点。因此,电视在信息传播上的视听一体化上,符合人类在千万年生存实践中形成的信息接收心理定式。

2. 传播范围广、影响大

电视覆盖率决定了电视的传播范围,截止到2013年,随着村村通电视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国城乡居民的电视覆盖率达96.6%。从有线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数字高清电视,随着我国电视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让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另外,没有哪种传媒可以像电视一样拥有十亿的受众,电视媒体有其稳定且广大的受众群。中国受众的接收习惯仍是以电视为主。安吉斯媒体集团在全国1~5线共88个市场的CCS调研数据表明,各级城市对于电视和手机的认同度最高,2013年电视媒体的渗透率在90.5%左右,仍然是大家平均消费时间最长的媒体。即便是在网络媒体盛行的今天,它们还是不得不在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由此可见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媒体的强势地位。电视观众数量的大规模化,使电视真正成为普通家庭的家用电器。电视摆脱了信息接收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跨空间的传播,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电视信号便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

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依托电视媒体进行有效传播,还因为电视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所体现出的强大影响。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说:“所有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他在教什么。”电视媒体通过其节目形式和内容完善其功能。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利用电视媒体的平台,记录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传播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大众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同时扩大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代传媒手段的运用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电视、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应用都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而电视手段的应用是最广泛和普遍的。电视传播功能就是利用电视这个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为社会成员传播知识、传播信息、传播社会规范。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电视媒体不仅仅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还在于更新公众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认识,推动公众主动参与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中来。自从有了电视这个强有力的传播媒介,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也给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成为电视媒体的关键性命题。

二、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意义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灵魂精华的所在,我们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体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总方针。我们只有探索多形式的、更有效的、生动持久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大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电视媒体以其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特点,让文化遗产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电视可以通过丰富的影像和有声有色的语言展现物质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文化,克服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电视可以通过形式的差别、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转化,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电视手段的应用,为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保存、传播提供了便利。以考古电视节目为例,首先,电视影像技术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影像资料。考古发掘工作依靠《田野考古工作流程》进行发掘记录,这种记录的专业性太强,普通公众无法了解,因此无法将考古信息传达给公众。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体社会公众,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中将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达出去。其次,为考古学者提供了文献资料。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影视资料是考古工作记录的有效补充,弥补了单一文字的思维缺陷。再次,电视媒体把考古学者从单一的传授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出版物。还可以通过电视访谈、百家讲坛这样的电视节目和公众分享考古成果,传递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信息。

[本文为吉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2011QY0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美]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展江何道宽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2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责任编辑:孟春蕊)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媒介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